金立出售印度工厂 复兴或将无从谈起

  在传出资金链断裂后,这半年时间金立在国内市场显得很是沉寂,甚至就像是消失了似的。不过,最近的一则坏消息又将金立拉回到了我们的视线里—金立正在准备出售其在印度的业务和品牌。

  卖掉印度工厂,金立越走越远

  前不久,有媒体报道称,印度本土手机厂商Karbonn正在与金立洽谈,洽谈的主要内容是前者准备收购后者在印度的工厂。同时,Karbonn还准备寻求获得金立在印度市场的10年品牌授权。而这两笔交易的总金额为20~25亿卢比(约合1.92亿~2.4亿元人民币),收购大约在几周内正式完成(截至发稿前,还没有消息报道收购完成)。

  实际上,对于金立出售印度工厂一事,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十分震惊。因为金立虽然在国内市场因资金链断裂而出现危机,但其线下门店以及线上官网都仍在“正常运营”。而在印度,金立曾经也可谓风生水起—2014年,金立的官方数据显示,该年度其在印度市场的出货量达到了400万台,相当于当时其他中国手机厂商在印度市场出货量的总和。

  不仅如此,作为最早一批进军印度市场的中国手机厂商,金立在印度拥有完善的工厂体系和线下渠道,这些优势一度让金立70%的海外出货量都集中在印度市场。金立在国内市场曝出资金链断裂的问题后,虽然必定会影响其海外市场,但影响如此深远,甚至到了几乎退出印度市场的地步,却是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而更让人没想到的是,金立在印度的工厂以及10年品牌的授权只值1.92亿~2.4亿元人民币。

  退出印度市场?金立的“情非得已”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印度智能手机市场整体出货量达3000万部,相比去年同期的2700万部增长11%。印度智能手机市场如此高速的发展态势,自然引得中国手机厂商持续加码,然而金立却在此时选择了黯然退出,这背后又有何原因呢?在笔者看来,原因可能在于以下两方面。

  其一,从金立自身的角度来谈。今年年初,有媒体报道,金立2017年资金链出现重大问题:拖欠金额达到百亿元人民币,其中拖欠银行86亿元人民币,拖欠供应商近40亿元人民币。在如此大的债务压力下,笔者认识的金立的经理以及工作人员等纷纷离职,同时金立手机产品的研发和制造也陷入了停滞。国内市场尚且如此,那么在巨大的债务压力下,印度的金立工厂和工作人员同样难以正常工作,员工离职和工厂停产也就成了必然。而且需注意的是,在印度市场上,金立还于2017年邀请了当地的知名艺人,在营销上投入了不少资金。于是,可想而知,金立在印度市场或许也有所负债,与其“坐着等死”,不如变现早点变现撤离。

  其二,从整个印度市场的大环境来谈。目前,在印度市场,不仅有小米、OPPO以及vivo等中国手机厂商,还有三星等国际厂商和四大本土厂商(Mircomax、Intex、Lava和Karbonn),竞争不可谓不激烈。根据Counterpoint的数据显示,在今年第一季度,金立在印度市场的排名已经跌出前五,被列入了“其他品牌”的分类之中。对于金立而言,它不是没做过挣扎,在传出资金链断裂时,金立还在印度发布了一款低端手机,试图刷一波存在感,并转移大家对自己资金链断裂问题的关注。然而,不管是从市场反响,还是从实际销量来看,这款低端手机皆不如人意。在挣扎无果之后,在印度市场越来越没存在感的金立,只能选择退出了。

  至此,金立还有能复兴吗?

  7月中旬,有媒体报道,金立正在引入一家资雄厚的国资背景企业,该企业有能力全面收购重组金立。然而问题是,即便金立重组归来,在手机市场还有它的容身之地吗?

  首先,根据IDC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2.4%,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同比下降16%。显然,目前的智能手机市场大环境不好,对于金立的复兴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儿。此外,另一份来自IDC的数据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前五名的厂商市场份额占整体市场的85.8%,并且这一份额还在持续增长,而其他所有厂商才占据了14.2%的市场份额,这对于企图复兴的金立而言,无疑是更大的打击。

  其次,诸如华为和OPPO等厂商在获得了庞大的市场份额后,其技术和资金实力也得到了同步提升,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华为推出了后置三摄像头的手机P20Pro,OPPO推出了拿掉“刘海”的全面屏手机OPPO Find X。而金立呢,在资金链断裂之前,它就没能撕掉自己的“山寨”标签,而在重组之后,金立又如何能在短时间里将自己的技术实力提升到可以和华为以及OPPO等厂商竞争的地步呢?仔细想想,其实并无太多可能。

  最后,金立在国内市场仅存的也就只有品牌、线下渠道和工厂,这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助力金立的重组,但远远谈不上帮助金立实现复兴。

  文/蚂蚁虫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