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车挖矿”,能救小黄车吗?

  “大家都在猜小黄车什么时候凉”,已成了某些互联网从业者的口头禅。在经历了滴滴出行与阿里巴巴的疯狂“调教”之后,缺钱又缺人,还被摩拜单车(以下简称“摩拜”)的免押金策略疯狂挤兑的ofo,已经明白再不折腾就会死……

  摩拜发狠,共享单车战争进入下半场

  面对种种不利,ofo的折腾策略就是—玩区块链。继新加坡之后,最近ofo又宣布,要在日本推出骑车挖矿功能,鼓励大家边骑边赚,快乐出行。那么这一次,ofo的“绝地求生”能否成功呢?

  在熬死了各种中小共享单车企业之后,现在共享单车市场已经进入了下半场。不管面孔是生是熟,这下半场的选手可都不是什么只要磨时间就能让其自生自灭的对手。比如说后面有滴滴出行撑腰的青橘单车、靠着阿里巴巴扶摇直上的哈罗单车,以及咱们的老面孔摩拜和ofo。有意思的是,大概是因为上半场消耗太大,摩拜和ofo并没有显现出太多的先发优势,反而显得有些疲软。当年的价格战已经不复踪迹,甚至摩拜和ofo频频传出各种经济状况,让许多人开始唱衰共享单车。面对这样的境况,摩拜发了一次狠,推出了“百城无门槛免押”活动,并在最近又宣布免押金城市再扩容到全国范围。摩拜的态度很明显:你们不是觉得我要挪用你们押金吗?现在我都免押金了,这下我清白了吧?

  “免押金”大招一出,大家就把矛头给转移到了ofo身上。如果说摩拜的经济危机已经随着它被美团收购而暂时烟消云散,那么ofo可是实打实的存在着资金的问题。从一开始的押车给阿里巴巴,到被滴滴出行半抛弃,再到向阿里巴巴寻求融资,ofo给外界的印象一直就是“虽然我缺钱,但是我就是不想找个金主管我”的倔强模样。这样的ofo,又能拿出怎样的策略来应对摩拜的一记重击呢?对此,ofo想出的办法就是—挖矿。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已经都是满脑子的问号了,ofo是共享单车品牌,又不是显卡,它和挖矿能怎么扯上关系呢?虽然这玩法在国内还没推出,不过从ofo在日本和新加坡的试运营中,我们也许能看出一些究竟来。

  ofo的区块链哲学

  那么ofo是怎么玩区块链的呢?简单来说,用户只要使用ofo,在骑行结束之后,就可以获得一种名为GSE的代币。这种代币来自于去中心化的信用网络GSENetwork,可以用于支付骑行费用和兑换,另外在ofo的平台上也可以充值这种代币。和比特币这样的道具类似,GES代币的获取也需要通过用户的劳动(也就是运动)来获得。另外,用户的信用也会与代币的获得息息相关。也就是说骑车越多、信用越高,那么获得代币的可能性就越高。因此对于老用户来说,这算是一个回馈活动。

  在新加坡,因为种种原因,ofo的骑车挖矿不过是一个噱头,因为这个代币并没有对外公布发行数量以及兑换规则,就算是有了代币,用户也不知道拿来干嘛。而在日本,这一代币却已经在一个比特币交易平台上线交易,总量1000亿枚,其中绿色挖矿和社区奖励占40%。在正式上线后,GES还会开放充值和提现功能,让ofo用户可以获得可以看得到的回报。

  这样的规则看起来似乎很靠谱。但它能不能真正的获得市场认可呢?

  指望靠挖矿翻身,这不科学

  虽然ofo靠GSE代币令牌,给自己画了一个看似美味的大饼,但至少从目前来看,在它真正关心的中国市场,这个玩法是行不通的。目前中国已经叫停了虚拟货币的发行,ofo恐怕没有顶风而上的胆子。虽然ofo可以换一种名头,不把GSE叫作“虚拟币”,而将其改成“积分”之类的称号。但大家都知道,一个东西到底是虚拟币还是积分,不是看名字,而是要看实际属性的。你要是通过骑行累积了一定的积分用来换一些小东西,那么就是单纯的积分。可若是这些积分还会升值贬值,甚至用于兑换现实货币,那么就是虚拟币了。

  也就是说,ofo这个骑车挖矿玩法就是在国外获得了成功,当它引入国内的时候,也必须要动一台大手术,去掉可能存在的虚拟币属性。而若是不将GSE代币引入国内,以ofo目前在国外市场的影响力来看,骑车挖矿对它目前的困境改善也是有限的。所以,虽然ofo的概念看起来新,但实际上实用价值并不高,这更像是一种宣传营销手段,是ofo想要向外界去证明自己一直有努力在想办法寻找新的盈利口。

  随着共享单车风潮的迅速褪去,很多人发现曾经泛滥于自己城市之中的共享单车都开始慢慢消失。虽然新的品牌偶尔也会出现,但共享单车的投放变得更为克制,每个品牌都在小心翼翼地寻找它们和城市之间的一个平衡点,并在此过程中,探索能够吸引到用户的点。在这件事上,摩拜、青橘单车与哈罗单车等品牌的主要手段还是价格战,而ofo则开始尝试一些新的玩法。老玩法不代表不好用,新玩法也未必就会被市场立刻接受。ofo玩骑车挖矿,会不会把自己骑到矿坑里?这就有待时间来证明了。

  文/李基果 图/OMG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