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 来源:素质教育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小学语文,课堂,灵活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0-03-03 21:00
【摘要】语文不仅仅是教授学生汉语言,学会说话写字,更是借助语文了解中国文化,建立自己的人文思想,增强自己的智慧。语文既是一门基础的学科,也是一门可以用一生来不断学习的学科。语文学科不仅在考试科目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也可以给个人的人生发展和生活给予启示。只有让语文课堂具备活性,发挥语文课自身的生命力,才能够解放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课堂的“活”带动学生的“活”,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灵活
中图分类号:G6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5-4197(2019)10-0004-01
小学作为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和基础教育的起点,如何在小学教育阶段就激发语文教学课堂的活性,就显得异常重要。小学语文课堂的活性水平,直接决定对学生的学习启蒙、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后续的语文学习,乃至于其他科目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利用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和学习兴趣
让学生一直保持学习积极性的根本方法就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对学习建立自己的兴趣,推动学生坚持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作为学习的初期阶段,应该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堂的活性决定学生的兴趣强度,学生的兴趣强度也决定着学生的参与度,进而影响课堂的“活”的强度。通过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了解可以发现,语文课文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载体。教师应该积极结合语文课文,制定符合教学标准和要求,同时还能够兼顾学生的差异性的教学方案。借助课文内容讲解,引导学生对课文产生好奇心,进而激发其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刺激主观能动性。
经过总结可以发现,当前的课文讲解方法包括以下内容,配文插图、课文故事化、景观导入、音乐教学等多种讲解方式,实现对课文内容的灵活高效引入。针对学生的兴趣点,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深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和学习兴趣。
例如教《狐假虎威》一课时,可这样导入:“假如一只狐狸和一只老虎在一起,谁怕谁,谁吃掉谁?”学生答:“这还用问?当然狐狸怕老虎,老虎吃掉狐狸。”转而以反转的应对方式,即“但是今天要讲一个故事却是老虎听从狐狸的话,狐狸轻而易举地指挥着老虎。老虎非但不敢吃掉狐狸,反而觉得狐狸威风凛凛。你们说奇怪不奇怪。”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产生兴趣。
例如讲《春天》主题的作文课时,可以借助《春天在哪里》的歌曲,让学生对于春天有一个大概了解,能够让学生知道春天的轮廓,却不会局限于其中,为学生的思考提供思路,进行兴趣导向。
二、全面深入挖掘课文的精神文化内涵
课文仅仅是形式和载体,却也是实践语文课堂教学的几乎唯一载体,所以对于课文的教学讲解,不能够简单停留在内容的解析、俚语暗喻的讲解等,更需要对课文内容背后的精神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探析,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来传递和教授给学生。小学生的理解力有限,但是思维极具发散性,并且能够对于自己的兴趣内容进行快速敏锐的反应。
例如对《秋天的怀念》进行内容解析和讲解时,不能够停留在文字表象的解析,当讲解“躲”、“扑”、“挡”三个字时,需要结合上下文的整体内容,深入探究和思考背后的情感。 “躲”是母亲的宽容,代表着母爱;“挡”是母爱的呵护,代表着母爱。由此,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了解课文内容中母亲的行为和想法,也可以联系感受自己的母亲的爱。这种深度挖掘和讲解,才能够真正发挥课文的价值作用,让学生产生情感感触,对这种课文学习产生兴趣,自主进行学习和探索,间接促进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发掘语文的艺术美,引导学生感受美
语文不同于理科科目,兼具文学的感性和艺术的美感,所以应当积极借助艺术的美感感受,帮助学生感受语文中的美,不局限在文字感受上,更能够全面深入了解语文,对语文建立美感感受,产生学习兴趣,甚至于依赖。例如讲解《颐和园》 时,有条件可以带领学生直接去颐和园参观,或者借助纪录片观赏,结合课文进行切实感受。例如讲解李白、杜甫的诗歌时,可以通过翻译讲解,以及景观观赏,让学生感受美以及表达美背后的精神和思想。
四、正确全面认识学生,培养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学生应当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该内容明确表达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自主性,能够尊重学生的思维和想法。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够辅助教师正确全面认识学生,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习惯,这种了解和认识过程,就是实现课堂活性的过程,也是课堂“活”起来的显著益处。
所以,教师应当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积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接纳和包容学生的差异化观点、积极主动了解问题和观点背后的特点。同时,结合学生的作业和考试内容,对学生形成初步认识,概括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共性和差异,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体系和备课方案,从而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经过长时间的总结和论证,为每一个学生完善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进而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体系和习惯。
五、结语
小学阶段的学生就是一朵朵还未完全绽放的花朵,我们应当仔细爱护、辛勤浇灌,小学阶段的学习和教育也是学习的启蒙阶段,启蒙的好坏直接影响后续学习的质量,学生对于学习的认知。语文作为一门对于学生性格塑造、心理情感具有较为直接显著影响的科目,更应该重视。深度激发课堂的“活”,带动学生的“活”,不仅是学习的“活”,更是人生的“活”。
参考文献
【1】冯寿年.快乐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析[J].学周刊,2019(30):53.
【2】袁立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黑河教育,2019(09):42-43.
【3】张跃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理念及实践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25):104-105.
黄桂梅 广西省贺州市昭平县富罗镇富罗中心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