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在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时间段为 2016.1 月~2019.1 月,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患,所选取的例数为 80 例。根据治疗的方法将所选择的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40 例,进行常规治疗)和观察组(40 例,使用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的疗效和治疗的安全性。结果:经过治疗之后,观察组病患的治疗效果较好;观察组病患的免疫球蛋白数值和补体数值要优于对照组;在治疗不良事件发生概率对比上,观察组的发生概率较低;观察组病患对治疗的满意度要高于对照组(P 值范围在 0.05 以内)。结论:在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患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进行治疗效果较好,并且治疗的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环磷酰胺;泼尼松;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

  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风湿免疫性疾病中的一种,在临床上较为常见。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环境的改变,目前该病在临床上的发病概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病情早期和不典型的病例增多[1]。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主要患病群体为年轻的女性,病患在发病时会出现一系列的身体异常情况,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脱发以及机体无力等,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病情会对病患的中枢神经和肾脏产生严重的影响。药物治疗是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进行治疗的主要方式,本文研究探讨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报道如下。1 资料方法

  1.1 资料

  时间段为 2016.1 月~2019.1 月,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患,所选取的例数为 80 例。根据治疗的方法将所选择的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40 例,进行常规治疗)和观察组(40 例,使用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进行治疗)。对照组中女男例数比为 32:8,年龄段为 22 岁~47 岁,平均数值为(34.5±2.1)岁;观察组中女男例数比为 31:9,年龄段为 22岁~48 岁,平均数值为(35±2.3)岁。数据对比结果显示,P 值大于 0.05。

  1.2 方法

  对照组病患采用常规的方法进行治疗,使用的治疗药物仅为泼尼松,每天所使用的剂量为 0.8mg/kg,让病患在早晨进行服用,连续治疗的时间为 6 个星期,然后根据病患身体的具体情况调整用药的剂量,以每周递减 5mg 的剂量进行调整,直到药物剂量减少到每天 5mg 到10mg 之间,则维持用药剂量稳定继续进行治疗。

  观察组病患则在使用泼尼松进行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环磷酰胺进行治疗,泼尼松的用药剂量和对照组相同,环磷酰胺的用药剂量为500mg,将其和剂量 250 毫升含量为 0.9%的氯化钠溶液进行混合相融对病患进行静脉滴注,每两周滴注 1 次,在进行 3 次静脉滴注治疗之后则改为 4 个星期滴注 1 次,一个疗程的时间为 90 天。

  1.3 观察指标

  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对比两组病患治疗的效果、免疫球蛋白数值、补体数值、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和对治疗的满意度。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为 SPSS21.0,计量资料为(x±s),计数资料为%,数据对比 P 值范围在 0.05 以内。

  2 结果

  2.1 疗效对比

  在治疗效果对比上,观察组中治疗显效的例数为 23 例,治疗有效的例数为 15 例,总体有效率为 95%;对照组中治疗显效的例数为 20例,治疗有效的例数为 12 例,总体有效率为 80%。数据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的效果更好(P 值范围在 0.05 以内)。

  2.2 免疫球蛋白数值对比

  在经过治疗之后观察组 IgA 的数值为(2.33±0.12)g/L,IgG 的数值为(12.71±1.68)g/L,IgM 的数值为(1.68±0.08)g/L;对照组 IgA的数值为(3.61±1.23)g/L,IgG 的数值为(18.74±2.56)g/L,IgM 的数值为(2.77±1.42)g/L。数据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免疫球蛋白的数值相对较低(P 值范围在 0.05 以内)。

  2.3 补体数值对比

  在经过治疗之后,观察组 C3的数值为(0.81±0.03)mg/L,C4的数值为(0.36±0.07)mg/L;对照组 C3的数值为(0.63±0.01)mg/L,C4的数值为(0.18±0.05)mg/L。数据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补体数值较高(P 值范围在 0.05 以内)。

  2.4 对治疗的满意度对比

  在经过治疗之后,观察组病患对治疗表示非常满意为 23 例,表示满意为 14 例,总体满意度为 92.5%;对照组病患对治疗表示非常满意为 20 例,表示满意为 11 例,总体满意度为 77.5%。数据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对治疗的满意度较高(P 值范围在 0.05 以内)。

  3 讨论

  在目前的临床研究当中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医学专家认为该病主要是和免疫细胞激活出现异常情况有关,除此之外和人体内激素的分泌以及遗传因素也有密切的关系[2]。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患体内的 T 淋巴细胞会比正常人少,并且 T 抑制细胞的功能也会呈现明显的降低。目前在临床上主要采用药物对病患进行治疗,环磷酰胺和泼尼松是常用的药物[3]。泼尼松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糖皮质激素类的药物,主要的药物机制为对病患体内的结缔组织增生进行抑制,能够有效对病患细胞膜的通透性进行改善,减缓病患身体炎性的现象。而环磷酰胺是一种双功能的烷化剂,主要的药物作用为能对人体的 RNA以及 DNA 功能进行干扰,当药物进入到人体之后,能够对 B 淋巴细胞的异常增殖进行有效的抑制,能对过敏反应进行有效的治疗。

  在本文的研究中,经过治疗之后,观察组病患的治疗效果较好;观察组病患的免疫球蛋白数值和补体数值要优于对照组;在治疗不良事件发生概率对比上,观察组的发生概率较低;观察组病患对治疗的满意度要高于对照组(P 值范围在 0.05 以内)。

  由此可见,在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患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进行治疗效果较好,并且治疗的安全性较高。参考文献:

  [1]陈波,梁洁.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9,9(16):72-74+233.[2]文锐,李芊,覃娇,李佳丽,李海英.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在系统性红 斑 狼 疮 治 疗 中 的 疗 效 及 安 全 性 探 讨 [J]. 医 学 理 论 与 实践,2018,31(17):2596-2598.

  [3]徐征.探讨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在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疗效[J].中国疗养医学,2018,27(05):527-529.

  作者简介: 姓名: 张文辉. 出生年月: 1971.06. 性别: 男. 民族:汉族. 籍贯(精确到市):四川眉山. 当前职务:科主任. 当前职称:副主任医师. 学历:大学本科.

  张文辉 遵义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