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发现学习法
- 来源:教育论坛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语文教学 ,发现学习, 开放性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0-04-13 21:40
摘要:素质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解除多年来对 学生思维的禁锢,重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 生的能力。实施发现学习法,着眼于师生的双边 活动,教师的导读导学和学生的自读自学、互读 互学结合起来。教师的示范性引导教学,是实施 发现学习法的首要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 动性,鼓励他们参与教学是实施发现学习法的关 键环节。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1、广泛阅读, 提供前提。2、深入思考,探寻奥秘。3、交流 探讨,开阔思路。教学实践表明,语文发现学习 法作为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方法,对于强化学生的 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精神,是卓 有成效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 发现学习 开放性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在传 授知识的同时还要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我们 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解除多年来对学生思 维的禁锢,重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能 力。笔者以为发现学习法就能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
发现学习法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 首先提出的教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学生应在教 师的启发引导下,依据教师提供的教学要点和目 标、有关的知识和材料等,自己去研究、探索, 通过个性化的思维活动,在原有的知识储备和知 识结构的基础上,不断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扩展和优化,使学生在一种既有目标定向,又有 很大自主性的状态下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这一 教学方法,有效地把传统教学中师生“授受”的 关系转化为“导练”的关系,很大程度上突破了 传统教学定势,既利于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教学 实效,又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那么,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怎样运用发 现学习法呢?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必须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才 会卓有成效。所以,实施发现学习法也应着眼于 师生的双边活动,要把教师的导读导学和学生的 自读自学、互读互学结合起来。
一、教师的示范性引导教学,是实施发现学 习法的首要环节
我们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四种:
1、 字斟句酌,体味推敲。在毛泽东词《沁 园春.长沙》中有“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词 句,“击”准确地写出了苍鹰搏击长空的雄姿,而 “翔”往往用来形容飞鸟,用于写鱼似乎欠妥, 但细加推敲就会发现它形象地写出了鱼游水底如 鸟飞长空般的轻快自由,并写出了江水的清澈程 度。这些充分反映出诗词语言精当,凝练传神的 特点。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认 真体会,因为相同的词句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 同的含义,只有细加推敲,才能准确把握。课堂 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换词、换句的方法引导学生 思考斟酌,这样就帮助学生更为准确深刻地理解 了文章内容。
2、巧设疑团,启发诱导。如果读书处处留 心,多问个“为什么”,那么对养成发现问题的能 力肯定会大有帮助。如在讲读《荷塘月色》时, 我们让学生考虑作品为什么开篇要写“月亮升高 了,孩子们的欢笑听不见了,妻拍着孩子哼着眠 歌。”;而结尾又写六朝《西洲曲》等看似与荷塘 月色无关的内容。(开篇那些句子写出了夜的宁静 深沉,反衬作者“心里颇不宁静”,这样自然会设 法解脱,这是作者去荷塘的原因。结尾写《西洲曲》,说明作者对现实不满,表现一种洁身自好的 情怀。)通过这样的引导,对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 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十分有益的。 长此以往地坚持下去,其收获是可想而知的。
3、拓展思路,标新立异。传统的教学模式 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扼杀了学生多思的天赋。 现今的素质教育要开发学生的潜能,必须借重于发散思维。只有这样,才会培养出更多敢于标新 立异的“天才”,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庸才”或“蠢 才”。如在学习《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时,批评南郭先生之余,我们让学生讨论齐宣王是否也有 可指摘之处。通过这样的长期的训练,可使学生 养成善于思考,敢于立异的良好习惯。
4、融会贯通,对照比较。有比较,才有鉴 别。经过比较,会更清楚地认识事物,会更容易 发现问题。比较可分为横比和纵比。如在讲读《药》 时,运用横比,引导学生把文中对看客的描写与 《藤野先生》、《阿Q正传》中对看客的描写进行 对比分析,这样使同学能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 “揭出病痛, 引起疗救的注意” 的意旨。在讲 《荷花淀》时运用纵比:课文写敌人汽艇追赶妇 女时,有三次写到妇女们划船,我们让同学考虑 这之间有何不同,体会人物不同环境中的心情。 通过纵比,使同学加强了对课文的全面理解。借 助比较的方法,可使同学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上又进入了一个较高的认识层次,并使知识融会 贯通。
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他们 参与教学是实施发现学习法的关键环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因此,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并注意学习方法指导,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强化教学效果。鉴于此,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着 手:
1、广泛阅读,提供前提。一般说来,知识 越丰富,越容易发现问题,因为发现问题是以知 识积累作为基础的。因此,我们在进行好课内精 读精讲的同时,还不断指导学生做好课外阅读,扩大涉猎面,使精读与博览相结合,让学生利用 已学到的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促 进能力的提高。比如我们在讲读鲁迅先生小说《药》、《祝福》时,指导学生阅读《阿Q正传》、 《明天》、《离婚》等小说,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 对国民性的揭露和对妇女问题的关注,这样既使 学生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又锻炼了同学发 现问题的能力。
2、深入思考,探寻奥秘。目前,中学生学 习中存在不提问题或提不出问题的现象。这除了 心理因素外,更主要的是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 问题。他们读书浮光掠影,不愿深入进去,这样 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因此,教导学生养成细心 读书,用心思考的良好习惯是十分必要的。古人 的“学而不思则罔”、“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正 是这个道理。 在鲁迅小说《药》中有这样两句话: “哼,老头子...倒高兴。”乍看平淡如水,但细 加推敲,便觉有深意了。它写出了看客麻木愚昧 的心理,意即,你这么大年纪了,还有兴趣半夜 三更地来看杀人。这完全是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与此同时,及时抓住这个有力的契机教育学生阅 读文章应仔细认真、勤于思考。因为通过思考, 不但可以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又可以掌 握学习方法。久而久之,便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 学习习惯。
3、交流探讨,开阔思路。一个人由于诸多 自身条件的限制,学习上往往有一种思维定式, 成为其发现问题的障碍。而借助互相交流探讨便 可打破这种局限,发现许多自身不易发现的问题, 从而提高认识水平。 古人早已证明了学习上互相 观摩、 切磋研究的重要意义,《学记》中“相观 而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都说明了这个道理。比如在阅读“点子大王”何阳的故事, 指导学生写作时,我们让同学们讨论分析,各抒 己见。同学有的说,故事告诉人们黄金有价,知 识无价;有的说,故事告诉人们只有勇于创新,才会出奇制胜;有的说,故事说明青年人要坚定 自信心,执着前行,才会获得成功;有的说,故 事说明知识经济的今天,脑体倒挂的现象已经成 为历史的陈迹。通过讨论,开阔了学生的思路, 使其全面完整地理解了故事内涵。
教学实践表明,语文发现学习法作为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方法,对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培 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精神,是卓有成效的。在 全面时时素质教育的今天不失为一种值得推广和深入研究的教学方法。
聂光清 天津市雍阳中等专业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