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

  • 来源:建筑与文化
  • 关键字:毕业,暑假,福建民居
  • 发布时间:2020-05-11 21:43

  1952 年我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建筑学专业,留校当助教的时候除了辅助杨廷宝老师教一年级学生初步设计课以外,还帮助刘敦桢老师画《中国住宅概说》中的住宅造型等插图。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住宅图,我感到十分喜悦,我几乎将整本书的底图都画了一遍,最后潘谷西和我还各自画了一幅农居。这是一种美的享受,使我爱上了民居(图 1)。

  之后我又花了一个暑假的时间为《苏州古典园林》绘制了 16 幅插图,遗憾的是后来仅在书中留下 1 幅。《中国大百科全书》也用了 1 幅我的钢笔画(图 2)。这些经历使我熟悉了民居的基本构造和风景园林知识,同时也打下了钢笔绘画的基础。

  在我国的民居和村落中,我认为福建民居最美,其出檐深远,一般在 1.2米以上,严复(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家乡的房屋出檐有 2 米深,阁楼出挑,造型变化也甚多。我曾在1979 年和杨廷宝老师乘车到福州,当从车窗内第一次眺望福建民居时,我是那么的兴奋,那些村落和住宅是那样的美丽,让人恨不得立刻跳下车去看一看。从福州到厦门,我坐在汽车上,沿途看到不少受海外影响而建造的民居。杨廷宝老师让我看到好的就把路标记下来,以便下次来时再看,可惜再也没有机会了,为了建高铁,这些建筑已被拆除了。

  浙江民居同样也是美丽的,其变化之多实为少有。我们收集了许多浙江民居的资料,也画过许多浙江民居的画。每次到杭州我都要去九溪十八涧看看当地的民居,可惜那里也早被“改装”了,让人遗憾。

  云南民居、湘西民居则大多艳丽多彩。我们的农村、乡镇都是美丽的(图 3)。

  国外也有许多乡村美景,我曾到过美国、欧洲,其乡村的树、建筑群、山坡、草地甚为美丽(图 4、图 5、图 6)。

  我年轻时候不断地绘画、写生,得到杨廷宝老师的指点。一次到张家界,看到张家界入口处有座民居坐落在半坡上,我不禁赞叹道 :“多现代啊,多美啊!”当时同行的同志说 :“那您住住看。”我们欣赏传统民居的营建方式和空间组织结构,欣赏它们的美,但这些毕竟已不适于现代生活,也难怪人们不能认清它们的价值。对于众多的传统民居,我们要有判断,要有分析,我们要去研究探索,挖掘其众多可以使用的功能,让其价值得到彰显。

  自然村是中国农村地区的自然聚落,是农民生长、生存、生活的地方。有的自然村只有一个姓氏,由一个家族组成,可谓千家万户一家人,村民间存在着家族关系;有的自然村则是多个家族聚居形成的村落。自然村之上为行政村,行政村可以认为是农村的基层组织,是民主制的最基层,农民可以自选村长。在封建社会中,农民世代为地主劳动,受到剥削,著名电影、话剧《白毛女》讲的就是这样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成立了互助组、人民公社,但之后解体。安徽小岗村 18 户农民搞单干,树立了农民发展农业的信心,所以基础是在自然村。

  美丽乡村,我们从这里谈起。我们国家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有极丰富和多样化的民间建筑语言。为了适应地理气候条件,各地的民居都有大胆的设想,北京的四合院、黄土高原的窑洞(图 7)、皖南的徽派民居、客家的土楼、草原上的蒙古包、傣家的竹楼、土家族的吊脚楼,可谓百花争艳。

  我们的村落有自己的建筑语言。如 :

  (1)间。大多数民居均为三开间,加披厦为厨房或养鸡、鸭、猪的圈。

  (2)墙。用土坯墙,开窗一般较小,仅供采光而已,檐廊下可以挂晒农产品,如玉米等,有的用封火山墙。

  (3)顶。大多数民居屋顶用瓦。

  (4)色。总体来讲以白墙黑(黛)瓦为多。

  (5)基。均有台基。

  地区气候不同,各地的民居也不一样。在北方多厚墙,双层玻璃,入口有门梁。而南方多空透,防潮湿。西部,如陕西一带有窑洞,甚至有双层窑洞,延安的窑洞是为典型。传统的江南水乡一边是水巷,一边为联排的民居,再前为各家的院落。在现今条件下,地区的多样性是传承、转化、创新的课题。

  传统建筑有许多新的创造,如廊桥是江南一带特有的建筑形式,它丰富了民间的桥廊艺术,且功能实用。

  传统建筑空间起始是散落、无序的,之后开始有了规划。我们说乡村美,美在自然和人为的结合。

  现代的农村建筑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是草房,现在是瓦房,很多民居建成二层的小洋房,有晒台。

  我在调查中看到,村子富裕起来后,富有的农民要置办房产,建造的都是外国样式的小洋房,卫生条件虽好,但一幢幢新楼脱离了当地的环境。它们不是“地方的建筑”,而是“外国的别墅”。

  未来的新村庄建设要有科学、艺术的规划设计,要传承农村现有村落的建造肌理。分散的村落若要集中规划,须征得农民的同意,征求他们的意见,以民主的方式进行协商。我们要寻求一种新的农村风貌,适应农村新的生产方式,建立一种新型的有地方特色的住居形式,不能把城市住居模式硬搬过来。我国土地资源有限,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用地尤为稀缺,因此我们不能浪费土地。农村可以适当地提高建筑层数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以适应乡镇化、信息化的需要。

  农业是“一产”,供应全国众多人口的衣食。农业的重要性,在现今城市化的时代是不可忽视的。乡村文化的提升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条件,提高全体农民的文化水平,才能与现代化的新农村建设相匹配。

  建设美丽乡村要做到 :

  (1)要适应农民的生活生产的需要,既要以新的行业为特点,也要寻求一种地区的新风貌。

  (2)要重视农村的规划。村庄规划既要利于生产,也要组织好新农村的群体空间,力求自然。

  (3)村落建筑空间组织力求亲切、宜人,适当考虑建造村落的标志性建筑。外国村落的标志性建筑多为有尖顶的小教堂,而我国村落宜用学校的钟楼或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元素等来表现。

  (4)要保护村落的大树、古树,也要保护有文化价值的传统民居,还要尊重地方文化,保护传统村落肌理。

  (5)在小山庄周围,可建“项链式”的联排建筑,使山脚下形成一圈美丽的“项链”,在手法上可以多样化。

  (6)现代的汽车已深入农村,因此农村也要设置一定数量的停车场,同时管控汽车尾气排放。

  (7)要管理好河流湖泊,防止污染水系,并坚持不懈地进行河流污染治理。水环境重金属污染地区的生产企业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搬迁,与民居之间要注意设置隔离带。

  (8)要进行创新,形成新的乡村风貌,因为新村落又将是未来的标志。

  (9)要实行垃圾分类处理。

  (10)要重视各个聚落形态的个性,不使城市建筑的千篇一律在农村中重演。对于村落,我们首先要看到它的使用价值,即要看村落是否适宜居住,是否能够供人们使用;其次要看其有无历史价值和历史意义;再要看有无艺术价值,其建筑、街巷、广场是否具有这个地区在空间艺术上的特殊意义等。

  古村落保护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得到国家和地方的投入。有这样一个故事,我曾带队赴英国考查,当时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有一盏摇摇欲坠的吊灯,但中方、英方都不愿修理,因为是古董,而那盏灯突然下坠,被摔了个粉碎!所以历史文化遗产、遗迹包括传统村落的保护要有投入,不然无法维系。同时,还要有人居住,有人管理,也要制定法规,这样它们才不会逐渐消失。

  欧洲的古建筑大部分是石砌的,易于保护,虽经历几百年的风雨,仍可以保存完好。而我们国家的古建筑大多是梁木结构,易燃、易腐,所以,要有专门的人员来管理,做好防火等维护措施。

  我国已经成立“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并制定了具体的章程,如确定保护对象,对包括室内的照壁、门窗、隔扇等做出整体的保护。

  我国古村落数量众多,类型多样,涉及面广,融入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世俗文化,是我国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发掘和保护使中华文化获得更加深入的传承和发展。(3)村落建筑空间组织力求亲切、宜人,适当考虑建造村落的标志性建筑。外国村落的标志性建筑多为有尖顶的小教堂,而我国村落宜用学校的钟楼或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元素等来表现。

  (4)要保护村落的大树、古树,也要保护有文化价值的传统民居,还要尊重地方文化,保护传统村落肌理。

  (5)在小山庄周围,可建“项链式”的联排建筑,使山脚下形成一圈美丽的“项链”,在手法上可以多样化。

  (6)现代的汽车已深入农村,因此农村也要设置一定数量的停车场,同时管控汽车尾气排放。

  (7)要管理好河流湖泊,防止污染水系,并坚持不懈地进行河流污染治理。

  水环境重金属污染地区的生产企业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搬迁,与民居之间要注意设置隔离带。

  (8)要进行创新,形成新的乡村风貌,因为新村落又将是未来的标志。

  (9)要实行垃圾分类处理。

  (10)要重视各个聚落形态的个性,不使城市建筑的千篇一律在农村中重演。对于村落,我们首先要看到它的使用价值,即要看村落是否适宜居住,是否能够供人们使用;其次要看其有无历史价值和历史意义;再要看有无艺术价值,其建筑、街巷、广场是否具有这个地区在空间艺术上的特殊意义等。

  古村落保护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得到国家和地方的投入。有这样一个故事,我曾带队赴英国考查,当时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有一盏摇摇欲坠的吊灯,但中方、英方都不愿修理,因为是古董,而那盏灯突然下坠,被摔了个粉碎!所以历史文化遗产、遗迹包括传统村落的保护要有投入,不然无法维系。同时,还要有人居住,有人管理,也要制定法规,这样它们才不会逐渐消失。

  欧洲的古建筑大部分是石砌的,易于保护,虽经历几百年的风雨,仍可以保存完好。而我们国家的古建筑大多是梁木结构,易燃、易腐,所以,要有专门的人员来管理,做好防火等维护措施。

  我国已经成立“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并制定了具体的章程,如确定保护对象,对包括室内的照壁、门窗、隔扇等做出整体的保护。

  我国古村落数量众多,类型多样,涉及面广,融入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世俗文化,是我国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发掘和保护使中华文化获得更加深入的传承和发展。

  齐 康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