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实现理路探析
- 来源:建筑与文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文物,国家战略,国情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0-05-11 21:49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基金年度项目“基于业态变化的文化遗产管理专业建设研究”(项目编号:SGH18H060)和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田园综合体视域下乡村型大遗址保护利用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8JZ059)的阶段性成果
引言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财富,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筑中国梦磅礴力量的深厚滋养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物保护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进入 21 世纪以后,我国文物保护事业还未能全方位融入国家战略体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够明显和突出。为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国情出发,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就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作出多次重要指示和批示,要求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2],这为我国文物保护利用提供了方向指引。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分析、全面认识当前基本国情和文物保护利用现状,自觉探索新时代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推动文物保护利用全方位融入国家战略体系,发挥文物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1 新时代我国文物保护利用国情发展现状分析
新时代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必须把现阶段基本国情现状、文化发展现状和文物保护利用现状作为认识中国文物保护利用问题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
1.1 新时代我国基本国情现状分析
国情不同,发展道路不同。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国情作为认识中国问题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新时代中国文物保护利用的基本国情背景主要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
宏观层面,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在原本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逾越的基本国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3]。这要求党和国家应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不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地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中观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3]。历史新方位对党和国家未来发展提出新的使命要求,这要求党和国家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科学指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微观层面,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是判断时代发展状况、社会发展状况的根本依据 [4]。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描述,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指明了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根本着力点,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准确的认识前提 [5]。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意味着要把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进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和中心任务。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实质是实现人民幸福;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实质,是要牢固树立并落实新发展理念”[4],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1.2 新时代我国文化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科技的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6]。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当前形势科学、客观分析基础上,要求重视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以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促进我国全面发展。但我国当前文化发展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首先,中国目前只是一个文化大国,还不是文化强国。尽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但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较慢,文化与中国目前的经济水平相比还很不相称,还需要不断发展创新,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其次,进入新时代,我国的文化更加多元,但在此过程中存在主体文化缺失、文化自信不足以及缺乏国际话语权等问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但当前我国文化在多元文化冲击下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方面存在不足;同时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互动中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主要以我国学习西方为主,“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竞争力乃至贡献力,与当前中国国际地位不相适应,与中国五千年文明积淀的丰厚文化资源不相适应”[7]。再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但由于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导致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使得一些人价值观缺失,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直接影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1.3 新时代我国文物保护利用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是拥有 5000 多年历史的世界文明古国,文物规模和博物馆总量位居世界前列,是名副其实的文物资源大国。据普查统计,我国现有不可移动文物 76.7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 1.08亿件 /套,以及数量众多的民间文物,全国博物馆有 5000余家[8]。
近年来我国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不过,在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国文物资源数量多、分布广、保护利用环境复杂,一些地方文物保护主体责任落实还不到位,文物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文物保护管理力量相对薄弱,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尚需提升。二是我国的不可移动文物主要以土木结构和砖木结构为主,有别于西方国家以石质结构为主的古建筑,这些基于中西方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审美方式、价值取向之间的巨大差异,在文物保护理念、技术方法和保护利用模式等方面有所差异。对于历史上留存下来的文物古迹,中国人主要是考量它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关系,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更多地关注整体风格、人文环境与象征意义;西方则强调科学与理性,以历史信息的准确性作为判定文物古迹美与否的标准,更为强调遗产自身价值,更多地关注遗产真实性和对遗产实体元素的保留。三是文物资源的社会经济效能发挥不足,在树立文化自信、实施文化强国战略中发挥的作用不够突出,未能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有机融合发展。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文化建设现状和文物保护利用现状决定了基于国情切实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充分发挥文物资源价值,对于加强文物资源保护传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2 新时代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强大的经济基础,更离不开强大的文化力量 [9]。文物资源作为文化资源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新时代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的发展性质和方向
构建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在发展性质和方向上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根植于中国的文物资源这一现实基础和中华文化这一精神追求。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石和灵魂,奠定了我国文物保护利用的理论基础;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文物保护利用的重要论述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文物保护利用发展的行动指南,规定了中国文物保护利用的性质和方向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中国的文物资源这一现实基础和中华文化这一精神追求、精神基因和精神标识奠定了中国文物保护利用发展的基本路径,应是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具有民族性、先进性和满足人民需求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最终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10]。
2.2 新时代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发展目标和任务
为谁发展、发展成什么样是新时代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探索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新时代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就是要保护利用好文物资源、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强国。保护利用好文物资源是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的基本目标,只有保护好文物资源,才能充分发掘、阐释其价值,并实现其有效利用和传播传承。增强文化自信是文物保护利用效果的直接体现,在文物保护利用中,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物保护利用与发展观,强调发挥人民在文物保护利用中的主体作用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服务人民大众的基本价值取向,强调坚持文物保护利用“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性”。建设文化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作为文化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文物资源,在探索新时代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的进程中其应将构建文化强国作为终极目标和任务,这既是对中国文化发展及文物利用发展现状的考量,也是对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发展实现方向的确定。
3 新时代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实现路径探索
在认真分析基本国情和文化、文物保护利用现状,明晰新时代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的发展性质与方向、发展目标与任务的基础上,应结合国家宏观发展战略和文化建设、文物保护利用政策等,积极探索新时代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实现路径,加快推进新时代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体系建设。3.1 正确认识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新矛盾
基于国情,对我国社会所处新时代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是准确把握我国文物保护利用的主要矛盾,探索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新路径的基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在文物领域主要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文物保护利用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文物在美好生活需要方面的需求主要表现为对文化教育、文化休闲、优美环境、民生改善的需求;不平衡主要表现为文物保护与利用的不协调,文物保护、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等国家发展方略政策的不协调;不充分主要表现为保护和利用还未能有效、深入、全面开展,许多文物保存的环境、状况还没有改变,文物活用、开放共享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文物保护利用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够明显。因此,必须全面深入认识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新矛盾,紧紧围绕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文物保护利用之间的矛盾为根本,按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目标要求,探索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3.2 积极探索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新思路
新时代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应该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目标,在深入挖掘和系统阐释文物资源价值,切实保护好文物资源的基础上,探索文物保护、利用与国家方略、相关行业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路径,推进文物的科学合理适度利用,充分发挥文物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中的作用,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贡献中国的智慧,提供中国的方案。
3.3 认真贯彻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新理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解决文物保护利用新矛盾的关键。新时代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的探索,彰显了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是文物领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抓手。坚持创新发展是强大动力的理念,推动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理念方法、体制机制、模式路径的构建,推动以文物安全保障体系和利用产业链为核心的发展升级。坚持协调发展是内在要求的理念,推动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协同发展,推动保护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等国家方略的协同发展,推动以文物为核心或重要支撑的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坚持绿色发展是根本要求的理念,推动文物保护利用在生态环境保护培育与区域环境优化中的作用,在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等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坚持开放发展是重要路径的理念,推动国内外各行业、各领域的机构、群体积极参与到文物保护利用中,构筑起开放创新、包容互惠、兼收并蓄的文物保护利用开放体系。坚持共享发展是基本方向的理念,推动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增进人民福祉,让全世界人民享受到我国文物保护利用带来的效益。
3.4 统筹推进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新方略
文物保护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在探索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新路径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将文物保护利用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构建起“文物保护 + 利用 + 经济方略”的文物保护利用综合体模式,确保文物保护利用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协同推进。
把文物保护利用融入经济建设,树立起文物也是重要资源的理念;构建起“文物保护 + 利用 + 经济方略”的保护利用新模式,推进文物保护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休闲旅游等国家经济发展方略融合发展。
把文物保护利用融入政治建设,树立文物保护利用也是政绩的理念;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对文物的敬畏之心,构建起适应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新路径需求的体制机制,形成各级政府和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共同参与、协同推进文物保护利用的新格局。
把文物保护利用融入文化建设,树立文物保护利用就是文化自信的理念;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和阐释其价值,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推动文物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挥文物保护利用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发挥文物保护利用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形成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新局面,为人民坚定文化自信提供精神指引。
把文物保护利用融入社会建设,树立文物保护利用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文物保护利用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来推进文物保护利用事业的繁荣可持续发展;探索国内外、各行业各领域社会群体参与的机制,提高社会组织和公众在文物保护利用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法依规落实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努力拓展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新渠道;完善遗产的公共服务体系,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把文物保护利用融入生态文明建设,树立文物保护利用也是绿色生态的理念;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的文物保护利用模式和产业链体系,坚决防止建设性、开发性、保护性和经营性破坏;加大遗产的生态系统保护培育和环境整治优化的力度,推动形成文物保护利用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新格局。
把文物保护利用融入“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为了实现文物保护利用与实现五大建设相互促进、协同推进,从而实现文物保护利用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相得益彰。
3.5 切实强化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新保障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时代我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实现“五位一体”的内在要求,是推进“五位一体”的总抓手,理所当然地也是新时代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探索的科学指导。
文物保护利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文物既是资源,也是生产力,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与现代农业化、深化供给侧改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构成内容,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资源和产业支撑;同时其在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进文化教育体系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
文物保护利用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是引领发展的动力,是建设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体系的战略支撑。探索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新路径,既要解放思想,加快文物保护利用领域的“放管服”改革,构建科学系统、运行有效的文物保护利用制度体系;又要发展创新,着力探索各类文物保护利用的新模式、新方法,构建起科学有效的文物保护利用安全防范体系和理论方法体系。
文物保护利用以全面依法治国为法治保障。文物保护利用既需要法规制度的保障,又需要法规制度的约束,二者相辅相成。要将文物的科学、合理、有效的保护利用贯穿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的各方面各环节,为文物保护提供法治保障。完善文物保护利用法规制度建设,加快构建起包括资源保护和活化利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物保护利用法制体系,加大对破坏文物的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和行政执法督察力度,切实保障文物安全。文物保护利用以全面从严治党为组织领导保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的关键是各级政府及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督促各级政府落实文物保护利用主体责任,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文物保护利用干部队伍建设,确保党和国家关于文物保护利用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等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总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坚定文化自信,努力探索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是时代的选择,也是现实的选择。在推进文物保护利用的过程中,我们应明确文物保护利用的目标、模式路径和保障体系,落实文物保护利用责任,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安全管理能力,统筹推进文物保护利用与国家方针政策及决策部署的协调、融合发展,全面推进文物保护利用事业建设、治理能力现代化,解决好主要矛盾,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 中国国务院办公厅 . 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 [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10/08/c1123530260.htm.
[2] 刘玉珠 . 努力探索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 [N]. 中国文化报 ,2016-09-20(1).
[3] 习近平 .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17:10+ 12+41+42+44-45.
[4] 韩庆祥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N]. 光明日报 ,2017-11-28(6).
[5] 中共中央宣传部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 [M]. 北京 : 学习出版社 ,2018:3+67+212-213.
[6]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 .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N]. 人民日报 ,2011-10-26(1).
[7] 李长春 .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J]. 求是 ,2008(22).
[8] 佚名 . 国家文物局召开新闻发布会 解读《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J]. 中国文物报 ,2018-10-12(1).
[9] 施秀莉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发展研究 [D]. 山东大学 ,2015:79.
[10] 习近平 .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 [N]. 人民日报 ,2014-3-28(1)
刘卫红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副教授 博 士 系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