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要寻找更多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 来源:中国对外贸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经济,发展,生动力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0-07-18 09:34
5月底,在延期了两个多月后,两会在北京举行。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基本上得到控制,但仍在全球肆虐流行之际,两会为中国这一年的经济提供了发展指南,并提出了具体的发展路径。这对于推动国民经济恢复增长有着重要意义。
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出中央对经济发展的思路依然是保持稳定。目前我国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发展局面。2018年美国发动的贸易战并没有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和两国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而出现大幅度的缓解。相反,即使在疫情流行期间,美国仍旧提升了对包括华为在内的中国高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的高压,而且预计随着美国大选接近白热化,这种高压还会继续持续。同期,全世界流行的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供应链、价值链和产业链开始重塑,供应端和需求端同时出现萎缩。显然外部环境对我国的冲击一时不会缓解。
2018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和稳预期工作”的“六稳”。2020年4月17日,党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保基层运转”的“六保”。从“六稳”到“六保”,显而易见中央经济政策更加落到实处和细处,同时也反映出中央对当前经济基本面的判断更加趋于务实。
这种务实态度反映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财政政策更加积极,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实现宽松的税费和金融环境,但同时政府支出采取紧缩政策,中央政府带头压缩一般性支出;其次是繼续加速开放步伐,继续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提升国资国企改革成效和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第三是扩大内需,加强新基建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即“两新一重”政策。其余政策还包括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促农业丰收、改善民生和保障等等。
与此前许多预测不同的是,政府工作报告并未提出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虽有新基建以及大量的减税减负措施,但基本上是延续过去两年的基本政策,只是在进度和强度上加强提升。这显然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持有足够的信心,同时也为今后加码相关政策留出空间。从这些政策针对的方向来看,目的性很明显,一面是确保民生不出问题,以保持稳定为主要方向,因此需要维持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则是继续寻找经济的内生性动力,主要是通过提升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以及依靠新基建引发企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推动经济升级换代。这也意味着,我们已进入了一个以消费和科创为主要动力实现经济温和增长的时代。
孟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