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乡土,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这句话套用在温州洞头的花岗渔村身上,恰如其分。这座小小的渔村距离洞头县城 5 公里,坐落在洞头花岗大桥边上,至今保留着古朴的生活习惯,渔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彩色石头房面朝大海,依山而立,其中大半仍承载着旧日的生活步调,还有另一部分,则被改造成民宿、陶吧、花房,容纳着都市人群对乡村生活的美好想象。
2016 年, 花岗渔村项目正式开工建设,项焱作为整个项目的缔造者,也开始了自己的“花岗生活”。她从温州市区搬入这座渔村,笑说自己每年“至少有三百天待在这里”,无论去到哪里, 都习惯说要“回”花岗了。一开始,项焱和她的团队是打算整村开发的,或者起码拿到村里一半的房子,但这几年反而情愿让村民留下来,这样不管什么时候,渔村的烟火味都很浓。“这里有自己的生活秩序,当你住在花岗,会情不自禁地融入进来,全身心去体验另一种生活。”她形容道,“这里的生活很安静,晚上八点以后村民基本就都休息了,直到凌晨三四点,能听到渔民出海的动静,等到下午渔船回港,码头就开始热闹起来,有很多新鲜的小海鲜可买。”
海洋塑造了这座古老渔村的气质,延续至今,早已成为本土生活的底色,当时代的浪潮悄然而至,它也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或是成为地方特色,或是融为设计灵感。就像是这里的上百座石头房,因花岗渔村的地质特殊,石头也呈现出红、黄相间的颜色,远远望去就像一张虎皮。驻村后,项焱带着团队修缮村里的房子,把覆盖在石头上的水泥一块块敲下来,让石头房露出它本来的模样。为了让年代久远的房子可以有更多用途,也请来当地匠人,将石头房拆解后,用钢筋水泥加固墙内部,再将石头重新垒起来。时至今日,这些旧时的渔村印记反倒成为新事物的载体,特别是在设计民宿时,各个设计师都不约而同地保留它,并以自己的理解和审美进一步呈现它。“修旧如旧”已不是什么新概念,却很少有人意识到这背后成倍增加的资金成本、时间和精力,五年来,作为项目缔造者的项焱日日面对这样的压力,能一以贯之,是出于一种责任,也是出于对渔村真心的喜欢。
随着待在花岗渔村的时间越来越长, 项焱渐渐发现,这座渔村甚至是整个洞头海岛都有许多值得挖掘的地方,这里不仅“何处眺望都是一览无余的大海,夜晚抬头就有北斗七星在天上”,而且“经年累月,独特的海岛文化沉淀了许多好玩有趣的产物”。印象最深的,是当地老人用一辈子采集、写成的关于海洋生物的寓言故事,每天餐桌上看似普通的鱼虾蟹,在故事里都有了个性、成为主角,用自己的经历教导孩子们不同的人生道理。项焱感慨,现在城里的孩子经常能吃到海鲜,却从来不知道它的来历,更不懂得它的故事。如果能将这些故事告诉孩子们,那将是一场别开生面的生命课。
除此之外,洞头值得走出去的东西还有许多,如贝雕、渔民画等。项焱其实老早就想通过这些东西衍生出文创产品,代替这座海岛走出去与外界沟通,但项目前期,精力更多放在村落建设、运营和服务上,如今花岗渔村拥有了相对稳定的客群,她也终于有时间去好好做这件事了。
今年疫情之后,来自海岛的手信逐步上线,项焱自认这还只是“很初期的阶段”,团队“挖掘得还不够透彻,还需要更多时间去沉淀”。在初期的尝试中,团队更多是针对渔村的主要客群,即女性和孩子们设计产品,因此常见的更多是首饰及美食。在推文的自白中写道:“我们将关于花岗渔村的一切,化作一场关于感官的体验,以设计和创新为媒介,以‘花岗的海’系列文创产品呈现,希望唤醒关于海岛的美好记忆或憧憬,萦绕心头。”于是,鲸落、黄昏、潮汐都成为灵感来源,海星、扇贝、海螺也都成为设计元素,就像日落时海面上的粼粼波光,将渔村的美好一点点拼凑成句。
不过,项焱其实并不满足于此,她希望这些文创品不只是产品,不只是考虑市场,也要有文化层面的表达。就像是这些年来,她带着团队在花岗渔村修缮的房子,“它是人与物之间的互动,是心灵层面的沟通,唯有把心放进这件事里,这个地方才会让你待着很舒服”。
项焱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