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块海木中,听见涛声

  • 来源:海峡旅游
  • 关键字:渔船,实验,打磨干净
  • 发布时间:2020-10-07 16:13

  当渔船退役、林木漂流, 它们的生命就此终结了吗?“再生海”的创始人吴瑾说,先别急着失望。这世上不仅有土地里长出来的山木,有人类刻意栽种的林木,也有海木, 一种“从海里长出来的木头”——大海成就了它们的肌理和质地,也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2009 年至 2010 年之间,“再生海”与两种海木相遇了。一种是老船木,它们来自服役超过 30年、船身超过 25 米的闽南老渔船,色彩浓郁,身形沉重,头部嵌有大铁钉留下的“黑眼睛”;另一种是漂流木,色泽偏浅,身形相对轻巧,长期的漂流使它们失去了树皮和树枝,只剩下圆润光滑的树干。

  初见时,吴瑾就对海木一见钟情,先是花大力气收了十几艘退役的老渔船,运到码头进行专业拆解;后来又用了半年时间,收购十几吨因台风搁浅在海滩上的漂流木,一卡车、一卡车地运回厦门。当时,她虽然欣赏海木的美, 却还没想好如何呈现它。于是花了五年时间,实验、设计,经过人体工学的多次试用,才终于得到了相对满意的答案。她总结道:“想见到老船木的美,就要将它打磨干净;想见到漂流木的美,就要将它剖开来,呈现内里。”

  既然找准了方向,便不再设限,大至家具、小至摆件,海木在这里延伸出了无限的可能性。在传统家具生产中,木头材质一旦有裂痕或者突起,基本上就会被淘汰,但“再生海”的木制工艺品经常会保留这些“瑕疵”, 并将之视为独一无二的生命印记。可也正因材料的“非标准化”,海木家具在生产过程中极为依赖手工,单是老船木,就要经过开料、退钉、风干、切割、脱脂、取材、打磨、制作、上油等工序后,方可制作成各种器物。此外,“再生海”在设计上也有创新,将老船木与钢、铜结合,“隐钢入木”,改善视觉效果, 让木制家具亦有轻巧的一面。吴瑾认为,海木是大自然给的礼物,不能以工业的方式对待它们。但如此一来,成本大大增加,售价也比普通家具贵了近一倍,“再生海”的生存面临挑战。如果从商业的角度看待“再生海”,它的成绩算不上“亮眼”。直到现在,海木家具依然未能取得盈利。大部分运营成本,依然靠吴瑾自己开的民宿在挣钱支撑,这也为品牌染上了一层理想主义的色彩。

  外界常将“再生海”所做的事情,与“再生”“再利用”这样的字眼相挂钩, 无论是退役的老渔船,还是被台风裹挟着堆积在入海口的漂流木,于人而言似乎都是“废品”,但吴瑾却不这么看。“当树木在海里漂流时,其实已经改变了自己原本的生命轨迹,但这是否意味着它已经死去了?我觉得,这不一定是个终结。”当老船木结束漂泊,回到岸上,初看时不过是一块沾满泥、带着铁锈的木板,耐心打磨后, 却能散发出新的生命, 而漂流木同样如此,表面上看来没什么新意,剖开来内部的漂流纹却千姿百态。因此,才有了“再生海”这样的名字。

  如今, 吴瑾撑着“再生海”走过第一个十年,期间开了四家旅馆和三家餐厅、咖啡馆,做过艺术空间,也开过木作课程,始终没有变的是对海木的执着。她笑说,如果没有人买单,“再生海”就自己做复合空间,让别人看见。于是在“再生海”的最新作——海木居中,从民宿招牌开始,一路到前台、吧台、客房到伴手礼,举目皆有海木的气息,稳重的老船木家具和精巧的漂流木茶器系列穿插其间,可视之为一个“关于海木的理想空间的呈现”。

  站在“再生海”的角度,想要达成的绝不只是海木的简单再生,而是期待复活一种生活态度,唤醒一种心灵状态。这种状态, 用吴瑾的话来形容,便是“从此,漂泊止于我心”。渔船曾经乘风破浪,30 年后终于等到靠岸的时候;而漂流木流落大海,如搁浅的巨鲸停泊在海滩。它们都曾在海上流浪,如今却因人心中的喜欢,被带回家中,从此有了停驻的地方。之于人而言,这样的生命流转有更多精神层面的意义,当“终结”不一定是终结,“朽木”亦可成为良木,我们看待事物的眼光是否也能变得开阔一些?至少,先别急着失望,花点时间,细细打磨再说。

  吴瑾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