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海洋的不﹃塑﹄之客找回归宿命

  • 来源:海峡旅游
  • 关键字:潜水爱好者,美丽光影,海洋环境
  • 发布时间:2020-10-07 16:15

  潜水爱好者对海洋永不消退的热情,源于那漫无边际的深邃,那是一片能让心灵暂栖的荒野。当我们深潜入海,被鱼群所围绕,生活中的喧嚣也随之溶解于这片蓝色。在潜水圣地诗巴丹岛, 黄宁宁第一次见到鲨鱼的背影和成百上千条鱼聚拢所形成的“鱼风暴”,尽管是出于躲避掠食者的本能, 旋风般的鱼群还是让人惊叹生命的壮丽;在墨西哥的 Tulum洞潜, 她着迷于水下钟乳石世界和由盐层所形成的美丽光影;而在斯米兰船宿时, 她为见到鲸鲨和魔鬼鱼而欢欣雀跃。

  遗憾的是, 即使在人迹罕至的海底世界, 依然能发现人类所留下的“印记”:黄宁宁在澳大利亚的大堡礁海域游泳时, 就发现“那里并不像小时候看的画册上那么绚丽, 已经大面积白化了。”珊瑚礁白化的原因, 部分是源于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 使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海洋酸性增高所导致的。还有海上那些不知从何处飘来的塑料残骸和一次性塑料瓶, 也是人类丢给海洋的不速之客。据统计, 人类一年生产的塑料可达 3 亿多吨, 到 2050 年塑料产量预计还将增加两倍, 尽管塑料为现代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 人们却很少关心它们最终的去向。虽然很难想象, 城市生活中的废弃塑料瓶是如何辗转成为海上的“流浪者”, 但讽刺的是,我们恰恰也是因此才感受到自己与海洋是密切相关的命运共同体。黄宁宁因潜水而关注海洋环境,她 发 现 每 年 有 超 过 800 万 吨 塑料被遗弃在海洋, 占海洋垃圾的80%——因为那些使用过的塑料中只有一小部分能得到回收, 剩余的都在土壤或海洋中不断蔓延,对海洋及生活其中的海洋生物造成严重的影响。“全球 99% 的海鸟都会误食塑料制品;如果我们不做出改变,到 2050 年,海洋中塑料垃圾的重量将超过鱼类。”

  震撼于这样的严峻现实, 主张“将塑 料 瓶 循 环 再 利 用 来 设 计 潮 流 单 品,以产品传递可持续生活理念”的好瓶HowBottle 诞生了。在创始人黄宁宁看来,塑料之所以成为被诟病的对象,根源不在于塑料这个材质本身,而是人类不合理的设计及使用,“如果在材料研发或产品设计的阶段,能够考虑塑料下一步的去向,或许塑料污染的情况就不会像现在这么糟糕了。”

  事实上,“从塑料瓶到纺织物”如今已经有成熟的技术支持:废弃的塑料瓶被集中回收、清洗干净后,首先将瓶盖、瓶身和外包装塑料纸分离;其中最重要是用来制作瓶身的 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塑料,它可以用来制作聚酯纤维,或者说 PET 纤维和涤纶;经过切片、抽丝、冷却集丝、生成纱线等一系列流程之后,再用大型织布机将其织成一块大大的聚酯纤维布;最终成型的面料通过设计,就变成了时尚新潮的衣物及包。好瓶产品中最具人气的“24包”就是从 24 个塑料瓶 +1 块曾服役的救灾帐篷布的组合而来, 用 13 个回收的塑料瓶做成的“风雨衣”,还别出心裁地藏了一个“小心机”——衣服背后的Slogan 遇水就会从“I DON‘T CARE”变成“I DO CARE”;还有一款“太空包”,采用了 27 个回收塑料瓶 +1 块神舟七号火箭残片 + 半个去年“双 11”后收集的快递袋,团队希望通过设计,让更多人注意到肉眼无法看见的太空垃圾问题。其实无论是海洋还是太空,假如人们对其中的环境污染视而不见,那么我们对它们的探索也将终结。

  虽然无法在消费者面前如实展示塑料瓶转化为纺织物的过程,但团队还是在产品本身或外包装上,通过漫画的形式讲述“材料从哪儿再生而来”的故事。对此, 黄宁宁说:“我们常常会在由塑料瓶再生而来的面料之上,再加上一块可见的回收材料,或者通过一句话去传递一个值得被看见的故事,希望通过这些和更多人沟通环保理念。”在自有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团队始终遵循四项原则:轻盈设计、满足生活的多面性、可持续环保材料和 Aha moment(顿悟时刻)。他们也会思考,产品的设计是否满足某个具体场景和人群的需要?所用材料 90% 以上的主体是否采用环保再生材料?即使是产品中最微小的部件,也会反复探究环境效益最高的材料与生产解决方案;合作的供应链大多数拥有 GRS认证,并和好瓶一样认可可持续方案。

  对黄宁宁而言,团队将继续基于可持续环保新材料探索新品类,让好瓶成为一个真正的可持续生活方式品牌,让所有生活上的用品,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它的可持续产品,替代原来的普通产品。假如越来越多人认可这样的可持续消费,或许就会有更多行业在追求商业利益和保护地球家园之间找到平衡,而不是陷入无止境的消费与被透支的未来的恶性循环之中,大自然给予我们宁静与奇遇,我们也应该以一种友善的生活态度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来回报它。

  黄宁宁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