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顶泡茶
- 来源:海峡旅游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厦门人,闽南人,茶园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0-11-23 17:31
时至今日,厦门人与山之间的关系除了信仰之外,还靠一个“茶”字维系。当厦门人说“去鸿山”,大部分时候既是为了去庙里拜拜,也是为了去山上泡茶。朝拜进香、泡茶话仙,来意不同的人短暂地交汇于此,又各自分散,流入庙宇或山里。而这山上的百年庙宇,往往也见证了厦门人与茶之间的亲疏远近。
山不在高,有茶就行
闽南人是出了名的“人走到哪茶泡到哪”,不但喜欢在家里泡,还爱带着茶具往外走,骑楼下、公园里全都成了茶桌仔的领地。当然,厦漳泉三座城市因为地理位置的不同,泡茶的地点还是会有细微的差异。比如漳州市区有一条江滨路,漳州人就爱坐在九龙江边泡茶吹风;而在逼仄的厦门岛上,因为闹市区里藏着几座爬起来毫不费力、但又恰好有些清幽的低矮山包,所以厦门人也就自然而然地带着茶具,把茶桌仔摆上了山。
古人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对老厦门人而言,这句话还能再扩写一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有茶也行。”但凡岛内叫得上名字的山,像金榜山、仙岳山、鸿山、万寿山、虎溪岩、东坪山……山上准有一块专供人泡茶的地方。乍一看每座山都大同小异,可在资深茶友眼里,它们又各有千秋,仙岳山的“泡茶长廊”奢华大气,鸿山的“茶歇园”低调热闹,而东坪山上零散分布的茶园,就带着一种山中农家乐的趣味。当然,无论是在哪里,等水烧开,一泡茶冲淡,那闲话家常的味道都是一样的。
如今看来,山里的茶座往往和山里的庙挨着,也和庙宇一样从不挑人。但在 20 世纪末茶座兴起之前,上山泡茶可是有钱人家专属的休闲娱乐。特别是在厦门岛山体开发之前,白鹿洞的“石泉龙液”、厦港巡司顶碧山岩的“飞泉”与梧村宝山岩的“圣泉”并列厦门三大名泉,颇受追捧。据《厦门志》记载,厦门市民一向崇尚饮用石泉水,《嘉禾名胜记》中更有文字表明,早在 200 多年前,石泉水就由附近白鹿洞寺和尚与民众合伙经营贩卖,后来还出现了“正石泉水”的证明水单,“每取水一担,纳钱四文”,可见生意红火。
这石泉水是当时厦门所有饮用水中最上等的水,自石穴中涌出,水质甘甜,有钱人买回家里,却是专门用来泡茶的。还有许多人不辞辛苦,特地上山到白鹿洞前汲水泡茶,连寺僧也以龙泉水泡茶待客。可见喝茶在当时是件郑重又奢侈的事,上山泡茶为的不是半日偷闲,而是一种生活品味的体现。
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厦门的“文青”们也时兴上山,虽然不泡茶,但已经带着亲近自然的意趣。曾任厦门日报社副总编辑的朱家麟老师告诉我们,那时像他那样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常常呼朋唤友一起上山,带着锅和米去垒锅做饭,带着吉他和手风琴在林间歌唱,他们还有自己的行山路线,从今天的万石植物园一直走到南普陀所在的五老峰,当时山里可没有修路,一路翻山越岭,却浑然不觉得累。
像现在这样,几个人带着茶和点心上山,到山里租套茶具泡茶的风气,其实是改革开放后才兴起的。大抵是因为人们手头宽裕了,而山下的厦门城日新月异,才更显得这山上清幽的可贵。时至今日,厦门人与山之间的关系除了信仰之外,还靠一个“茶”字维系,而且大部分时候,“拜拜”和“泡茶”相当于同一件事,这山上的百年庙宇,往往也见证了厦门人与茶之间的亲疏远近。
从山上沉入闹市的庙
到厦门旅游的人, 或许没有听说过“鸿山”这个名字,却一定曾经路过它——鸿山东通南普陀和厦门大学,西临中山路繁华商圈,正位于两处热门景点之间。而在一些古书记载中,鸿山也被称为“镇南关山”,因为过去从厦门城去往厦门港必经的镇南关,就位于鸿山与麒麟山之间隘口处。由此可见,百余年来鸿山始终处于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上,正对着整座厦门城的市井烟火。
毗邻闹市的鸿山上有一座古刹鸿山寺,建自南朝,清初毁于迁界,后又复建。1927年因为市政建设的需要,鸿山首当其冲,镇南关拆除后古道的路基下挖近 10 米,修成了如今的思明南路。而鸿山寺也因此悬空于道路上方,与市井层层相隔。起初,鸿山寺被三层护堤包围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成了它的一大特色。直到 2009 年春,寺庙主动向内退让 3 米,又整体向下扩建数米,沿街修建了宽达 4 米的骑楼廊道,才一步步沉入闹市。就像是一位原本在高处盘坐的高僧,终于挥裟而起,入世来也。
如今再去鸿山寺,你会拥有一段颇为“魔幻”的经历:除了按部就班地沿石阶而上,还可以乘坐一部藏身在骑楼里的电梯,直达5 楼的大殿平台转换层,鸿山寺的大雄宝殿正位于此。若从远处看,便会发现其中的玄机。整座寺庙依山就势,竟是一座高达 50 多米、共有 13 层楼的寺院大楼,除了各个殿堂、僧寮、藏经阁、客堂外,亦设有讲堂、素菜馆等功能性场所,每个楼层的定位都非常明确,特别是紧挨着大马路的一楼不仅有书店,还特意开辟了一间茶堂。
有趣的是,鸿山脚下恰好有一条防空通道, 是石泉路通往大生里的捷径。石泉路,便是当年“石泉龙液”的所在地,而今甘泉不再,鸿山寺却像是再续了“泉”缘,立庙于此,来者皆是客,且待客用的仍是这一杯清茶。
一泡茶,足矣
相较于南普陀的人潮拥挤, 鸿山寺同为厦门岛的一大古刹,却要清净得多。倒也不是它的香火不旺,而是到这里来的人都如熟客般自在,以至于显出一种秩序感。特别自鸿山寺改建之后, 整座寺庙和鸿山公园几乎合二为一,厦门人说“去鸿山”,大部分时候既是为了去庙里拜拜,也是为了去山上泡茶。朝拜进香、泡茶话仙,来意不同的人短暂地交汇于此,又各自分散,流入庙宇或山里。
其实撇开鸿山寺不说, 鸿山本身可是个泡茶的好地方。毗邻中山路交通便利, 偏偏景致又好, 过去厦门有一道名景叫“鸿山织雨”,说的就是鸿山下雨时,雨丝在山风和海风共同作用下相互交织的奇特景观。如今“鸿山织雨”的景象虽然已经消失了,但山顶上临海揽胜的观景台还在,海拔要比对岸鼓浪屿上的日光岩更高一些,观景时 360 度全景无遮拦,是岛内绝无仅有的体验。而鸿山上的茶歇园,就在离观景台不远的嘉兴园内。
对于上山泡茶这件事, 闽南人有个统一的说法叫“吃空气”。不辞辛苦上一趟山,贪的就是那一口山里的新鲜空气。但也许是因为大部分山都位于市区的缘故,厦门人在山上“吃”起空气来,可要比漳州和泉州简陋多了。讲究点的自带几泡茶、几包糕点饼干, 随意点的干脆空手上山。山上茶座除了租赁茶具和热水壶, 也像小卖部一样卖点零嘴, 绝没有小炒、蒸煮一类热腾腾的摊位, 更没有像盐鸡这样的“伴手礼”——毕竟泡完茶, 下山走几站路就回家了, 谁都不打算在山上吃饱。
或许也正因如此, 今年疫情后岛内山上的茶座大多停业了,却不影响厦门人上山泡茶的热情。当我们 10 月份上山时, 鸿山寺的茶堂已经另作他用, 但大雄宝殿后的空地依然供人泡茶歇脚,在庙里租套茶具,就能坐着话仙大半天。
再往上走,嘉兴园里虽然一片冷清,但另一处山头却很热闹,好几桌老友围坐着泡茶, 还有的干脆搓起了麻将。这些茶友看似年纪都不小了,难道还特地自己带着茶具和热水上山?真相让人莞尔:原来是公园管理处体恤这群常上鸿山的退休老人,特地在附近放置了几个带锁的铁柜子,让他们收纳自己的茶具和水壶, 只要带着钥匙上山开锁, 就能布置好一张惬意的小茶桌。
临近中午, 在这儿泡茶的张姐和老同学一起将茶具洗净、桌子擦干, 锁上柜子后慢悠悠下了山。她说这是“政府对我们老人家”的照顾,人到了这个年纪,山下的热闹都看尽了,悠闲地上山泡一壶茶,足矣。
郭钰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