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王湘西魂归处?

  •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
  • 关键字:故乡,惊喜,专线车
  • 发布时间:2021-01-06 20:57

  回到故乡——离湘西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约两小时火车路程澧水边的石门县城。亲朋对我说,阔别故乡多年,你一定要到离县城十公里的夹山闯王陵去看看,它会给你一个惊喜。

  闯王是谁?就是明末清初打进北京城,逼着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死亡的李自成,可惜他在打进北京城只坐了八十一天龙床就离开了北京城……

  这天一早,我坐从县城去往夹山的专线车,不过半个小时,就来到了万木峥嵘、群峦叠翠、空气清幽的夹山胜境。

  夹山有名,首先是因为掩映在高大茂密的古樟树林中有一座“三朝御修”的千年古刹——夹山灵泉禅院。据考证,在晋代夹山就有庙宇建筑,史载唐代称普慈寺,宋代至清康熙年间名灵泉禅院。唐懿宗、宋神宗、元世祖曾下诏赦建,故有“三潮御修”盛名。到了清初顺治初年,来了一位自称“奉天玉和尚”的出家人到此为僧。此后三年,夹山寺达鼎盛时期,规模宏大,有九殿一宫,需“骑马关山门”。不久,奉天玉和尚圆寂,在禅院西侧大路西坡上,出现了一座“奉天玉和尚墓”。

  奉天玉和尚是谁?它与明末清初震撼中国大地长达三十五年之久自称大顺帝的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李闯王有什么关系?奉天玉和尚难道就是当年的李闯王?

  走进1992年在原奉天玉和尚墓基础上修建,规模宏伟壮观,有明清宫廷陵园式建筑风格,占地30余亩,包括陵卫、紫石牌坊、神道、陵寝、明楼、神厨、碑廊、纪念馆、野拂塔等组成,被誉为“湖湘第一陵”的闯王陵,见到那一件又一件丰富的史料和文物,使人不能不相信。300多年前,李自成在清军攻击下,屡战屡败,领兵南退,并非如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中所说,李自成“为清兵所退”,于顺治二年(1645)九月“牺牲于湖北通城九宫山”,而是单骑逃至湘西北的石门夹山寺,化名奉天玉,禅隐并圆寂于此的历史疑案是有其一定真实性了。

  首先,从历史记载来说,李自成夹山为僧说,最早见于于石门临县的澧县《澧州志林》,是乾隆十年至十八年(1746-1753)任澧州知州的何璘所撰《书(李自成传》后。他说:“有孙教授为余言,李自成实窜澧州。因旁询故老,闻自成由公安奔澧,其下多叛亡,玉清化驿,随十余骑走牯牛坝,复弃骑去,独窜石门夹山寺为僧,今其坟尚在云。余讶之,后至夹山,见寺旁有石塔,覆以瓦屋,塔面书‘奉天玉和尚’”……寺内一老僧,年七十余,尚能记夹山旧事,云和尚顺治初年入寺,是律门,不言来自何处,其声似西人……,卒于康熙甲寅岁二年,年约七十。寺尚藏有遗像,命取观之,则高额深颔,鸱目曷鼻……与《明史》所载相同,其为自称无疑。其初僭号奉天倡义大元帅,……其曰奉天玉和尚,盖以奉天自寓,加点以自讳之。”而在此前十年编写成书的《明史》·《流赋传》有如下记载:“自成走延宁,蒲圻至通城,窜于九宫山。秋九月,自成留李过守寨,自率三十骑略食山中,为村民所困,不能脱,遂缢死。或曰村民方筑堡,见贼少,争前击之,人马俱陷泥淖中,自成脑中俎死,剥其衣,得龙衣金印,眇一目,村民乃大惊,谓自成也。时我兵遣识自成者验其尸体,朽莫辨。”《明史》的记载,则是根据清军统帅阿奇洛给清庭的奏报中所说:“贼兵金尽力穷,窜入九宫山……(自成)为村民所困,不能脱,遂自缢死……因遣素识自成者往认其尸,尸朽莫辨,或存或亡,俟就彼再行查访。”和南明军统帅何腾蛟在《逆闯伏诛疏》中所述:“天意亡闯,以二十八骑登九宫山,不意伏兵四起,截杀于乱刃之下。”而成书。到了民国初年,国学大师章太炎撰文《李自成遗诗存录》认为:“自成之死,竟五诚证,”同时,提出阿齐洛、何腾蛟的奏报不实。

  据现代明史专家统计,明末清初记李自成文者,史、志、稗、乘,大致有六十种之多。但无一种说得清李自成在何时、何地、怎么死的、谁打死的?谁都没有亲自见到李自成面目清晰的首级。难怪清顺治皇帝始终“谎报军情,欺君之罪”将阿齐洛削职为民。《明史》的总编张文贞在他的文集中留下了“自成生死终未有实据云”的文字。

  其实,据多种文字记载,如《程氏宗谱》、《金氏宗谱》、《诗古文集》、《九一宫志》、《通山县志》、《通城说新探》等都从各个角度记述了当时九宫山确实死了个“贼人”,但死者并非李自成而是一个叫“李延”的人。如通山《程氏宗谱》载:“剿闯贼李延于牛迹岭下。”《金氏宗谱》云:“追缴闯贼于牛迹岭下”。康熙庚午举人谢延树是当地人,在其所著《诗古人集》中有“小目无题”一诗,云:“天剿李延贼,凶魄乃帝催”。即使《通山县志》上,也写着:“九宫山北有李延墓”。在《半窝杂记》中更有如下记载:“一道者言‘闯王知太子已去,抽身而隐。有一义儿,受恩最厚,代统其众,乃料至九宫山为村民所杀,出于意外也。这个义儿就是被误认为李自成的李延。

  斗转星移,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郭沫若继《甲申三百年祭》认定李自成死于湖北通城九宫山后,又应湖北通城之求,为“李自成殉难地”题写了墓名。1956年,湖北通山对通城之说提出异议。郭沫若据此发表了如下文字“近据《历史教学》编辑部及金毓黻先生的考证,认为李自成死难地应为湖北通山县,而非通城县这一考证,确实有据,是可以信赖的。我为通城县的李自成所作的题词,及在《甲申三百年祭》中所说的李自成“牺牲于湖北通城九宫山”都是根据旧有的传说,应予以注销并改正。(《历史研究》1956年第6期)

  到了1980年,石门县对“三朝御修”的夹山灵泉禅院进行维修,并由考古工作者对奉天玉和尚墓遗址进行试掘,发现和出土了大量有价值的文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墓室中的遗物,现一一存放于闯王陵的陵寝中。掘开后的墓葬是一墓三穴,中间一小穴,两边各一穴。这种葬俗只有在李自成的老家陕西米脂县才能见到。在中穴内出土了一只明代白底青花瓷坛,坛上饰有麒麟、凤凰图案,瓷坛内盛有“舍利子”,瓷坛上覆盖着一块上书《中兴夹山祖庭弘律奉天大和尚塔铭》,据考证,在中国封建社会,只有帝王才能“奉天承运”、“替天行道”,而佛家僧侣只能信奉佛祖不能奉天,否则便犯大忌,甚至被杀头的。何以一个僧人竟敢大逆不道取奉天二字为自己的墓铭?在左穴内发现的随葬砖刻镇墓“圹符碑”,此碑与米脂县1984年出土墓葬的圹符碑基本相同。右穴内为一陶釉坐化缸。1993年,在维修夹山禅寺时,在地宫里挖出一颗龟形明代所雕“勑印”,据考证,“勑”意为古代帝王诏书,“勑印”应作帝王之印解释。深山寺庙中何来此象征帝王之尊的“勑印”?1994年2月,石门一农村青年捐献了一块长4.5厘米,宽1.3厘米,厚0.3厘米,中部铸阳文楷书的《奉天玉诏》通牌,经国家文物部门鉴定,为明末清初之物。“诏”字运用有其严格的身份界定,非皇帝、天子、领袖人物不能使用。1996年,中国明史学会在石门县召开“李自成归宿问题学术研究成果评议鉴定会”,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上面两件文物对“奉天玉和尚”即是李自成增加了有力佐证。

  走出闯王陵中的纪念馆,即是按《澧州志》所载“制造壮丽、覆以瓦舍”修复的“紫石碑坊”,牌坊两边柱廊上撰刻的是奉天玉和尚所作带有帝王气魄气息的诗句“捣碎乾坤惊日月,踏翻宇宙走雷霆”,绝非一般僧人妄为之笔墨。穿过紫石牌坊,登上共分三段的69级台阶,就是奉天玉的陵寝。这三段69级台阶深有寓意,第一段22步,寓意闯王自米脂县农村出生后在家当牧羊人和农民的22年;二段17步,寓意闯王南征北战的17年;三段30步,寓意闯王出家在夹山寺当和尚直至圆寂的30年。台阶共69步,正好是李闯王在人间生活的69载。

  站在陵寝宽阔的平台前,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高耸立的野拂塔即“野拂维禅师塔”。其实,野拂和尚墓确有其地。1981年秋,考古工作者在紧邻石门的慈利县高峰乡茅庵村水库旁,发现一墓,墓碑上从上到下刻:“皇清临济正宗圆寂始祖僧上真下修野拂老和尚墓”21字。铭文称:“老禅师,武夫也。生于明,终于清,壮志轩昂,丰姿凛冽……枕戈待旦,方期恢复中原;拔剑登坛,定欲扫平寰宇。战吴王于桂州,追(随)李闯终澧水……”。据考证,该野拂和尚为李自成的主要部将名李过,随李自成南逃,兵败湖北后,李过便“贼皆散去”,不知去向。他又是李自成的额大侄子。当年他为了孝守师父陵寝,在紧靠奉天玉和尚墓仅十米处,立一师塔,守卫师父。

  李自成之死的历史疑案,多年来就有湖北通山九宫山殉难与湖南夹山禅隐之争。两者都有许多史料或文物印证,孰是孰非,留待历史学家和热心者进一步论证。国家主席江泽民于1995年3月26日来到石门夹山闯王陵。他意味深长地说:“李自成之死,不管是九宫山也好,夹山也好,反正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当年绝多没有死在战乱中。”1996年6月10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也光临了夹山,他欣然为夹山灵泉禅院题写了“寺古追唐松,林深隐帝君”的诗句,寓意颇深。

  朋友,如果你有兴趣,也不妨去到湖南石门夹山作一番探究如何?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