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甚至近一段时间来,关于某明星或企业违规经营的行为不断遭到曝光,我们也越来越会发现每当遇到这样的事情网络上就有类似“一查到底”“停办整顿”的呼声不断,而造成的结果就是涉事的个人或企业轻则受到众网友的谩骂,影响口碑,重则是受到法律的制裁。
而另一方面,类似“助人为乐”“发展创新”的新闻话题也频频登上热搜,但对于这种现象,大家的反应则是“受到了鼓励”“大神一出手,我们便安心了”的正面夸奖。
对待这两类事情反应的鲜明对比无疑为社会大众和企业经营管理敲响警钟,也带来启发。
可以发现,有些人铤而走险,将道德和法律置于不顾,凭借自己的手段拥有了名声、权力或财富,但这样的结果却是一时的假象而已,随时会有“翻车”的可能性。而有些人是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将自己的工作做到极致,或早或晚他们的行为、事迹都会被大众发现,成为社会上的新榜样。
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人对事情的认知出现了偏差吗?确实,每个人对事物的认知不同,或许受到家庭的影响,或许受到教育的影响,又或许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每个人形成的价值观都有所不同,所以会出现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差别,出现价值观的不同。从这个角度来看有些人就会疑惑,既然价值观有区别是必然的,那为什么有些人受到谴责,有些人却取得成就呢?其实价值观的不同并非结果的最终导向,价值观的正确与否才是决定结果好坏的关键。王阳明也早在《传习录》中就给了我们答案。
王阳明提到的“致良知”是对所有现象的最好解答。个人和企业做到“致良知”才能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王阳明的“无善无恶者心也,有善有恶者意也,知善知恶者良知也,为善去恶者格物也”告诉我们,没有善念没有恶念只是一具身体,有善意有恶意是心灵有了动摇,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是有良知,为了善念除去恶念就是格物致知。
每个人都会有一些“恶欲”和“私欲”,去除这些内心世界的障碍是“格物”,每个人做事尊重科学规律,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坦坦荡荡实现心灵的富足,获得幸福感。只有通过不断修心才能让我们的内心变得强大并且乐观,真正做到“致良知”。王阳明也正是将“致良知”应用在了万事万物上,并且通过讲学等各种方式,传播修心的学问与大道,让更多人更好的践行“致良知”,从而《传习录》成为经典,也帮更多人寻求了内心清净与喜悦。如若每个人可以做到最基本的知廉耻,可以守住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升起恭敬心、敬畏心和谦卑感,从根本上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也是为社会和谐做了贡献。
在懂了这背后的原理是修心“致良知”时,另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要落实到实践,即“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将认识到的道理在现实中运用,知和行是分不开的。但这里说的“知行合一”需要是正确的“知”,进而所对应的是正确的“行”。通过正确的“知”,“行”正确的事,才能真正达到想要的效果,取得成就。
企业的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和社会秩序为前提。企业认识到自己服务客户的本职,就能做到时时为客户着想;企业认识到自身责任,就能做到回馈社会,这就是“知行合一”
又比如现在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就是认识到了社会发展不能以破坏自然环境为前提,开始强调社会发展要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平衡可持续。
当然,这一理论也绝不是仅仅应用在企业或政策中。在生活中或甚至自然规律中,“知行合一”都有迹可循。认识到孝道,就要做到孝敬父母;认知到健康,就要遵循有规律的生活方式;认识到仁爱,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不任性,礼貌,诚信,诸如此类事例等等。
在良知上下功夫,修心就在一呼一吸之间,需要在生活中处处下功夫,种下好的根,自然可以得到良好的生长。在自己所处的位置上做适当的事,行事和谋划都不要超过自己所处的地位,遵照自己的地位和能力做事才是君子,才是致良知。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