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审美的语文教育
- 来源:《师道》(人文)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语文,教育,审美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6-04 20:17
语文很美, 但是语文课不受学生待见好像成了常见的事。究其原因, 很大程度上是以课堂为载体的语文教学没有展示出语文的美, 没体现出文本结构的特色、遣词造句的匠心、语言文字的幽微、文化内蕴的悠长……干巴巴的讲解, 庖丁解牛般的阉割, “唧唧复唧唧” 的重复性练习, 让原本充满美感的语文变得碎片化、功利化, 也让语文课堂在学生眼中索然寡味。
其实, 语文作为一门课程, 在所有的学科中, 它应该是最能吸引学生、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一堂好的语文课, 应该充满着思辨和审美, 闪烁着智慧和真情, 点缀着诗意和旷达, 润物细无声地,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触摸文字, 涵咏真情, 体悟技巧, 领略文化, 让学生如同走在山阴道上, 曲径通幽, 领取文字所散发的一路芬芳。而一位课术高明、素养高超的语文老师,总是善于启发诱导, 熏陶感染, 点拨垂范, 让学生一步步走进语文的密林, 寻幽探胜, 其乐融融, 不知不觉中, 体验祖国语言文字之美,迸发出热爱母语、热爱语文的激情。
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审美境界, 而语文天生就具有审美属性。她博大精深, 既有语词的质地, 又有情感的温度; 既有传统的积淀, 又有时尚的附着; 既有时间的沉积, 又有空间的跨越; 既有语言的形式, 又有思想的内涵。语文教学, 就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入乎文本, 品词论句, 体味情感; 出乎文本, 知人论道, 丰厚思想。语文课堂就应该是学生精神成长的地方, 更是学生提升精神境界、完善精神品性的地方。
教育的要义和宗旨, 是为培养完整的人服务的。其中“完整的人”, 即“全面发展的人”, 具体指向具有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健康体魄与健全人格、独立思考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全球视野的新一代公民。语文教学追求的审美境界, 无疑与这一要求严密切合。打造审美的语文课堂, 深耕语文课堂的审美, 值得每一个语文老师孜孜不倦地追求。
语文教育的内涵, 涵盖三个方面: 其一, 语文知识的习得。指向于生字词的掌握、字词句段篇的积累、阅读技巧、写作技巧的认知。其二, 语文能力的培养。指向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这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素养。其三, 文学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的构建。指向于语文的审美, 文学的创作, 最终走向对一个国家的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这才是语文能力提升的终极目标。
这三者相互关联, 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呈阶梯递进性关系。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 并不能摒弃语文知识的习得, 也不能放弃语文能力的培养, 这要求在语文教育中,三者关系均衡, 不能偏废, 也不能厚此薄彼, 才能互生、互长。
目前的教材编排, 无疑是重视了三者之间的关联的。但是, 按照教材指引的方向,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既要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 又要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 还要高度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这样教师会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不暇顾及, 力有不逮。在目前的教学实际中, 想提升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 可以在教材重构、教材解读、教学改良上进行改革和尝试:
一、统筹语文课本, 推行大单元设计教学理念, 变教本为学本
1. 科学统筹单元教学, 打通单元与单元、课文与课文的隔离,合理整合教材, 把语文教材作为教本, 调整上课思路、顺序, 精心设计听、说、读、写、演的言语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言语活动中感受语言现象、体会语言背后的含义和文本表达方式对作者表情达意的作用, 有的放矢地打造以语文审美能力培养为主的课堂。
2. 丰富课外阅读资源。按照单元主题增添一些文字优美、情感真挚的名篇名作, 作为课内阅读教学的延伸。大量阅读、对比阅读、整本书深入阅读, 是学生体味语言内涵、涵养文学情感、提升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体验感、幸福感、参与感, 为学生阅读审美能力提供广阔的教学空间、实践空间。
3. 有效整合学科资源, 进行学科知识的统整、嫁接, 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 让学生在不同的角度、背景之下, 感受语文的博大精深, 认知语文所串联、所承载的文化之深厚。在跨学科的语文课堂中, 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能力自然而然会得到提升, 而语文审美能力也在跨学科的过程中, 变得更加丰厚、扎实。
二、深度解读教材, 寻找教材文本的美点, 用课堂传递语文的美感
教材是提升学生语文审美能力的重要媒介, 语文教学应该以教材本身的“美点” 为基础。如何将这些美通过教师的教学传递给学生,需要老师下功夫、下气力, 认真解读教材: 其一, 要寻找到言语的美点; 其二, 要寻找到言语所承载的人性、人文的美点。
三、提升语文教学境界, 以学生的自身体验为出发点, 提升学生语文审美能力
1. 打造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育是以培养完整的人为前提的,而教学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向的、充满人文价值和精神内涵的审美实践活动。尤其是语文教学。因此, 必须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 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感受和发现。教师可以探索和实践探究式、比较式的阅读方法,小组合作分享方法, 不仅可以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也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提升能力。
2. 打造实践丰富的语文课堂。语文活动丰富的课堂, 并非是看起来热闹而没有内涵的课堂, 丰富的活动, 可以指向于课前演讲读书交流、课中朗读练笔、课后课本剧表演……这些紧密结合课堂目标而设计的活动, 是强化学生语文体验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也是学生语文能力迁移的有效途径, 更是学生语文审美能力提升的基石。人民教育出版社王本华先生认为, 在语文综合活动中利用文本, 运用知识, 才能转化成能力, 凝结为素养, 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从这一点上说, 实践活动丰富的语文课堂, 是成就学生语文审美能力的利刃。
3. 关注学生的人格完善和精神成长。一节好的语文课, 应该关注学生的人格完善和精神成长。这是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关键指征,也是语文素养提升的重要标志。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提升, 影响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和人格完善, 也决定了一个人语文素养提升的深度、厚度、新度。
语文课堂, 要成为学生生命拔节的平台。它要求语文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规划的教学策略, 能引导学生, 将生活、生命的体验融合到语文学习中。它也要求语文教师创设的语言情境能与课文相融, 激发学生已有的相关生活经验, 加深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 丰富学生的想象和理解,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世界, 产生心灵共振。这样, 学生才能在语文课堂中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品其味, 获得真切的审美感受, 获得深挚而深刻的体验, 从而培养品行、塑造人格、激荡灵魂。
生命和精神的成长, 涵盖深度的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这同样是语文课堂审美最高级的一种表现。教师在教学中要构建研讨、辩论、反思的平台, 让学生有契机, 有时间, 在对文学作品内涵的同构体验后, 进行再批判、再思辨、再创作、再发现, 赋予作品以新的生命, 并由文学作品及时转入对意义世界的理性观察, 促使学生进行独立的感受和思考, 进行独特的发现和批判性的评价。
教材整合、文本解读、教学创新, 是语文走向审美的三个途径,但也并不是绝对的途径。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 根据语文核心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的需要, 将语文活动、言语文本、语言运用知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再整合为以素养为纲的语文课程内容体系, 以若干“任务群” 的形式, 来实践学生语文审美的目标, 达成语文教学审美的美好境界。
水美则鱼肥, 土沃则稻香。
语文审美能力的提升, 看起来千条线, 万根索, 离不开教师在课堂之外的教材解读、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 也离不开教师自身的语文审美能力。其实, 只要一根针, 就能把所有的线索串联起来, 这就是阅读。学生深度、自主、持续的阅读, 是提高语言、文学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虽然是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的关键, 但其主要作用只是对学生的一种唤醒、点燃, 最后还是需要学生自己。
这看起来真的很简单, 但真正实践却很难。
首先是阅读时间难以保障, 据《中小学读写现状调研报告(2019)》显示, 学生的阅读, 缺的不是读写的兴趣, 而是时间。孩子们的阅读时间, 被沉重的学业负担剥脱, 回到家中, 完成当天的作业后, 孩子的阅读时间, 也基本所剩无几。掐指细算一下, 学生的课外时间真的不多, 而没有课外时间,又何谈课外阅读? 因此, 给学生减负不落实到位, 课外阅读就无位可落, 而语文审美能力的提升, 无疑成为一纸空谈。
阅读的功利性行为, 也是阻碍学生课外阅读的原因。其实, 家长、老师和学校都十分重视课外阅读, 也知道课外阅读对于孩子成长的意义, 但在实际的推行、操作中, 过于急功近利: 孩子尚在读小学一二年级, 还没读几本书, 没认识几个字, 阅读兴趣不浓, 就被要求摘抄词语、划记优美句子; 学生本来就因读书少而写作能力差, 却要求孩子写读书笔记……孩子好不容易萌生的一点阅读意愿, 就活活地被这些指派性的任务所扼杀, 对于阅读, 也自然会不由自主地产生畏惧心理。当读书成了一种作业,甚至是一种负担时, 自然, 阅读的乐趣也就荡然无存, 阅读的持续动力也无从谈起, 阅读效果更是镜花水月。
阅读功利化的另一端, 是课外阅读的形式化。某些学校和教师对于课外阅读存在着应付的心理, 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学校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有关部门的评价评比, 大搞形式主义, 读书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着, 读书成果也十分丰硕, 书签、手抄报、读后感、亲子阅读照片、朗诵视频……样样都有, 可是实际情况是, 学生的阅读兴趣根本没有提升, 仅仅翻看了几本书, 没有深度的阅读, 何谈深度的思考。这种形式主义, 最终贻误了学生, 让学生的阅读兴趣荡然无存, 也让学生的深度阅读无处可寻。
缺少阅读习惯培养、阅读方法的指导, 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家长、老师只管学生有没有书看, 有没有看书, 却不管孩子怎么看, 看得怎么样。对于读书习惯从不培养, 也不知道如何培养。譬如, 保持正确的读书姿势, 控制合理的读书时间, 选择正规的思想向上、格调高雅的读物……阅读习惯和技巧的培养需要家长和老师去实施和指导, 但家长和老师这些方面能力的欠缺, 也导致了孩子阅读习惯、技巧和能力的欠缺。
时间保障、去功利化、习惯培养、技巧提升, 均是现阶段亟需解决的问题, 也是难题。阅读时间的保障, 是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 厚积才能薄发, 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 产生高层次的语感、与自己人生相结合的情感共鸣、高层级的文学审美能力。阅读去功利化, 才能让孩子真正地走进阅读, 爱上阅读, 提升阅读的兴趣。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技巧的教授, 是学生顺利跨入阅读之门的助力。剔除了阅读的阻碍, 让课外阅读行走在阳光之下, 让儿童真正爱上阅读,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的深度阅读才能开展、进行, 而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语文审美最高级的表现形式,是自觉地审美。
学校、教师、家长关于阅读的种种努力, 都是为了点燃孩子的阅读兴趣, 让孩子走入阅读的殿堂,采摘知识的甘露, 汲取道德和情感的力量, 最终, 成为一位知识健全、人格完善、精神健康的人。点燃的目的, 是让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 从而激发自我的内驱力, 焕发 “我需要阅读” 的热情, 用孜孜不倦的态度, 去拥抱阅读。
“腹有诗书气自华”, 文学的审美最终成就一个人的气质、修养,成就一个国家的未来。
(作者单位: 广州市白云区培英实验学校小学部)
责任编辑晁芳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