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越鸿沟: 跨科教学实战录
- 来源:《师道》(人文)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跨科教学,动力,大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6-04 20:38
21 年前, 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在离县城60 公里远的一所偏僻高中———湖南省武冈六中教书。这所学校设备陈旧, 教室破旧不堪,学生的基础更是薄弱。说实话, 分配到这样一所学校, 我心里还是有许多不平的, 因为我希望自己的教学生涯就像一个生动的故事, 一个辉煌的梦想。我要唱自己的歌, 幸福而执着地成长。做自己的人生主角, 就得需要一个平台, 而这个学校, 能成为我成长的平台吗? 我一时迷惘了。
压力变成动力
由于缺乏一支专业的政治教师队伍, 我刚大学毕业就被学校委以教高三的“重任”, 颇有点“赶鸭子上架” 的味道。还好, 因为教高三, 我不得已只好将自己投入到紧张的教学中去。起初, 我自以为凭以前掌握的基本知识, 完全可以应付这批学习基础薄弱的农村高中生。然而, 经过几天的教学, 我发现自己的判断完全错了。课堂上,我的话语激不起学生情感的涟漪,从学生们的目光中, 我读出的只是陌生和隔阂; 课堂外, 学生们所提的问题不是深奥得让人瞠目结舌就是肤浅得让人啼笑皆非, 而这两种走入极端的提问方式足可以让我束手无策。
此时, 我真切地感受到教书的现实远不及梦想那么单纯唯美, 我的教学, 还有一段漫长而艰辛的道路要走。而如何才能克服首要的这两个困难呢? 我请教了有关教师,他们给我的答案无一例外: 狠钻专业知识, 狠钻教学方法。听了他们的话, 我不敢有丝毫懈怠, 因为高三给我的压力实在太大了, 毕竟,我不能拿学生的前途开玩笑。
无水无以成江河, 无知无以成教师。因此, 我便从教材的基本知识入手, 去熟悉经济、政治、哲学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人的差异产生于业余时间里。” 于是, 我就充分利用业余时间, 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读书、钻研教材上面。不知多少次, 听着子夜的钟声敲响了最后一下, 我却还沉浸在学习思考的兴奋和激动中, 久久不肯睡去。经过一段时间的“卧薪尝胆”, 我的专业知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驾驭课堂的能力也有了明显增强, 同事们也开始评价我“上课口若悬河, 滔滔不绝”,这使我有点沾沾自喜。
然而, 我的自鸣得意还没持续几天, 却被另一件事无情地打击了。
有一次, 学校要组织教师上一堂全县高三政治教师研讨课, 大家都推荐了我。我特意选择了一个专题《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 事前做了充分准备。课堂上, 我旁征博引、材料详实, 各种知识信手拈来, 洋洋洒洒,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教师也听得入神。这节课我的感觉相当好。可是, 就在我暗自得意的时候, 教研室的一位教师却委婉地说: “你的这堂课更像给大学生作讲座, 课堂教学不是讲得越多越好呀! 要留足学生的思考时间,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轻轻一句话, 竟击中了我的 “病灶”。
为了让我更清楚自己的问题,他要我深入学生去调查一下。结果如他所料, 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好。
他的一番话确实让我受益匪浅, 使我又明白一个道理: 教师不仅仅要学会“耍嘴皮子”, 更要注意学习的效果, 注意开启思维, 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课堂预设的效果。
从那以后, 我近乎疯狂地去学习别人讲课的艺术, 从最初的机械照搬、模仿, 到后来的总结、反思, 细细掂量、慢慢揣摩, 我都做到一丝不苟。几年来, 我跑遍了武冈市城区所有中学, 听过这些学校所有知名政治老师的课; 空余时间, 我还跑到冷水江、株洲、衡阳、长沙等地与政治教师进行交流。总之, 只要能提升自己, 每一次机会我都不会放过。
从教以来, 我有幸聆听到了方俊、胡军哲、梁侠、胡兴松、覃遵君、李彰有等全国知名教师的报告, 观摩了他们的政治课, 并买回了他们的课堂录像回家多次观看。从中我看到了一名教师应该达到的高度和境界, 也明白了自己与他们之间的差距。经过了反复的比较和改进, 随后的日子里, 我代表学校和武冈市多次参加邵阳地区和湖南省的教学比武和教学交流观摩课,取得优异成果, 所教班级政治成绩连续5年获武冈市第一名。
歪打正着
就在我的教学略有起色的时候, 2002 年下学期, 武冈六中的校长找到我, 客气地说: “小刘呀,这学期学校高三缺少历史老师, 你就帮着教教历史吧, 锻炼锻炼也好, 反正政史不分家呢!” 我诧异得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却无言以对, 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从学校大局出发, 我还是服从了。不过, 这一服从却改变了我的一生。
对于历史, 我虽不是外行, 但也还得从头学起。首先, 我选择了钻研教材, 力求对历史的基本线索有一个完整的把握, 做到博闻强识。对于学生, 我认为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首先不外乎死记硬背, 然后才是其他, 因此, 我总是组织学生背书、做模拟试题, 直到学生筋疲力尽、怨声载道。现在想来, 这种超文本的全方位轰炸, 显然窄化了学生的人文视野, 淡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导致学生思维模式化、固定化, 体验简单化。在学生的厌倦声中我反思: 这样生搬硬套地学下去, 就别指望学生有多少历史的视角和才情了。古人云: “读书切戒在慌忙, 涵泳工夫兴味长。” 历史学习需要有自由的空间, 要旨是因史悟道, 以史化人, 可为了应试, 历史教学在相当程度上背离了本意。我总结了自己过去的历史教学, 教什么、怎么教都是不明晰的。捧着教材, 就历史讲历史, 似乎天经地义, 可是, 这是历史教学的应有之义吗?
我想到了自己的本行———政治, 那么多哲理和方法技巧, 为什么不可以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去呢?这使我眼前猛然一亮, 仿佛一个窒息在黑暗中的旅人找到生命的出口一样, 心中顿时豁然开朗。我终于明白, 其实在所有教学中, 作为人类智慧结晶的哲理精神无处不在。如金庸小说中所说“手中无剑, 心中有剑” 一样, 我时时用政治中的观点解释历史学, 这样看问题就有高屋建瓴的感觉。之后, 我撰写了《哲学观点在解答历史选择题中的运用》等论文, 相继在公开刊物发表。之后, 我还就教材中有关中国现代抗战的问题向人民教育出版社写信: “中学历史教材就国共两党抗战与否的问题讨论过多, 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介绍太少, 可能会引发学生的思维歧义(仇恨国民党而忘记日本侵华的罪恶), 希望出版社对此重视。” 出版社最后来信说: “您的意见我们会考虑的。” 从今天历史教材的编写来看, 我的建言还是有一定意义的。接下来, 我又连续发表了几篇历史教学论文,其中《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吗?》在学术界引起讨论, 我的观点被广大学者所肯定。
2004 年, 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武冈二中在全市公开选聘政治教师, 我以笔试与试教第一名的成绩被调入。这一年, 我做了个大胆的尝试: 向学校申请教一个初中班的语文。语文作为“文科之母”,我深知它的重要性。同事们都以异样的眼光打量我。确实, 在长期由专任教师任教课程的今天, 我的表现似乎有点不合常理。但是, 当时任武冈二中教务主任的刘志会老师却支持了我的选择, 果断地给我安排了一个班的语文教学任务。
接到教学任务后, 我仔细分析了语文教学和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语文课上以练代读、机械操练多,涵泳探究少, 学生爱好文学却怕上语文课等问题成了一种通病。知识与能力、工具与人文、主体与主导、教学与考试、理想与现实……太多的迷惑, 太多的歧路, 让学生彷徨。多年以来, 语文界流行的 “语感说” “工具说” “人文说” 都没有抓住语文教学的要害。如何才能克服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病呢? 我决定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着手。我觉得, 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途径。通过诵读记忆、涵泳体验, 积累比较厚实的语文素养,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琐碎分析和死板操练的弊端, 从而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中学习知识、积淀文化。在这种教学方法下, 我班的语文成绩迅速提高。在学生写作方面, 我指导学生运用全面、发展、矛盾观点看问题, 因此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有了明显提升。对于议论文, 学生一般都感觉棘手, 我就启发学生运用政治答题“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 的思路, 学生思维豁然开朗, 议论文也不再成为 “拦路虎”。期间我也开始写散文,随后有散文、小说、诗歌等5 万余字发表, 指导学生在各级刊物发表散文20篇。
陆游曾经告诫自己的儿子说: “汝果学诗, 功夫在诗外。” 这句话大概道出了我跨学科教学的真谛吧。为什么一般人“不识庐山真面目”, 正是因为未能找到独特的视角, 从跨学科观点却能看见别人不能看到的东西。我工作几年后, 无意之中涉足“跨学科课程” 的实践, 并让自己能有所成就, 不能不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了。
走向教研
在生命的旅途上, 目的地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奋斗的历程。我的成长经历了太多的磨练, 这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我向前的车轮。
2002 年, 我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地考上公务员; 也是这一年, 我担任武冈六中高三政治、历史两科的教学任务。我弃教从政的意向急坏了六中的老校长, 他恳求我放弃公务员的选择, 因为武冈六中真的需要我。在老校长和全体高三学生的全力挽留下, 我的改行之路并没有走远, 毅然留在学校, 将青春奉献给三尺讲台。
2003 年, 武冈六中全体教师一致选举我担任学校政史地教研组长, 这倒让我始料不及。当教研组长, 遇到的第一件棘手的事情就是评课。为了能评好课, 我开始苦啃理论书籍,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等理论便是那段时间学的。我的目的十分简单, 就是希望在理论支撑下的讲评能有别于常规式评课, 能让被评的老师更加信服。而事实也是如此, 每次评课,我都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把优缺点列个一二三四来。
可是, 正当我的教研组长当得顺风顺水的时候, 一次争执却让我幡然醒悟: 在一次评课中, 我的鸿篇大论刚讲到一半, 那位老师就与我争执起来。他谴责我没有看到他们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 更反感我给他重新确定的教学设计。他的指责使我沮丧不已。我认真地回顾了自己的评课过程, 忽然发现, 原来我“权威式” 评课的背后, 牺牲的是其他教师的话语权和尊严, 这种不平等的待遇, 使他们因抵触而对抗。我不寒而栗了。想要在教研教改的道路上走下去, 我必须在学习教育理论的同时, 还要学习教育心理。我这样去做了, 从此以后我的评课总是做到与授课老师交心通气, 娓娓交流, 一改过去盛气凌人的态势。
多年以来, 我坚持在教学中教研、在教研中教学的方针, 实现教学由感性到理性、由自发到自觉的转变, 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有思想的教师。自2000 年以来, 我共发表教学文章100余篇, 其他文学作品70 多篇, 出版了散文集《爱是最深的痕迹》《教育, 心灵的旋律》; 主持和参与了6 个省级课题,两次获得邵阳市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 两次获邵阳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10 年获“全国教研先进工作者” 称号, 2014 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 2016 年出版了政治专著《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浅析及教学研究初探》, 2018 年我被评为湖南省正高级教师, 2019 年被评为湖南省首届“芙蓉教学名师” ……这些都是对我工作成绩的肯定。
“濯足长流, 抽足再入, 已非前水。” 时间如斯, 弹指一挥间,我已教书21 年。成长路上, 风景大多相似; 人生道路, 变化已是万端。渐渐的, 站在三尺讲台上的我, 已有一种全新的感受: 每当我充满激情的讲解点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 每当我饱含深情的目光, 与一双双闪烁着纯洁光辉的眸子相遇时, 我会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
(作者单位: 湖南邵阳武冈市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晁芳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