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了敏捷开发产出的高效益,越来越多企业跃跃欲试导入敏捷管理,有些企业顺利转型, 有些却铩羽而归, 这当中的差异是什么? 敏捷不是因为别人都在做我就跟着做, 也不是老板或敏捷教练说要做就去做,访谈中,B i l l老师提到教练( C o a c h i n g )应用在敏捷上的强大力量: 「教练是我使用过最正面的领导力技术, 除了可以找出适合企业的敏捷方法外, 更重要的是挖掘出企业或是团队的内在动力, 如此一来执行的程度跟成功的机率就会更高。」
为何「敏捷」跟「教练」这么适合?
所以到底教练是什么呢?Bill老师分析敏捷跟教练看起来好像不是同一个层面,但从敏捷心态跟教练状态体现出来两者却是异曲同工(请参考比较表),以客户为中心,不做对错判断,朝着未来前进,完成目标。
与客户对话,帮助企业找对方法
依据Bill老师的经验,敏捷无法套用同一个模式或一个方法,它是一个比较巨大的变革,包括文化层面、结构、做事的准则都要改变,因此身为一个敏捷推动者,不只是当专家告诉企业怎么做,而是从教练的角度,透过逻辑层次开放式提问、聆听、以客户为中心的对话,让企业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如果一家公司没有愿景远虑,只有活在当下,就会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这就是内在动力所在。他举例为什么星巴克这么成功?如果星巴克都关注在环境、行为或是短期的东西,例如:为了营收,要不要把咖啡豆换便宜一点?椅子换难坐一点,让每个人只能坐半小时, 让多点人进来? 这样只是在下层挣扎。如果星巴克经营层不清楚这家公司想要贯彻的理念?为什么存在?在咖啡业的身分是什么?带给客户的价值是什么?想服务的人群是谁?客户就感受不到为什么要选择来星巴克。回到源头,星巴克把好的咖啡文化带到世界各地,愿景是创造咖啡业界大的发展而不只是小众,将第三空间带给客户,维护同样的体验,一直坚持而胜出。
Bill老师认为以前企业的做法是让人忙碌起来,这属于行为跟环境底层。一个企业要打造好的敏捷性, 比较快进入敏捷状态, 对于上面三层:愿景、身分、价值要清楚。敏捷教练先把企业拉到上层,产生内在改变的动力,才把动力释放下来,变成当下要采取的下一步改进,或是下一个Sprint要做的事情(行为)。因此透过逻辑层次的教练对话,可以协助企业了解是公司环境、价值观、还是在业界身份层面的讨论。回到团队,Scrum Master跟Product Owner 的身分是什么?获得的授权是什么?愿景是什么?把关联到自己认同的东西搞清楚,内在的动力就会浮现,这当中当然也会遇到不认同的人,觉得人就需要被看管,这些不适合敏捷文化的人被良性淘汰,整个公司就没有阻力了。
往上延伸、往下扎根 敏捷与教练蹦出新火花
透过能力串联了上层的愿景、身分、价值,落实到行为及环境,Bill老师决定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促进敏捷的发展,这并不只告诉企业或团队方法论是什么,而是把注意力放在有能力、有影响力的敏捷人才,如果真的有决心进入敏捷,有伟大愿景推动敏捷的企业会愿意给员工普及性的培训,包括高阶主管、中阶主管、资深员工,甚至可能包括供货商,不管企业或个人都奠定了敏捷的思想、准则、价值层面,就有更大的包容心执行跟发挥后面的影响力。
B i l l老师曾经担心敏捷会不会是昙花一现,回想起来,他觉得是因为当时自己的愿景跟使命不够清楚,以为自己推广的是方法,后来发现自己推动的是一个价值观跟新的生态系统及管理文化,加上后来学了教练对话,通过逻辑层次,觉察自己担忧的原来是低层行为,从价值、身分、内在动力的层面重新审视后,突然发现没有任何需要担忧的,他认为世界一定是会往上、往好的方向发展,以前工业化的时代是标准化照做,但现在是创造力跟人文的时代,创新的机会很多,企业跟个人应该要保持开放心态以符合这个时代,他笑着说:我认为敏捷跟教练碰在一起非常有意思跟机会。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