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有机碳肥理论的奠基者李瑞波:碳转化是农业物质循环的关键技术

  • 来源:中国高新科技
  • 关键字:物质循环,碳转化,农业
  • 发布时间:2021-07-03 09:51

  碳是构成地球上一切生命体的基础元素,也是土壤肥力的核心物质。修复或改良土壤,须给土壤补碳,补碳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农业物质循环。在有机质中,碳约占58%,所以农业物质循环的主要内涵是碳循环。漠视碳而进行土壤修复,无异于隔靴搔痒。

  作为国家有机碳肥理论的奠基者、农业物质循环“碳转化”技术的倡导者和“富碳农业”理念的主要推动者,李瑞波提出“生物腐植酸功能的核心是水溶有机碳和功能微生物”,把生物腐植酸理论推向新的高度;在世界上首次提出植物有机碳营养“二通道说”;首次质疑关于矿物质营养进入(植物内部)唯一形态是离子态的传统观点,认为有机无机组合零电价态的矿物质营养才是高效的合理态。如今,他又在研究中发现了农业物质循环的关键技术,碳循环。

  同时,李瑞波指出,并不是什么含碳物质都可以给土壤补碳,因为控制不好就会产生有机污染甚至生态灾难,如生粪便、沼液等。为此,他认为首先要了解健康土壤的物质结构的基本要素,如下:

  HM+AOC+B+O2

  其中,HM为腐殖质;AOC为小分子有机碳即生物可利用碳;B为微生物;O2为氧气。

  基于此,李瑞波表示,一般有机物(其固态物质代号是OM,液态物质代号是DOC)是不可以随便下地的,而必须经过一个转化环节,其本质就是碳形态的转化,简称“碳转化”,如图1所示。

  其中,中TOC为总有机质;OM为固体有机质;DOC为可水溶大分子有机碳;AOC为易水溶小分子有机碳;HM为腐殖质。

  而要更好地实现碳转化,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改变有机肥的主流生产工艺,使有机肥厂从排碳(CO2)转变为保碳(AOC),提高肥料含碳率给土壤补碳;另一方面是广泛推行有机废弃物碳转化就近还田,即种养结合农业物质循环。

  我国耕地的有机质含量平均仅为1.8%,与健康土壤有机质含量3%以上相距甚远,这不但是农业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还是农业效益低下的主要因素。在使用同等化肥的情况下,生产同一农作物有机质含量3%的土地比1.8%的土地增产30%~50%,且农产品健康指数要高得多。但要使耕地有机质含量短时期内从1.8%提升到3%,以5年为期推算,全国每年必须使用30亿吨商品有机肥,这是肥料界绝对不能企及的,必须通过秸秆有效分解还田、其他有机垃圾和有机废水无害化肥料化还田才能解决。这里就必须用到(AOC+B)技术,其中AOC提供能量、B负责干活,这是当今农业振兴的关键技术。

  (AOC+B)技术可以在简易的条件下,在短时间内对固液有机废弃物进行有效分解。因此,秸秆就地还田或建堆腐解还田,沼液、垃圾渗滤液和化粪池水分解还田等,都变得简易而经济可行。(AOC+B)技术还可以使畜禽养殖从前端(圈舍)到后端(粪污)的处理全程无臭,这就可以把养殖场办到各自然村附近,让中老年人有业可依,并能彻底改变我国养殖业集约化、规模化的格局,化解食品供应安全风险,更有利于乡村产业振兴。

  李瑞波认为,应用碳转化技术,对耕地实行多渠道、多层面的碳覆盖,应该成为我国新时代农业文明的基础工程。因为这样能够保证我们在短时期内遏止耕地质量大面积下滑的势头,保住上亿亩黑土地,同时更加经济且稳妥地把上亿亩盐碱地改造成种养结合的沃土,更能给“十四五”期间拟建的大面积高标准农田赋予强大的碳能,为中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提供有力的支撑。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