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对农村幼儿艺术教育的影响
- 来源:基础教育(教学)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民间童谣,幼儿教育,早期教育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7-09 21:26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乡土文化对农村幼儿艺术教育的影响逐渐引起教育界人士的关注;而作为乡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童谣儿歌则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曾给予一代又一代儿童独特的教育。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乡土文化对农村幼儿艺术教育的影响逐渐引起教育界人士的关注;而作为乡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童谣儿歌则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曾给予一代又一代儿童独特的教育。基于乡土文化视野的幼儿艺术教育在整个幼儿艺术教育的培养体系,其主要致力于在地区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形成各地艺术教育的特色,以有效兼顾艺术课程及儿童智力开发与当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迫切性,乡土文化对我国幼儿艺术教育事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
我们指的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指从出生到进入小学以前这段时期对儿童进行适当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幼儿教育中由于教育对象年龄小的特殊性,它决定了对于幼儿既要养又要育这个特点,因而对于幼儿进行教育的要求就是保教并重。“保”就是保护幼儿的健康。但健康的内涵十分广泛,有身体方面的,有心理方面的,还有社会方面的。“教”即有目的的教育,这是按照体、智、德、美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培养,使之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但是,很多家长更多的是重视幼儿身体上的健康,而忽视了幼儿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健康,或重视智力的培养轻各种能力的培养。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孩子很聪明,生活自理能力却很差;有的孩子记忆力强,却缺乏创造力…… 等等。而这些现象在农村中尤为突出。
据有关资料反映:目前在我们农村幼儿园学龄前期的入学幼儿主要集中于大班年龄段(入学率可达到100%),而中小班年龄段的幼儿随着幼儿年龄递减入学率明显降低,小班年龄段的幼儿,普遍因家长认为孩子太小,不放心或认为没必要送入幼儿园。三年制的幼儿园,许多幼儿都只上一二年,幼儿园的大班常常超编,中小班却常常学额不满。而三岁以下的农村幼儿进入托幼机构的基本没有。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许多家庭中由于孩子父母的工作关系,一些年青家长由于自己的工作繁忙,孩子往往一出生就交由爷爷、奶奶照顾。农村“隔代教育”现象日渐增多。与孩子的父母相比较而言,虽然老人在抚育隔辈人方面有好的教育传统、高度的责任感和充足的时间,但由于受旧教育和旧观念的束缚和影响,又有着一些消极因素:溺爱、放纵、言听计从、唯我独尊……特别是由于年龄和体力的关系,老人喜欢孩子安静,限制孩子的活动,教育方式相对比较封闭。
除上举家庭、父母对幼儿教育缺乏正确认识外,还与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偏低、教育条件较差相关联。主要表现为:在农村虽有着城市幼儿园望尘莫及的可以为幼儿教育提供丰富而生动素材的大自然和社会环境,而一些农村幼儿园却脱离现实,没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设计教育方案,为幼儿提供多种游戏和活动材料,而是盲目照搬城市的教育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农村幼儿教育模式与方法上的偏误--流于形式,没有实效!
二、民间传统童谣儿歌对幼儿教育的影响与优势
民间传统童谣儿歌作为地方民间文化的一种模式,是指传唱在儿童之间的没有乐谱的歌谣。千百年来以其俏皮生动的乡音,琅琅上口的乡韵,耐人寻味的乡情,给予一代又一代儿童独特而又有效的教育。民间童谣真实地记录了当地人的语言、生活习俗、特有地名、特有事物.是研究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对语言学、民俗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的研究都有参考价值,同时,对当地农村幼儿教育也具有重要影响,也是农村当地幼儿教育的一个优势所在。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每个人的第一语言(母语)都是在1-6岁之间随着发育成长而在周围环境的作用下自然获得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为幼儿创设一个积极的语言环境。伴随着历代人们的生活习俗、劳动生产和社会发展,我国各地区各民族都有着丰富的传统童谣儿歌资源;这些乡土童谣都与那里人们的生产生活、道德礼仪、身心健康等方方面面息息相关。是孩童们受到启发和学前教育的无价法宝。孩子们在诵读那些脍炙人口的童谣儿歌过程中,可以充分感受童谣儿歌的语言美、韵律美、情感美,并能轻松、快乐地认识一定数量的汉字,这对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和前阅读技能是十分有益的。但我们也认识到:前阅读时期让幼儿识字不是根本的目的,不能过分追求识字量的多少,不能给幼儿造成识字的压力。重要的是要让幼儿对文字、阅读材料浓厚的产生兴趣,具有较强的敏感性,从而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及自主阅读能力,这才是我们语言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显然,这些民间传统的童谣儿歌,为幼儿教育提供了开展培养的素材并且为幼儿早期教育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流传于各地民间的传统童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其特点无不表现在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形象生动、语句简练、学过永不忘怀的优势之上。
首先,民间传统的童谣儿歌可以让孩子的脑、嘴、耳、眼及各个器官得到协调锻炼,有利于儿童大脑的发育,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唱、说、演”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给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比如:唱一唱,家乡的地方戏,模仿它的腔调;演一演,剧中人物的表现;说一说,所谓要达到的“字正腔圆”。幼儿在全面的参与、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雏形辨识。
其次,思维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毛泽东主席指出:“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同样,对于传统童谣儿歌的理解和认识也离不开感知、想象的训练。传统的童谣儿歌可以更好地启发和引导幼儿根据不同理解加以大胆地想象。从而,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训练。
幼儿的创造力在学习传统童谣儿歌中淋漓尽致地体现。比如:客家童谣《月光光》的欣赏中,播放乐曲并呈现场景,幼儿感受到体现动作的活动。当教师启发、鼓励后,他们都能较好地进行活动。这就极大地给予幼儿自由想象的空间,他们的思维达到了空前的活跃。就这样,幼儿们不但运用现有的乐器,而且利用了人体乐器加以丰富剧情,他们的想象能力、表现创造力以及探究学习、合作交流的水平等得到了提高。
三、利用乡土文化进行农村幼儿艺术教育
开发和利用本地文化资源,最好的办法是在日常的教学中,把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其中。这样的结合既自然,又使幼儿感到亲切。让幼儿在欣赏地方传统文化“美”中,产生对民间童谣的亲近感,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
1.传承民间童谣与校本课程建设相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尚保存在民间底层,隐居于社会心理文化之中。学校教育的责任就是要唤醒这种文化的记忆。以经典童谣儿歌为代表的地方课程资源开发恰恰能肩负起这一重任。可以将主要反映地方民间生产生活、社会习俗、信仰礼仪等内容的童谣整理编辑为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校本教材。利用幼儿这一人生中记忆最好的年龄段,让他们熟识这些能反映各地各个时期社会真实生活的童谣。当然,这些课程既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显性课程”,又要有多渠道、多方位有机渗透的“隐性课程”。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幼儿感悟民间传统童谣儿歌的内涵,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2.传承民间童谣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例如,校园的围墙上有孩子们喜欢的有关民间童谣的图画作品,教室里有琅琅上口的民间童谣书法作品,栏杆、橱窗、甚至垃圾桶、洗手间都烙上民间童谣的印迹,学校各处都彰显着地方传统文化的特色。晨间、课间学校的广播播放优美动听的民间童谣。无论是谁只要一走进校园,就会被浓郁的地方文化氛围感染。每逢传统佳节,可以开展主题班会、文艺汇演等活动,让幼儿充分了解本地各大传统节日、民间风俗、名胜古迹等知识。开展民间童谣诵读分享会,可以提高学习家乡童谣的积极性,感受家乡文化的深厚,从而热爱家乡文化。
3.传承民间童谣与常规教学相结合。
民间传统童谣儿歌教学已经成为日常教学的一部分。我们要让民间传统童谣儿歌走进艺术教学,将传承民间童谣与艺术教学相互渗透,积极探索弘扬传统文化与常规教学相结合的新机制。可利用儿歌、童谣的教学契机及时链接当地童谣的相关内容;可以用当地童谣作儿歌作为练习素材,从而丰富艺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升课程的思想高度;音乐课上,老师可以教唱当地童谣。学校还可以以童谣教学为契机,采取各种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增强了教师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性。教师备课时,可选择让学生感兴趣的童谣儿歌作为教学内容,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现状,优化教学设计,采取他们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
民间传统童谣儿歌虽然看上去很小,但在很大程度上承载着我们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积淀。各地的民间童谣儿歌因能鲜活而真实地保存当地人生活的蛛丝马迹和曾经有过的历史风貌而显得弥足珍贵。正是因为传统的童谣儿歌具有深远的历史积淀,浓缩风土民俗,展示道德风范,传递智慧信息,开拓了一条情系儿童心灵的文化和音乐的通道。所以,我们决不能因为它的“小”而忽视它,必须不遗余力地采用较适宜的方法调动儿童自身的积极性来走进童谣儿歌。只要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相互配合,共同承担传统文化传承的任务,那么,民间传统童谣儿歌就会成为儿童心中永不消失的天籁之音。
参考文献:
[1]周书云,郑丁足.论民间传统儿歌的地域特色[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73.
[2]蒋闽生.创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的有益尝试[J].教育科研论坛.2008(12):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