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民办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管理研究

  • 来源:公司金融
  • 关键字: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
  • 发布时间:2021-08-17 15:49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市场经济的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应运而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而民办高校由于兼具公办高校与企业经营的特殊属性,民办高校既是培养高等人才的重要力量,出资人也可以从办学结余中获取回报,并且民办高校一般难以获取国家教育资金的支持,往往自负盈亏,它的双重属性导致其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重点的偏移,导致财务资金的管理方面出现问题,因此,民办高校必须要加强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

  一、引言

  21 世纪初期,国家出台了《民办教育促进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但随着民办教育的蓬勃发展,也涌现了不少问题,在出台了规范政策后,民办高校的业务范围得到了扩展,但是从学校个体出发,没有相应地改进自身的管理制度,尤其是财务资金管理方面。民办高校吸收民间资本,出资人能够从办学结余中获利,导致了民办高校具备了企业的营利性,更有一些民办高校将自身定义为企业,纯粹从盈利的角度出发,在资金财务的处理上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将某些财务问题挂到账外,从中谋取私利。

  民办高校也是为国家培育、输送人才的重要基地,做好资金财务的管理工作是办好民办高校的基础,不难发现,很多民办高校中发生的财务管理问题都源于高校内部的内部控制制度缺失、不健全所致,严重影响到民办高校的健康运行和发展。因而,民办高校必须高度重视起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平衡高校内部各项经济管理活动,形成相互约束、相互监督的有效管理环境,既保证民办高校内部的各项事务能够有效运行,降低民办高校的财务风险,提升运行效率,实现利润收益和教育事业共同发展的目标。

  二、民办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财务风险评估能力不足

  民办高校兼具学校和企业的性质,其在经营过程中除了政府的财政性捐助或社会资助之外,绝大多数的经营资金都是需要民办高校的经营者自己来筹集的,因此, 相比较公立高校而言,民办高校具有了更高的财务风险, 而民办高校却没能正确认识到自身的财务风险,导致了民办高校的经营容易出现危机。

  根据民办高校的调查研究来看,民办高校的收入来源都局限于学生的学费,且有很多高校的收入百分之百都源于学费,导致学校的资金流动存在很大的风险,为了扩大办学规模,招收更多学生,很多民办高校选择举借债务,用未来的学费收入进行偿还,但是一旦学校在扩张过程中无法达到预期的学生规模,就会导致债务的无法偿还,造成巨大的财务风险,陷入财务危机。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加强财务管理,必须具备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然而在民办高校普遍存在着会计核算口径不一致、固定资产管理混乱等制度问题。首先,从会计核算制度来看, 由于当前我国并没有对民办高校的财务核算制定出统一的标准,这就导致出现一部分民办高校根据《高校会计制度》或《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则来进行会计核算,而也有一部分民办高校根据《企业会计制度》来进行会计核算,这就导致了民办高校之间的会计数据不具有可比性,口径的不一致也导致了年度审计的复杂性加剧。其次,从固定资产的管理来看,民办高校的固定资产增长率一直呈现下降的趋势,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民办高校内部的固定资产来源于民间资本投资,因此在固定资产的核算时需要核定损耗率, 在固定资产的核算上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也导致民办高校的资产容易遭受控制,造成巨大的损失。

  (三)缺乏充分的监督

  我国的民办高校一般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由学校董事会任命、监管,校长与各部门领导人负责学校的一切教育和管理职责,因此对于校长和其他管理者的监督效果会对学校的财务经营效率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民办高校内部的监督管理却存在很大的缺漏。一方面,学校董事会的组成除了包括投资者以外,还有众多政府人员、教师代表、学生家长等等,很多董事会成员并不重视学校的监督管理工作,存在很多搭便车行为;另一方面,学校的校长以及管理者往往还是教师、导师,担任学校的教学任务和学术指导,同时兼负学术和管理往往导致管理效率的低下。

  三、民办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对策分析

  (一)完善民办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环境

  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环境是优化财务管理、降低财务风险的重要基础,因此民办高校首先要在学校内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民办高校要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意识。随着民办高校的发展扩张,对于学校内部财务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学校要强化校内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一方面通过举办专业业务培训来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也要注重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增强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和服务意识,加强财务管理人员与其他部门工作人员以及广大师生的联系沟通,优化校内人力资源。民办高校要创造良好的产权环境,严格划分出资人资产与学校资产,保证出资人按出资比例合法享有财产的转让、买卖权利,属于学校的资产应该进行教育投资,出资者不能随意干预。

  其次,民办高校要优化学校的治理结构。民办高校的双重属性导致学校的治理结构更加复杂,难以管理,在创办民办高校时要确定民办高校的公益性质,发挥治理结构的监督作用,优化内部控制管理。民办高校在设置治理结构时,应该在出资人出资之初,设立条款削弱出资人对学校事务的控制力,避免学校彻底沦为营利性质。同样,在学校内部的机构设置上,要完善管理人员职能,发挥董事会的监督职能,保证学校运行的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奖惩分明。

  (二)提高学校风险评估能力,加强预算管理职能

  民办高校的资金缺少政府的支持,需要自负盈亏,就导致民办高校的资金必须保持充足,容易遭受财务危机,因此民办高校必须要加强预算管理职能,提高学校对财务风险的评估能力,及时发现并防范风险,减少资金短缺、财务风险发生可能性。

  首先,学校要以自身存在的学术优势为基础,结合学校的经营资金实际情况,利用当前的现代信息技术来设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对财务管理的每个环节和程序进行连续、系统的检测,及时发现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的性质、风险的损失程度以及风险走势,发出相应的风险预警,让学校能够充分积极防范风险而不是被动地应对风险。其次,民办高校资金来源的匮乏要求学校必须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优化资金配置,因此民办高校必须强化预算管理职能,设置专门的预算管理部门和人员,不仅仅是找出预算和实际的差距,还要监督预算资金使用的环节,找出差距产生的原因所在,避免预算管理流于形式,控制好学校的成本费用,将预算管理落到实处,严格执行。

  (三)充分提高民办高校的监督管理能力

  为了提高内部控制管理效率,民办高校必须重视、强化内部监督审计的作用。首先,民办高校要强化董事会的监督职能。董事会是民办高校的决策部门和机构,董事会的决策对学校的发展规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学校的经营效率与董事会也有着密切联系,因此董事会要发挥好监督管理作用,定期对学校的会议决策进行审核监督,考察管理人员的任职情况,解聘给学校造成损失的不称职人员。其次,学校的内部监督审计不能仅仅从董事会等管理机构出发,学校还要发挥广大师生的监督管理能力,高校的师生不仅仅相当于企业的一般员工,更是学校的具体政策实施者以及切身体验者,因此学校要鼓励师生参与学校内部管理的监督活动,可以组织工会和学生会等来集中反映师生的真实意志。

  参考文献:

  [1]罗书文.基于内部控制的民办高校财务风险管理[J].财会学习,2019(24):82-83.

  作者简介:唐建,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四川成都。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