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文化的乡村振兴要点研究

  • 来源:建筑与文化
  • 关键字:地域,文化,乡村振兴
  • 发布时间:2021-08-29 20:17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后,国务院出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要求各地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各地由此掀起乡村振兴热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定问题。部分乡村往往遵循既有的发展模式,忽视地域文化要素,照搬照套他人成功经验,其制定的乡村振兴战略最终呈现出普遍适用的问题。也有部分乡村重视易于获得建设成果的物质要素,忽视文化要素的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源泉应该从区域历史、文化等内部因素去探寻[1],乡村发展与地域文化密不可分,文化作为乡村发展的深层动力机制,是乡村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鉴于此,本文将论述地域文化对乡村发展的影响,分析新时代地域文化的危机与嬗变及其动力机制,提出基于地域文化的乡村振兴要点建议,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1地域文化对乡村发展的影响

  1.1地域文化对乡村生产的影响

  1.1.1地域文化内融于乡村人力资本

  地域文化是差异化乡村人力资本形成的基础,促使农民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路径[2]。譬如上世纪末,苏南地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温州等地则是个体经济迅速发展。为何江浙乡村在地域相近、环境相似的情况下,走出了不同的发展路径。探寻背后深层次动因,正是源于地域文化的差异。苏南和温州分别是专业人力资本富裕型和企业家人力资本富裕型。苏南处于儒家文化地域,“义大于利”的思想促使农民更倾向于集体共同发展,农民多成为生产者。而温州则受“永嘉学派”影响,崇尚个人主义、冒险精神[3],农民多成为创业者。

  1.1.2地域文化外化为乡村文化产业资源

  地域文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与源泉,其中有形文化因子可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载体,无形文化因子可为文化产业提供发展的“原材料”。乡村中优秀的地域文化要素通过外化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能丰富乡村产业体系,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拉动乡村经济发展。

  1.2地域文化对乡村生活的影响

  1.2.1地域文化影响乡村民生保障发展

  地域文化是造成城乡社会保障模式差异的主要原因,其通过对农民价值观、文化程度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来左右农民对社会保障模式的认同与选择。儒家文化中公平正义、仁孝慈礼等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提供了文化上的传承和阐释[4]。

  1.2.2地域文化营建乡村特色空间风貌

  地域文化是乡村建筑风格、村落格局与秩序的灵魂与核心。人们往往将地域文化中的代表性元素通过色彩、图案、形态等语言融入到建筑的结构形态中,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另外,礼制、亲缘、宗教等要素,则通过整合人的思想意识、行为规范以及社会关系将地域文化折射在村落格局上。

  1.3地域文化对乡风文明的影响

  1.3.1地域文化塑造农民价值观

  地域文化是农民价值观形成的关键因素。地域文化中的道德、习俗、人文等因素为农民思想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参照体系,农民在此基础上结合个体想法衍化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在新时期的乡风文明建设中,乡村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1.3.2地域文化引导乡风民俗的形成

  地域文化是乡风民俗诞生的“摇篮”,对于乡风民俗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封建迷信、低级娱乐文化会导致消极乡风民俗的形成,阻碍乡村健康发展,而勤俭节约、恭谦礼让的优秀道德文化则会促使文明乡风民俗的形成。

  1.4地域文化对乡村治理的影响

  1.4.1地域文化陶染乡村治理主体

  优秀的乡村治理人才善于将地域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理念相结合,形成多元化、协同合作的乡村治理体制。他们熟知农民的发展需求,掌握与农民的高效沟通方式,能够为农民起到良好的带头与示范作用,有效促进乡村社会治理工作的推进。

  1.4.2地域文化引导乡村治理转型

  乡村社会的治理转型在治理模式、理念、方式、路径层面上,都无法避开文化这一内在基因而另辟蹊径[5]。地域文化正是通过不断地自我革新,将优秀文化因子与现代要求相结合,对乡村个体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产生影响,不断引导乡村治理转型,最终形成现代化的治理体系。

  1.5地域文化对乡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1.5.1地域文化影响乡村资源消费观

  传统文化中“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思想能促进勤俭节约的资源消费观的形成,对乡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实现乡村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现代乡村应在汲取优秀传统文化要素的基础上,糅合现代新思想、新理念,形成新型资源消费观。

  1.5.2地域文化引领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地域文化是乡村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构成来源,传统地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哲学思想对于现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建设仍然产生重要影响。“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6]。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不同于城市,应更加注重对田园风光、乡土风貌的保护。

  2新时期乡村地域文化的危机与嬗变及其动力机制研究

  2.1新时期乡村地域文化的危机与嬗变

  2.1.1农民精神思想的危机与嬗变

  一是农业在农民心中占据的心理地位逐渐下降。农业生产需要付出辛苦的体力劳动,但收入远低于工商业、服务业等其他产业。二是“安土重迁”的思想淡化。外出求学、务工是乡村的普遍现象,是农民主动追求高质量生活的积极举措。三是城市信仰日益增强[7]。城市高收入就业机会、丰富的物质生活具有极强吸引力,农民对乡村地域文化逐渐失去认同感,纷纷选择向城市迁移。

  2.1.2乡村文化生活的危机与嬗变

  一是文化活动需求趋向多样化;二是对文化设施需求提高。现代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普遍存在投入资金不足、覆盖面窄、类型少等问题,与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三是农民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种植农桑技术,更加渴求文化教育、科技致富知识的学习以及实用技能的培训。

  2.1.3乡村文化消费的危机与嬗变

  现代社会中,农民文化消费形式、文化消费内容更加丰富,但也存在文化消费模式单一化、内容低俗化、设施供给形式化等问题。人情消费、节日消费占据较大比重,文娱活动局限于看电视、打牌等形式,而传统的说书、戏曲等文娱方式正逐渐消失殆尽。

  2.1.4乡村文化传承的危机与嬗变

  一方面,乡村年轻人口的大量流失,使得传承主体流失严重,传承意识淡化;另一方面,乡村物质环境呈现出异化特征。传统的乡村建筑是传承乡村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目前我国乡村建筑样式雷同,“欧式风”盛行。浮夸的西方雕花元素广为流行,传统乡村建筑风貌特色不再,乡村历史文化的传承受到阻断。

  2.2乡村地域文化嬗变的动力机制

  2.2.1现代化的影响

  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生产生活方式从本质上引起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变革,对农民的精神思想、生产生活、文化娱乐产生了根本的影响,从而导致乡村文化结构的调整与重组,促使乡村地域文化发生巨大的变化。

  2.2.2政府决策的导向

  政府是地域文化的守望者、产业的调控者和市场的监管者,对于乡村的发展起到引领、服务、监督的作用。政府可制定乡村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调动相应的资源力量,来促进、引领、保障乡村的文化发展。

  2.2.3文化认同的淡化与缺失

  文化认同是个人、群体之间相互联系、融合的基础。乡村年轻人生长于现代社会,乡土文化归属感相较于父辈明显减弱。摆脱农民身份、成为城市人是他们“走出去”的主要动力。乡村文化认同的淡化与缺失,引发空心化、老龄化等问题,严重威胁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2.2.4文化价值内核的失序

  现代文明以极其优越的姿态和地位,不断影响着乡村地域文化的生存现状,从根源上引起了乡村地域文化的危机与嬗变。譬如在现代文明影响下,功利主义思想盛行,金钱与利益成为人们联系的纽带。乡村地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逐渐消失,道德伦理失序、人情淡漠却成为普遍现象。

  3基于地域文化的乡村振兴要点建议

  3.1地域文化革新:新旧文化相互融合

  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文化是在保留优秀传统文化因子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文化元素,不断地进行文化的自我革新与再塑造的发展过程。因此新时代的乡村发展,应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特色要素,不断地进行文化革新,并结合当下的发展目标进行价值重赋,再通过现代设计手法将乡村地域文化要素转化为符号化的显像语言,凸显在乡村的风貌环境中,形成乡村独具的地域特色景观。

  3.2产业+地域文化:打造文化产业基地

  地域文化是乡村发展的催化剂与引擎[8],乡村应将无形文化要素融于有形经济实体,制定差异化的产业发展定位。首先,应鼓励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充分利用乡村的生态景观资源,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生态园、湿地园、森林园、现代农业园等;其次,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上,致力于打造地域旅游文创品牌;第三,依托乡村良好的自然环境,打造艺术创意基地,借助创意产业的发展突出乡村文化主题,形成乡村地域特色,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3.3人才+地域文化:构建文化认同纽带

  现代乡村发展的瓶颈关键是年轻人口的流失以及乡土人才的缺失。人才是否愿意扎根乡村,归根结底,在于人才对于乡村是否有文化认同感。为此,政府应制定相应福利政策,改善乡村的软、硬环境,吸引高素质人群扎根于乡村,鼓励乡村的本土年轻人返乡创业、就业,创建新型人群生态链。应重点加大对本村文化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强孩童对乡村的地域文化认同感,培养乡土人才,重塑乡村发展的活力。

  3.4生态+地域文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乡村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乡村特色自然环境与风貌。首先,各乡村应结合地域文化,树立正确的治理理念与资源消费观,并在乡村加以普及宣传。对村民进行生态保护的文化教育,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村民的自觉保护意识。其次应结合乡村地域文化,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基本技能的培训,避免枯燥乏味的简单宣讲,提高村民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与兴趣,将环境整治作为乡村发展的重中之重。

  3.5治理+地域文化:培养公众参与意识

  首先,乡村应将乡土文化纳入乡村教育体系,避免乡村教育对城市教育进行盲目模仿。在致力于提高村民文化素质水平的同时,激发他们的“爱家乡”“爱故土”的情怀,使得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投入到乡村发展事业中。其次,乡村地方政府还应进行必要的简政放权,将一定的事务权责落实到基层自治组织中以及村民个体上,完善乡村的治理体系与结构,提高乡村的公众参与水平。

  结语

  地域文化是塑造乡村特色的关键因素,对于乡村的生产、生活、乡风、治理、生态均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在新时代发展中,乡村应正确认识到地域文化的危机与嬗变,深入剖析自身存在的优势地域文化因子并加以积极的利用,将地域文化因子嵌入到乡村振兴的各方面工作中,从根本上避免乡村的同质化发展,塑造富有个性、高素质、高质量的特色乡村,促进乡村的全面振兴。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