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过制造业黄昏

  • 来源:专案经理
  • 关键字:制造业,台湾,市场
  • 发布时间:2021-10-07 17:10

  丽台科技是国内知名的显示适配器制造业者,但显示适配器和市场现货价格联动大,一旦资金困难、产能过剩却无法处理,恐造成严重亏损,但备货不足临时要叫货,又可能面临成本提高窘境。丽台科技大数据团队总经理庄宸铭说,他们在10多年前导入大数据概念的「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统整过去多年搜集下来的生产、制造、销售……等数据数据并进行分析,在工厂备料、供应、上下流串接上做更有效的应用。

  「早在多年前,外界就知道台湾制造业已经步入黄昏,没有未来。」庄宸铭坦言,当时许多制造业工厂纷纷外移,寻求更低人力成本的生存之道,他们秉持根留台湾理念,力拼在夕阳中转型找寻新的出路。

  夕阳中找出路 看见大数据商机

  看准医疗信息化商机,丽台在既有业务外,同时投入自有品牌健康医疗设备、云端办公室产品……等,这些利基市场的产品拥有较高的技术门坎与毛利保障,但既然同样是硬件,势必会面临和过去相同的问题,即物料控管风险大而投入资金高。

  正巧2009~2011年美国科技大佬倡议推动「大数据(Big Date)」概念,认为在因特网、物联网、云计算基础上,针对大量储存的数据资源进行价值提炼、处理,可转换为企业的洞察力,在企业间引发热议,也让庄宸铭看见「未来将是一个用软件堆砌出的世界」。

  「既然各个企业营运时都得仰赖管理软件,又能搭上大数据热潮,做软件和服务或许是门好生意。」他心想,做软件不仅毛利高、硬设备需求少,更多的是人力投入,因此在卢董事长的支持下,丽台2011年成立大数据团队,最初只靠3个人撑起所有的业务、研发跟其他行政事务。

  软件、大数据的方向虽然已订出,但该靠什么产品获利,仍是难题一道。庄宸铭说,正因团队成员角色不同、思考的重心也大不相同,业务最关心的产品卖不卖得掉、能否卖得久,研发更在意什么产品好做,让沟通陷入瓶颈,历经一番讨论取舍,团队总算凝聚出2大共识,一是产品必须在研发能力所及的范围,二是产品必须能卖上3~5 年、成为团队的业务核心,他们跨足软件界的第一步,便是成为软件代理商、替企业建置大数据软件。

  3难关:资金、信任、成效量化难

  团队发现,当时的企业虽然大多已建置信息化系统,但生产管理、订单管理、会员管理系统间,往往是独立运作、互不串联,一旦出现客诉或其他问题时才由人力介入沟通,无法立即回馈到生产端,甚至出现疏漏而不自知,影响企业形象及运作,成一大隐忧。

  另一方面,仰赖人力的沟通势必会面临传承问题,只要担任「桥梁」的员工离职,后续接手者恐对过去发生的事情一知半解,整个作业将出现断层。

  庄宸铭说,团队的初衷是希望替企业架设数据整合平台,提供单一数据入口,将营运、营销、生产及业务……等资料汇整在同一个数据仓储内,方便后续统合运用,同时将各个系统的内容进行串联,减少软件系统重复投资的浪费以及杜绝各系统间的数据断层问题。

  然而,看似完善的计划,到了推动时却面临三大瓶颈。庄宸铭说,根据调查,全台多达90%企业都喊着要做大数据,实际却是「叫好不叫座」,多数企业主认知的大数据仅限在企业现有系统上进行极小幅度调整;反之,仅有不到10%企业愿意掏钱对企业整体运作进行全盘的检讨,并充分利用已存在、检讨后新搜集到的信息及数据科学导入后的洞见来提升效率,另因每个项目预算规模至少数百万起跳,在台湾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环境中,更难找到愿意投入资金的企业。

  除了资金,资安是另一大难题。庄宸铭表示,当时的企业对于「云端」概念不如现在成熟,对于资安的公信力认证也在近年慢慢发展健全,所以一听到要把营运数据通通放到云端,总感到不放心;此外,藉由大数据串联各系统虽能在营运面上获得立即明显的成效,但这项成果不见得可透过数字量化,也不一定能带来立即的销售额提高或成本降低,使企业主对于导入大数据方案的效益充满疑虑,让转型的道路走起来更加曲折。

  一选课系统就塞爆 大数据来帮忙

  历经四处碰壁的苦熬阶段,庄宸铭心想,既然小企业资金不足、难以推动,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做出市场区隔,朝大公司、公部门、学校下手,这类企业大多实施以预算为主的执行方式,只要认定对客户、学生有帮助,就会拟定计划、一步步执行。

  在一次会议中,团队听闻一所大学校长谈到校务营运的困境,每学期适逢学生选课时期,单单查个课名,蜂拥的流量总会瞬间塞爆校园系统,团队成员灵机一动,惊觉「大数据或许能在校务系统中帮上忙」,这所大学也成了大数据团队的首名合作客户。

  庄宸铭回忆,最初团队为了解决该所大学面临的资料搜寻问题,第一阶段以设置搜寻平台为目标,打造校园内部的知识库,里面不只有课程信息,也有学务、教务……等各系统的数据,为未来加值运用打下基础。

  「汇入数据」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却让团队卡关将近2个月。庄宸铭说,正因校园中各个体系多年来都各自运作,存有的资料除了有大量重复性,其中又藏了不少「眉角」,其中最令他印象深刻的就是「学校的在学人数」,明明是一所校园最基本的问题,但每个处室提供的人数竟没一个相同,但知识库中却只能有一种数据源。

  「以往在校园各处室之间, 信任是很大的问题。」庄宸铭苦笑说,正因所有人都认定自己手上的数据才是对的,因此一开始光是输入数据就花了将近半年,令团队相当挫折,客户也会质疑这么做究竟有没有意义,毕竟一学期才几个月,光是输入数据就要花这么长时间,「当时我自己也怀疑,是不是哪里搞错了」。

  看见需求 商业分析解决困境

  团队一再邀集各处室开会、厘清,奔波于各处室间沟通,总算找到症结所在,也梳理出每个处室对于不同数据的重视重点及逻辑。

  原来,不同单位在看待同样数据时,往往有自己一套逻辑或在意的时间点,譬如有些部分处室认为夜间部、研究所的学生不算在校学生,但有部分处室认为算,本学期休学的学生是否要纳入学生人数,也是一大争议点;而教务处为了配合教育部规定,每年4月及10月中旬需提供该学期的学生人数,因此那一天的学生人数对他们来说格外重要。

  另外,像是学生的手机、住址也有多种版本,庄宸铭说,可能学生在学时期、毕业后用的手机或住的地方不同,也可能是某个时间点向某处室申请更动,但真到要联系时,却没人知道哪个才是正确的,这些都是各处室系统各自为政,衍生出的问题;就连学生在升学时想调阅过去在校期间做过的服务或成绩纪录,也得把每个处室都跑过一轮,一旦有经办离职,很多过去的事情都陷入「不可考」的窘境。

  搞清楚各处室逻辑后,团队历经一再调整,总算将每次数据汇入时间缩短至一周、甚至几个小时就能完成,而且也能在单一数据数据前提下,针对各处所逻辑、关注重点提供他们想要的数据。

  搜寻平台上线之初,校务人员对于新系统提供的数据仍抱持存疑,持续磨合约一年后,才渐渐愿意接纳、信任这套系统。

  主动出击 发掘隐藏价值

  资料都统整到平台后,校务人员究竟要用这些资料做什么呢?庄宸铭发现,即便有了搜寻平台,校务人员找到需要的数据后,仍得输出成另一个档案,再做进一步分析使用,因此团队随即系统内增设分析的功能,校务人员取得数据后可直接分析,后来甚至进展到只要只要输入学生的数据,就会自动产出学生的学习成效分析。

  不只如此,系统更主动替学校找出可用的数据,例如:预测未来5~10年招生状况、预测怎样的招生策略能留下学生,还能对于冲高评鉴、国际排名提出建议,至今已和40多所大学合作。

  有了和学校合作的经验,去年起他们更将资料平台的观念导入医院,着手替医院整合各单位的病历,不仅加入病患自己在家量测的血压……等生理监测数值,也整合跨院的就医数据。

  如今,丽台大数据团队已从3人扩增至20人,他们不再只是贩卖软件的供货商,而是发展为教育、医疗顾问团队,「我们可以和学校、医院坐下来,从营运细节、病历字段谈到物联网(IoT)设备……等细节,无所不谈」,他们不但深知这些数据的意义,还能反过来告诉客户如何使用、有什么价值,开拓一片新蓝海。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