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中以表格形式列出了18个学习任务群后, “任务群” 成为了热词。对于一线教师如何将“任务群” 融入日常教学, 笔者结合2019 年本人在清远市异地教学的公开课例《沁园春·长沙》, 从备课、上课及落实三个角度进行阐述, 努力打造一堂看似常规而又有深度和宽度的日常课。
一、备课: 用“任务群” 思想重新解读经典课文
《沁园春·长沙》一直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经典篇目, 以往无论是人教版还是粤教版, 都会放在现代诗歌单元。现在放到高中必修第一册的第一单元。该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 使其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其实, 这首诗还同时属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 的任务群, 在备课时, 教师也要适当关联。有了这种新的眼光, 我的教学重点发生了改变, 不再像过往一样仅仅停留在对诗歌意象和主题解读上, 更想引导学生把握该单元的主题“青春的价值”,希望通过对青春的吟唱, 实现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的思考以及对理想的追求。
结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我把这堂课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目标定位为感悟 “诗言志” 的传统文化魅力, 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力, 不断培养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用“读伟人之诗, 知伟人之志,担青年之责, 圆强国之梦” 这四句话作为这堂课的四个环节, 除了完成传统诗歌教学中的“赏景” “悟情” 教学目标,我还增加了“识人明志” 的教学目标。
二、上课: 用“群文阅读” 拓宽学生的视野
按照以往的教学经验, 一节课精读一首诗, 或者再拓展一首诗, 例如《忆秦娥·娄山关》就足以完成围绕“意象” 和“诗歌语言” 探讨欣赏诗歌的方法这一教学目标, 但基于以上对教材的重新解读, 我认为这还不足以了解青年时期的毛泽东, 也不足以了解这首诗能激励历代青年人的原因。因此, 我采用了 “群文阅读” 的教学策略。
关于本单元学习任务, 建议阅读埃德加·斯诺的《毛泽东自传》, 了解毛泽东青年时期的革命经历, 加深对词主旨的理解。对此, 我给学生提供了一系列的学习支架。助读材料一是此诗的写作背景; 助读材料二是埃德加·斯诺《毛泽东自传》节选, 内容选取的是有关 1925 年前后的革命活动, 希望学生借此了解毛泽东青年时期的革命经历, 加深对词主旨的理解, 起到诗文互证的作用; 助读材料三是毛泽东诗词选, 按毛泽东人生时间顺序编排, 我挑选了七首包含其人生各个阶段的诗词, 有《七绝·呈父亲》《西江月·井冈山》《卜算子·咏梅》等, 希望学生能从读懂一首诗到读懂一类诗, 再到读懂一个人。同时, 我提供了影视方面的观看链接, 如《恰同学少年》《觉醒年代》等视频链接。
在课堂上, 学生对助读材料三里的毛泽东诗词选相当感兴趣, 结合助读材料一、二, 纷纷说出了自己喜欢不同时期诗歌的理由, 通过不断的诵读, 学生仰慕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后: 用“情境再现” 落实 “文化参与”
语文教学应该与生活情境息息相关, 学以致用是核心素养的最终落脚点。因为这首词非常经典, 传颂广泛,所以该词拥有丰富的跨媒介资源, 我们可以就此开展“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的任务群。例如《经典咏流传》里歌手平安演绎的《沁园春·长沙》就打动了很多观众。连续剧《恰同学少年》被专家一致推崇, 其真实再现了少年毛泽东的书生意气, 尤其《少年中国说》的片段, 甚至深深影响了一代年轻观众, 至今看来仍热血沸腾。因此, 这些资源的片段都出现在我的课堂上, 它们极大地引发了学生课后继续观看的兴趣。
想让学生学以致用, 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读写结合”。因此, 在课堂将要结束之时, 我播放了一段清远市官方宣传片, 让熟悉的自然景象重现的同时,给学生创设了情境任务: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清远市政府向广大青年征稿———请你为清远形象宣传片配一首词《沁园春·清远》。既想让学生马上用到 “意象” “诗言志” 方面的知识和技巧,更想让同是十六七岁的年轻人将担当与责任融入诗中。虽然异地教学陌生感是在所难免的, 但在创设的情境中, 师生交流却很自然、融洽。在我自己所任教的学校班级也采用了同样的教学策略。
纵观一堂课, 我努力尝试将“文学阅读与写作” 任务群、“当代文化参与” 任务群、“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任务群、“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 任务群都融合在一首诗歌的教学中, 融合在一堂看似常规而又有深度和宽度的日常课中。融入“任务群” 的日常语文课。
注: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 2020 年度教育信息化应用融合创新专项课题“基于SPOC 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立项编号: 20JX07002) 的成果。
责任编辑黄铭钊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