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下的劳动教育途径探索
- 来源:《广东教育》(综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劳动,教育,探索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11-05 16:18
随着当代劳动观念的变化, 劳动不再是简单的技能训练, 而是要手脑并用, 在劳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进一步丰富劳动的内涵。信息时代下的新型劳动教育, 需要把握时代特点, 发挥创造性。信息技术与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发展劳动教育, 丰富劳动教育方式,提升学生劳动素养。
一、信息技术赋能劳动教育的价值
1. 劳动教育体现时代特征
一直以来, 学校与社会组织的劳动教育以传统技能劳动为主, 与时代发展脱节, 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劳动教育肩负着培养时代新人的重大使命,更需紧跟时代步伐, 拓展劳动教育的内容, 特别是通过创造性劳动教育, 让学生参与劳动, 体验劳动的价值感和存在感, 获得身心全面发展。信息技术赋能劳动教育, 更新了劳动教育方式, 充实了劳动教育内容, 让劳动教育彰显信息时代的特点, 进一步发挥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育人功能。
2. 培养学生思辨性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劳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具体的技能, 但劳动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技能层面, 更要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笔者在深入剖析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发现,信息技术往往更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与融合显得尤为重要。在上机实践探索、掌握新技能或寻求同伴帮助等劳动实践时, 就潜移默化地提升了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通过一次次地建构, 推翻设想, 然后重构方案来克服劳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锻炼思辨性思维。
3. 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不可否认, 有的学校仍会把劳动作为对学生犯错误的一种惩罚, 导致学生的劳动价值观的扭曲, 更有甚者, 会存在把劳动教育视为“低下的实践活动” 的思想偏见, 即便开展劳动教育, 也只是简单的打扫卫生。信息技术赋能劳动教育, 正是要消除学生对学校劳动教育内涵的狭隘理解, 扭转那种把劳动等同于单纯的体力劳动的陈旧观念, 让学生不觉得劳动是一件无意义的、没有挑战性的事情, 而是能够在劳动创造中获得满足感与幸福感, 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生价值需要在劳动中才能实现, 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内在动力。
二、信息技术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
笔者所在学校于校园一角开辟一处农耕田园, 供学生课后进行农耕活动,也是开展劳动教育的最佳场所。学校结合现有条件与发展特点, 深入分析学生劳动学习需求, 将劳动教育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 探索新型劳动教育方式, 开发了《智慧农耕》课程, 提高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作用。
《智慧农耕》课程旨在通过学生的切身种植体验, 助力作物良好生长为宗旨, 发现并分析作物生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借用信息技术形成相应的解决对策。“智慧+农耕” 带动学生手脑结合, 培养学生的农耕实践能力, 更发展学生的智力与创新能力。课程内容包括认识农耕、植物护理、鱼稻共生、防治病虫害等模块, 农耕园中也分别为各模块设置相应的学习专区, 如: 鱼稻共生区可供学生研究稻苗数量与鱼儿生长情况的关系, 如何达到最佳平衡状态? 植物护理区可分块让学生设置对比试验,研究浇水方式、浇水量、浇水时间等因素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1. 信息技术解答劳动问题
互联网中有大量的优质学习资源,学生可根据自身学习需求进行针对性搜索, 随时随地可学; 拍照识图技术可以让学生快速地找到农具的名称、作用、使用方法等, 认识植物的种类与习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同时, 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进行脑力劳动的过程。因此, 在劳动教育过程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借助信息技术帮助解答劳动中遇到的问题。
2. 信息技术解决劳动难题
恰逢暑假, 师生均已离校, 农耕园中的作物照养问题成了学生们假期的苦恼, 酷暑炎夏, 植物缺少水源, 很快便会干枯。于是, 以“暑假期间, 农作物无人照养” 为问题导向, 学生相互协作寻求解决方案、制定计划。学生会思考: 可否远程控制水管浇水? 是要设计定时浇水或是当土壤达到一定缺水量时自动浇水? 每种方法又分别有哪些利弊? 确定研究方向后, 学生可根据需求搭配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最终, 学生利用温湿度传感器检测土壤温湿度, 并设置一定的范围值, 当超出此范围时可引发水泵自动浇水, 达到浇水目的, 从而解决植物缺水问题。在此, 学生学会使用信息技术辅助劳动实践, 解决劳动难题, 在协作设计、制作自动浇水装置的过程中也真正做到了手脑并用。
3. 信息技术作为劳动工具
农耕园里杂草丛生问题一直困扰着 “小农夫们”。它们与作物争夺阳光、养料、空间和水分, 有些还会引发病虫害, 从而降低作物的品质和产量。对于杂草, 自然是要除之而后快。早些时学生用锄头刨用手拔, 感到很辛苦, 而除草剂又对人体存在危害, 是万万不能使用的。因此, 学生设想: 能否利用信息技术代替人体劳作, 而又不至于对作物造成伤害? 在一系列的思考探究与头脑风暴后, 一个除草机器人的设计方案初现雏形。机器人通过图像学习识别杂草, 而后启动机械臂进行精准除草, 成功抑制了杂草的肆意生长。其中, 信息技术作为劳动工具, 代替了人的作用,将人从大量重复的简单的劳动工作中解放出来, 从而投入更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中去。
4. 信息技术拓展劳动教育平台
在劳动教育课程整体架构之下, 学校借助信息技术手段, 将劳动教育搬到了线上教学平台。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将劳动教育具象化, 再通过线上教学平台, 与外校学生连线共上一节课, 让整个农耕课程不仅是在农耕园中完成,而是灵活转换于线上课堂与农耕园之间, 创设了“时时可学、处处可学” 的学习情境。信息技术拓展了劳动教育平台, 大大提升了劳动教育线上课堂推广性与普及性, 促进了学生对信息技术及其设备的熟练掌握和运用, 降低了学生学习创新实践劳动课程的挑战难度, 从而提升育人的实效性。
三、结语
劳动教育的本质是实践教育, 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学生劳动热情, 以劳动实践为主要路径, 将信息技术的优势贯穿于劳动教育教学之中, 丰富了劳动教育方式。此外, 信息技术与劳动教育的有效结合, 也让学生以亲身经验去理解思维对于劳动的重要性, 体会到劳动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和谐。同时也要注意, 尽管信息技术在赋能劳动教育上体现了充分的优势, 但也加大了劳动教育在信息技术学习方面的难度, 需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为学生设置“跳一跳能够得着” 的学习目标, 从而让学生获得面对未来挑战终身发展的能力。筑基沉淀,让学生具备基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才能够在创造性劳动中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
责任编辑韦英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