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
- 来源:教育论坛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科学课堂,法治教育,学科渗透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1-14 18:06
摘要: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有所增高,造成了许多不良后果。因此让小学生从小学习法律,掌握好法律知识很有必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有利于思想道德习惯的养成,它的优势是法治教育和科学课有效结合。通过教育使学生知道法律法规那些行为是对的,那些行为是错的。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应该从小抓起,进行法律素质的培养,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一、在科学教育中渗透法治教育的重要性
实施法治教育的渠道有很多,有少先队法治活动的宣传,有学校和家庭、社会的法治教育。课堂教学是实施法治教育的主渠道。而科学课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包括物理、化学、地理以及生物等多方面课程的内容,涉及到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能够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法律很好地结合起来。在科学教学中渗透法治,它的教育优势是法治教育和科学课有效结合。在科学课教学中有机地渗透法治意识是法治教育很有效的一条途径,适时、恰当地在科学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也是培养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只要恰当,这种结合科学教学内容进行的法治教育作用是明显有效的。
二、法制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一)师资力量薄弱
学校还没有法治教育的专职教师,一般的教师在师范学校进修时,他们学的思政这门课并没有涉及到过多的法律基础理论知识,仅仅是了解到一些常识而已,不具备合格的法律知识储备,这样一来学生所能学到的知识非常有限,更不用说知识的拓展。自身知识储备不足的情况下,教师是无法将某些法律知识解释得面面俱到的,他们能解释的只能是表面的概念,并且他们的知识无法做到一个长期的储备,同时也缺乏切身的理解,所以在学生遇到真实案例时也无法提供有效的帮助,这样将会降低学生对法律知识学习的热情。
(二)重视度不够
法治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中,无论是学校还是老师,似乎更注重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法治教育因为没有成熟的检验标准,使得学校和教师对法治课程重视度不够,影响了法治教育的效果。
(三)缺乏统筹安排
上级教育管理部门对法治教育的统筹力度不够,现阶段还是只有个别学校从顶层设计上有相应指导和要求,而大部分学校没有过多的安排,这就导致学生学习和老师讲授两方面出发点脱节,也就降低了法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四)教学手段单一
大部分学校法制教育的手段都相对单一,大多是通过课堂、讲座的场景灌输式教学,不注重学生接受和理解的能力,这使得学生接受法治教育的内容形式化,能够吸收的内容不多,影响了法治教育的开展。
三、渗透的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教学始终是一项带有明确方向性和目的性的活动,法治教育在学科中渗透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将法治教育列入教学目标之列,在备课和教学实施中要善于开发教材所包含的法治教育素材,并在开展学科教研活动时列为研究的内容。
(二)有机性结合原则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必须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治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学科教学上成法治课,也不能漠视各科学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治教育素材,要根据科学的特点,以教材为依据,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如在教学“电”的知识时,当同学们认识了电的作用和产生电的难度时,适当地介绍我国的“电力法”,让同学们懂得电是商品,电力设施是国家财产,偷电,破坏电力设施都是违法的,教育学生不能破坏公共电力设备,并能行动起来,宣传监督。又如教学水的知识、空气的知识时,当学生了解了水的宝贵,水资源的有限性,空气的重要性及空气污染严重现状时,进而介绍“环境保护法”,教育学生遵守环境保护法、使空气不受污染、保护水域。
(三)选择性原则
知识教学有系统性,由浅入深,因此科学教学中的法治教育渗透,必须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规律。在教材中,有的内容多次出现在各个不同年级中,这就需要教师选择适合该年级、该班级学生特点的渗透难度和深度。例如在渗透“保护动物”这一目标时,各年级段的要求是不同的。三年级教学时让学生了解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要保护动物,了解国家制定的有关保护珍惜动物的一些法律法规。到四年级时,又可以渗透在学生有限的能力之内如何保护动物。到高年级又可以渗透如何运用法律这个武器和猎捕杀害野生动物的坏人做斗争,能做到不吃野生动物,能主动制止自己的父母和周围的人不吃野生动物,还能向有关部门告发经营、捕杀野生动物的商人,用法律来制裁他们。
(四)贴近性原则
学科教学的法治教育渗透,必须依据教材的内容去进行,将法治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在教学中将自然知识、法律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这样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发挥学习的积极性。
(五)情感性原则
在科学教学的法治教育渗透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要有知识的交流,还要有思想情感的交流。自然而然就会激发学生对环境的热爱,懂得了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动物与我们人类的和谐相处,大自然才会变得这般美丽,从而激发学生自觉保护动植物,让我们生活的地球更加美丽。这样既提高了阅读兴趣,又使学生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六)有趣性原则
好奇心和探究意识是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所以科学教学渗透法治教育要贯彻有趣性原则。“有趣”的关键是“激趣”。在科学课中渗透时要做到知识性与兴趣性相结合,如在教学 “生物的多样性”过程中,通过图片,多媒体了解了我国的珍贵动植物后,介绍“森林法”,让学生树立生态与环保意识,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观念。“森林法”规定,林业应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它指明了林业建设的发展方向。另外“森林法”明确规定了各级政府的职责及单位和每个公民都有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美化环境的义务。然而,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使一些人肆无忌惮,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教育学生,对那些置法律于不顾,见利忘义,破坏森林资源、乱捕乱杀野生珍稀动物、破坏草原、造成生态环境恶化者将要绳之以法。我国刑法明确规定了非法捕捞水产品罪,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非法狩猎罪,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罪,盗伐、滥伐林木罪,非法收购盗伐、滥伐的林木罪等罪名,对那些进行破坏生物资源的人予以法律的制裁,使学生明白法治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生物资源,以造福于人类。由此,告诫学生遵纪守法。
四、渗透的方法
(一)在生活中渗透
在法治内容渗透时,联系生活讲法治,体现“法治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联系实际渗透法治知识,使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自然认同。
(二)在情境中渗透
创设优美的教学环境和艺术氛围,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沉浸在法治教育的气氛中,可以让学生思想和情绪立即转移到课堂教学浓郁的氛围之中,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
(三)在案例中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讲授,让学生讨论分析,最后明辨是非,掌握法律知识。
(四)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渗透
当今时代已经进入高科技信息时代,教学的手段也不断更新。通过现代高科技信息展示,让学生了解现代高科技在各行各业中的运用。
(五)在课堂小结中渗透
画龙点睛,课堂小结是教师在课堂结束时经常运用的渗透方法,它能让学生自己去归纳和总结,把知识掌握更牢固。
五、渗透应注意的问题
(一)找准切入点
在科学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不能牵强附会,必须从教学内容出发,挖掘发现法治教育渗透点,找准切入点,不断地提炼升华、组合知识,顺势而为,使渗透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的文化水平,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相吻合,才能使渗透教育的效果得到证实。
(二)把握渗透时机
教师从教材出发,找到渗透点后,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教师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和层次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进行渗透,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总之是要“有备而战,不打无准备之战”。
(三)把握渗透的深度
科学课始终是向学生传授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要任务的课程,它不是法律常识课,因此,在向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时,不能本末倒置,喧宾夺主,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法治教育资源的关系,把握好渗透的度与量。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小学生接受能力差,不适合导入过深。
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适时、适度、持之以恒地加以渗透,才能有效地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法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总之,在科学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是必要的、可行的。随着社会主义法治的不断健全,人们各种行为必然要受法律的约束和规范。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在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积极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以便使学生形成法律观念,增强法治意识,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的法治社会。
参考文献:
[1]小学3—6年级苏教版科学课程教材.
[2]《法制教育与科学教学》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3]夏周寅,小学生法制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