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现状及完善方法
- 来源:科学与技术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行业现状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3-11 11:38
摘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在当前地质灾害治理行业当中,处于前期初步分析阶段。灾评工作针对的对象,以居民区、水利水电工程及工业建筑等为主。而此类项目往往在开展之初,相关规划受各种因素影响,发生变更的情况不在少数。根据相关规范,评估工作除项目规划场地的现状评估外,还应根据工程建设中、建设后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估。因此,在项目总体规划难以明确、相关规划资料不全的情况下,地灾评估工作存在极大困难,得出的结论及建议往往针对性不强。在这样的行业现状背景下,极大的考验着地灾评估从业人员的野外经验及理论知识储备。需对规划场地进行多方面评估,预先假设可能的规划工程及项目,再根据假设情况结合现状地形地貌及可能的施工方式,综合判断项目区的适宜性。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现状
(一)地灾评估工作中的勘察设备、方法
目前,我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主要以穿越法、追索法等地面调查方法为主,少数地质环境复杂场地及重要性工程辅以钻探、浅井、原位试验等工程勘察手段,并参考当地小比例尺区域地质报告中有关地质构造及地层岩性等相关内容综合评估项目区场地。总体来讲,地灾评估中使用的勘察手段较为单一,勘察设备更新换代缓慢,与地质行业发达国家相比,先进技术(如遥感探测、地球物理探测等)及先进装备(如地形测绘无人机、3D地形建模系统等)普及程度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估工作的效率,报告成果可靠程度降低。这与《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2003]394号令)、《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中提及的进一步加强地灾评估工作的要求背道而驰。
(二)地灾评估工作不受重视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除指导工程建设项目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进行规划调整外,更多的是为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因大规模工程机械扰动所形成的地质灾害(如:高陡挖填方边坡、大规模填方区的地面沉降等)提出相应的地灾防治措施与建议。在工程建设规划阶段就预先假设各种施工方式可能造成的多种不良地质作用、地质灾害等,最大限度的防范地质灾害的发生,以充分发挥地灾评估工作的预警作用。然而,地灾评估报告与专门的地灾防治工程施工图设计相比,对地质灾害的处置措施专业性不强,不受施工单位重视。在项目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方为图省事缩短工期,或出于对自身施工经验的盲目自信,对评估报告中提出的意见、措施降低施工标准或以次充好;更有甚者,一些项目建设或施工单位为减少工程投资,对评估报告中的意见、建议选择视而不见。
(三)地灾评估工作调查研究不够深入
地质灾害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的地质现象。评价一个地质灾害仅根据地表的一些地貌特征而得出结论往往过于片面,还需结合地层岩性、地下水、区域地壳稳定性以及工程扰动等多重因素综合考虑。考虑的引发因素越多,报告编制质量越高,评估周期相对较长。
现如今,我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研究规模不大,以至于很多城市都发生地质灾害现象。地质灾害的发生会涵盖很多不稳定因素,部分因素利用技术从表面观察到,还有一些隐藏因素只能投入很多时间进行评估才能发现问题。因此,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实施前必须做好全面掌握地质灾害发生的必然因素,及时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深层观察和调研地质环境,加大扩充研究规模,才能减少地质灾害频率。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完善方法
(一)制定完整智能评估体系
当地质灾害危险性在进行评估工作时,需要加强关注每个环节,科学选用针对性评估方式,按照当前地质现状制定完整危险性评估体系,借助当前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有效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进行全方位监督,通过监测系统及时发现问题,快速处理完善。另外,依靠评估部门仔细对有关数据进行深层分析,构建完整地质灾害危险性考核评估制度,将智能评估制度全面落实到实际工作中[2]。评估人员在对地质进行勘察前必须做好充足准备工作,特别是当智能评估制度在正式实施过程中,需要对地质进行合理分析,合理规划相应处理方案,防止资源过度开发和浪费。同时可以利用智能评估制度,科学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危险程度。结合相关数据和分析结果,发挥智能评估制度价值,为危险性评估工作正常展开获取保障。
(二)完善评估人员能力
地质灾害危险评估在实际情况会具有有效性,并且会对应用设备、技术和人力等提出高要求。为了更好展开地质再好危险性评估工作,加强对评估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利用专业技能活动等形式,加强提升评估人员专业技能,为地质灾害部门培养高质量人才。另外,在指导有关人员学习勘察方法过程中,科学引入现代评估知识,增强评估人员工作意识,通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提升技能水平,有效保障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另外,当评估人员在面对问题情况下可以采取激励的方式,理性处理问题,大幅度提升评估人员处理效率,还能有效保障问题不再发生。
(三)创新和完善地质勘察技术
1.数据勘察技术
数据勘察技术具有较高清晰度,将折射出来的成像作为参考依据,有效处理数据,从而构建成表层图像。同时对观察出来的结果采取信息化分析,参考实际地质对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确保危险性评估结果更加可靠、准确。
2.地基信息技术
这一技术是先进空间数据系统,利用计算机技术有效对地球表层的地质数据进行大面积收集、处理、整合、保存。由于地理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强,应用范围较大,在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估过程中,可以借助遥感监测技术,有效提升勘察质量[3]。
3.瞬变电磁技术
这一技术也被称之为时间性电磁技术,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作用是通过接地线向地下传输脉冲磁场,当每个磁场短暂停止期间,利用电磁感应定律,有效获取很多不同种类地质数据。瞬变电磁技术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过程中,很多施工现场会电磁扰乱现象,不利于地质稳定,再加上地质内部含有大量矿物质,与电化学相互结合,会出现很多金属阳离子,为评估人员了解地质灾害危险情况提供帮助。
总结:
因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一项基础工作,在我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得到一定成果,但是在实际中未能对评估工作投入关注力,导致其工作在进行时无法发挥作用,未能达到理想标准。为了正常展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必须加强重视地质调查、水文调研和施工现场勘察等工作,科学构建完整评估管理制度,结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现状,深层分析其存在的问题,积极完善我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为提升评估工作效率奠定良好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涛.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现状、问题及其完善方法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19(14):176+178.
[2]雷建,舒仲强.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思路与方法分析[J].低碳世界,2017(28):76-77.
[3]王亚东,石丽,何艳芝,王恒山.甘肃酒泉地区矿山地质特征及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J].中国金属通报,2020(07):244-2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