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游戏活动在教育活动中的实施策略

  • 来源:素质教育
  • 关键字:幼儿,游戏化教学,实施策略
  • 发布时间:2022-04-08 20:07

  【摘要】游戏作为幼儿园教学的基本方式,受到了广大幼儿的欢迎和教师的喜爱,游戏化教学方法不仅具有良好的审美功能,还具有教育功能,能健全幼儿的认知模式,发挥幼儿的自主性,使幼儿具有良好的活动能力。游戏活动中只有充分尊重幼儿的自主权才能体现幼儿游戏教学的自主性,才能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有所领悟,有所成长,进而激发幼儿的创造力,使幼儿学有所长。

  游戏化教学,其实质就是一种智力游戏,将教学作为一种游戏展开,在游戏中包含科学知识,这种游戏在普通教学过程中并无固定模式,但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例如里面蕴含的科学知识、对儿童的启蒙性教育、并且兼顾趣味和娱乐性,这些特点应用在教学过程中,会强烈地吸引到正处于好奇心强烈的幼儿阶段的孩子们,而通过这些游戏,既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又学到了科学知识,还启发了他们对探索世界的学习兴趣,因此游戏化教学在幼儿的学前教育中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视。

  一、幼儿游戏教学的意义

  幼儿很多时候都是情不自禁地参与游戏,身体各部分逐渐协调运动,他们也体会到从中带来的无限乐趣,他们很多时候都能一边游戏一边自我讨论,小组成员之间还可以通过实际情况修改游戏规则,不同的场合也能选自自己喜欢的游戏活动,我们经常进行的幼儿游戏有:踢毽子、丢沙包和老鹰抓小鸡等等,幼儿的腿部力量和弹跳力也可以通过这些游戏得到锻炼,还可以锻炼手臂力量和身体各部分的协调性。比如进行丢沙包游戏的时候,他们刚开始的时候由于身体不协调、身体跟不上节奏,就会被对手轻易地击中,如果他们经过反反复复地训练,就能熟悉游戏的规则,选择适合自己的位置,能巧妙地躲开或者接住沙包,身体协调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又比如幼儿通过捉迷藏,可以让他们更加了解周围的环境等等,一方面可以通过奔跑增强他们的体质;另一方面他们的观察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二、幼儿游戏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通过各种形式激发幼儿对游戏活动的兴趣

  幼儿在与同伴合作游戏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了相互学习相互信任的关系,这种合作关系让幼儿学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同伴及游戏角色,在游戏中幼儿享受成功、体验挫折、满足情感交流、尝试解决问题,从而获得身心和谐发展。教师利用幼儿好玩好动的特点,通过各种形式,取得幼儿的好感,并满足他们的适当意愿,从而达到由好玩转化为要玩、想玩、会玩的目的。例如:给小班幼儿提供纸球,他们先学会自己玩,然后和好朋友一起玩,到大家集体玩,由自我探究到合作创新,再到集体尝试的过程中,幼儿进一步将好奇变成好玩又到喜欢玩,这样,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极大的满足,而这种满足的积累正是产生游戏兴趣的动力。

  (二)教师游戏体验,树立幼儿学习信心

  幼儿是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尽管幼儿教师大多数时候会尽力站在幼儿角度去思考,但毕竟成人与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差异性较大,教师无法完全了解幼儿的想法,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教师与幼儿“脱节”的现象,无法与幼儿产生共鸣,无法理解幼儿的游戏体验,从而无法帮助幼儿进入游戏的最佳状态,无法获得最佳的游戏体验。

  游戏情景时有变换,有的幼儿在前一个环节兴趣百倍,当游戏继续发展时,则对游戏毫无兴趣,游离于游戏之外。这时教师应明确分析游戏的具体情境,从幼儿的角度出发,选择适宜的方式介入游戏,使幼儿对游戏产生兴趣,愿意继续游戏,并关注幼儿的整体发展,保证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给予幼儿足够的空间展示自我。

  幼儿在游戏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挑战,这时幼儿很容易选择逃避困难,使游戏情景停止发展,导致游戏达不到教师的预期效果,这时教师应注意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情绪体验,考虑幼儿的想法,支持和鼓励幼儿认真思考,与幼儿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使游戏能够顺利进行,并在游戏过程中自然地获得成功。

  在游戏进行中,幼儿会向老师展现自己的作品,这时教师应能够站在儿童的角度,从他的立场出发,理解这个作品对儿童本身的意义,对此表现出应有的惊喜、赞叹,而不是用成人的眼光去判断。

  (三)创设合理游戏情境,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我们在开展游戏教学的过程中,最为主要的要考虑的就是为幼儿创设一个游戏教学情境,让幼儿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这种游戏情境应当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够帮助幼儿获得情绪体验,以一种直观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够不断激发自身的学习动力,促进幼儿的成长发展。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融入其中,教师创设游戏情境应当注意以下几点内容,首先,教师应当遵循幼儿的成长发育特征,巧妙地设计游戏情境,幼儿教学中,遵循幼儿的成长发育特征,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更好地融入其中。例如,我们在开展游戏教学时,教师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征,对幼儿设计出具有一定难度的提升性游戏以及较为基础的游戏,让幼儿可以参与其中,既可以获得基本的知识又可以提高自己的参与意识,不断向前发展。其次,游戏情境的创设应当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这种趣味性是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主的,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多多关注幼儿感兴趣的点,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幼儿创设更加丰富多彩、具有趣味的游戏情境。最后合理的游戏情境需要教师的引导,并不是主导,教师应当将与幼儿一些自由的游戏空间,在带领孩子们熟悉了基本的游戏规则后,教师适当的放手,让幼儿能够自主进行参与,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以及情感体验。例如我们开展画圈圈游戏时,教师可以带领班级内的孩子进行示范如何进行游戏,然后让幼儿进行模仿以及自主发挥,然后教师给予孩子一定的活动空间,让幼儿能够与同伴一起参与到画圈圈游戏,从游戏的体验中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

  (四)引入符合天性的游戏操,增强创新意识

  《纲要》中指出,幼儿教育在实际的开展当中,应该将游戏作为基本活动,符合幼儿的天性,保障幼儿在其中的积极参与。因此,在早操这一律动活动当中,幼儿园也应积极地进行游戏化建设,将早操变成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等,使得以往的不足和问题得到真正的改善。

  例如,在早操当中,结合幼儿现阶段的特点,可以将“花枪”这一道具引入到大班幼儿的早操活动当中,使得大班幼儿在这其中实现一物多玩,可以耍花枪、跨跳、助跑、也可以双脚跳、单脚跳等,并可以在此基础上借助这一道具开展各种各样的游戏,如伴奏着相应的音乐节奏,来套圈、开火车、炒蚕豆、投篮等等,使得幼儿们在游戏操的参与中乐此不疲。此外,也可以引入各种各样的道具,比如绳子、沙包、海绵棒等,使得在早操的开展中尝试更多的玩法等,使得幼儿处在创意无限的空间内,对其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起到增强作用。

  总之,幼儿在游戏中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从而被迫中断游戏,这时候教师适宜的介入会使幼儿的游戏继续进行,既提高了幼儿的游戏质量,也使幼儿的游戏水平向更高一级去发展,最大程度发挥幼儿游戏的作用。在幼儿游戏过程中,只有教师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介入的各种要素,才能更好的介入幼儿游戏,从而实现游戏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李云秋.浅析如何提升幼儿游戏教学有效性[J].才智,2018(36):43.

  [2]陈芳.启发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9(01):161-162.

  [3]丁海东.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与融合[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13(02):11-15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