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网络阻击问题食品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监控网络,阻击,问题食品,技术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2-17 09:24
“从大米里,我们认识了石蜡;从火腿里,我们认识了敌敌畏;从咸鸭蛋、辣椒酱里,我们认识了苏丹红;从火锅里,我们认识了福尔马林;从银耳、蜜枣里,我们认识了硫磺;从木耳里,认识了硫酸铜;从奶粉里知道了三聚氰胺。”这是一首无奈的打油诗,中国老百姓在一次次食品安全事件中被普及了很多化学知识。
老百姓脆弱的神经面对屡屡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变得杯弓蛇影。每一次食品问题的曝光,总是牵动着公众的神经,而保障老百姓的餐桌安全,也成为政府最急迫要解决的问题。如何编织起严密的食品安全监控网络,高效、准确、及时地做好食品监控和检测?日前,记者走进了位于石景山的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以下简称监控中心)实验室,去揭开这层不为人知晓的“幕后”监控者的神秘面纱。
信息技术
为检测“减负”
宽敞整洁的实验室里,摆放着十几台庞大的设备,它们正在忙碌地工作着,计算机显示屏上跳动的线条,展示着一项项测试结果,这是一个忙碌的实验室。
看上去安静有序的工作间内,为数不多的工作人员操纵着多台设备。这里有国际上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超高压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多参数免疫分析仪、全自动食品微生物定量系统等,可以检测食品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重金属、兴奋剂类物质等,具备数百个项目的分析能力。
在超高压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旁边,摆放着一些盛有淡红色液体的进样小瓶,一名正在电脑前操作仪器的工作人员介绍说:“我正在对市场上抽取的葡萄酒进行检测,看看这些葡萄酒样本的着色剂、防腐剂和甜味剂是否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类似假葡萄酒这类突发事件,我们必须利用有限的人手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公众一个交待,为领导决策、市场控制提供快捷、准确的技术支持,这是我们的职责。”监控中心成立于2004年2月,是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公室的技术支撑部门。其主要职能包括监控全球食品安全动态信息、收集和分析国内外食品安全潜在风险、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及评估。
每次食品安全突发事件背后,监控中心总是站在风口浪尖,进入高度紧张状态,一方面是政府部门责任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对“问题产品”完成检测工作,给公众一个清楚的交待。以假葡萄酒为例,要得出北京市场葡萄酒安全状况的结论,就必须从不同区县、不同业态、不同销售渠道进行采样,对较多的样本进行分析,除了监控中心这第一层级外,还有海淀、朝阳等6个第二层级的分中心,以及东城、西城等12个分局实验室,甚至延伸到食品安全移动实验室、全系统快速检测车和便携式监测设备。这四个层级都要快速联动起来,利用信息化手段,才能得到客观公正的数据,向消费者传递准确、科学的信息。
“与北京市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我们都必须进行检测。检测程序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不同食品涉及的检测项目也不同,有的食品只需检测一、两个项目,但有的产品需要检测几十个项目。”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主任路勇告诉记者。
“目前我们实验室拥有的测试仪器都是国际上最先进的,对食品的分析测试及评估能力方面也居国内领先水平。每台设备的检测结果,都直接传输到计算机里,不需要人工参与,一方面保证了速度,另一方面也避免了人工环节所造成的数据不准确。”路勇介绍说。去年8月,媒体报道圣元奶粉涉嫌导致婴幼儿性早熟,引起了全民恐慌。监控中心第一时间在全市抽取了有代表性的38个样本、涉及20余个品牌,利用激素类药物残留的检测技术,开展了奶粉中36种激素类成分的检测,并且对武汉37个圣元奶粉样本激素残留进行实验室对比,得出圣元奶粉及北京市场销售的婴幼儿奶粉各项激素含量都是正常的结论。
“如果没有准确的、科学的结果反馈给消费者,恐慌就会扩大,引起社会的不安定。这一系列快速反应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的辅助,是无法做到的。”路勇分析说,基于实验室管理系统(LIMS)就是强有力的支撑。LIMS由计算机硬件和应用软件组成,能够完成实验室数据和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管理。LIMS基于计算机局域网,专门针对一个实验室的整体环境而设计,是一个包括了信号采集设备、数据通信软件、数据库管理软件在内的高效集成系统。
路勇介绍,监控中心在提高自身技术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际食品安全监管先进经验,逐步构建起“舆情信息动态监控、数据归集资源整合、风险监测评估预警、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监管技术研发转化、重大事件技术保障”等六个技术平台。
网络舆情分析
“检”“监”并重
“确保食品安全,不光是检测的问题,要最大限度地预防、减轻和消除食品安全危害与风险,预防重特大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更需要完善食品安全舆情信息动态监控系统。”路勇认为,食品安全舆情信息的动态监控,可以提高食品安全控制水平,建立健全北京市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控和监督管理机制,加强食品安全监控力度,实现食品安全的科学决策。在每年的春节、中秋、国庆等重要节日期间,监测中心都要对高风险食品的高风险项目开展调查评估。
“食品安全监管、检测面向老百姓的餐桌,要体现即时动态监管,不能总是跑在食品安全问题暴发的‘后面’。”路勇介绍说,“监控中心利用检测和监控双向措施应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建立了舆情信息动态监控技术平台和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平台,针对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还建设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技术平台,就是为了把食品安全问题在未发生时提前拦截,对于已经发生的事件能够及时开展风险评估,利用客观、公正的数据提高行政执法的快速反应能力,向消费者提供最准确、科学的信息。”
从2004年中期起,监控中心就开始实行专人监控的模式,每天通过国内外舆情信息动态监控平台实时监控全球食品安全相关政策、法规标准、评估预警、下架召回、食物中毒、人畜疫情、重大事件等动态信息,并实时发布安全预警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预警的工作模式。
近年来,中外食品安全都已进入高风险时期。一方面,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与标准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即使食品生产企业个个“优良”、食品样样“达标”,也可能因为一些新技术的运用、环境因素的改变、添加剂的使用,使食品成为健康凶手。这意味着,食品安全监控中心既应该做好“救火员”,在发现问题第一时间严格监管,揭露生产问题产品的不良企业,惩前毖后;更应该当好“指示灯”,提高预见能力,从食品的生产到流通、再到销售,从农场到工厂、再到餐桌,监督各个环节,严把各个关口,让老百姓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
历史数据
走出被遗忘的角落
近年来,监控中心全面加强信息化建设,注重数据归集,加大对历史性资料的整理利用。“定期归集、整合首都食品安全监测数据,利用专业分析工具对数据信息进行综合研究,开展专业分析评估,可以为全面掌控首都食品安全的风险状况提供科学参考,也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路勇告诉记者,“每年我们需要汇集大量的食品安全监测数据,北京市每年监督抽检65大类食品、10万个样本的数据,有的样本可能检测项目就有几十项,而且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如果这些数据没有信息化系统的支撑,对于分析效率和准确性来说都存在重重阻碍。信息化平台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比如现在,我们可以实时知道某个区、某种食品的基本情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风险,经过统计也可以马上得出某种食品在商场或超市的销售状况,并且比较当前和历史数据。”
“数据的归集是对食品安全风险状况提供科学参考的重要素材,数据归集资源整合平台的使用,无疑给我们的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据了解,监控中心每年都要对北京市的食品开展风险监测,制定出一些高风险食品的监测名单。由于不同类别的食品有不同的风险项目,具体到某一个商场和超市,每种业态所出现的问题都是不一样的,因此,要把资金和精力用在刀刃上,就必须依靠历史数据的分析,制定出最容易出问题的食品及其高风险的项目检测清单。
“利用数据归集资源整合平台对全市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监控中心会定期将全市性的数据按区域划分,反馈给相关分局的分中心、实验室,开展辖区食品安全状况分析。这些数据都是通过这一统一的平台完成信息的共享,这对我们分析重点食品、重点销售企业的风险状况很关键。”监控中心工作人员说。
对于业务部门来讲,信息化是一种手段,而不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更重要的是完善食品安全管理模式和分析惯例,以及如何把相关数据更好地整合利用。
采访手记
挖掘物联网潜在应用
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实验室里每台设备的检测结果都直接传输到计算机里,不需要人工参与,一方面保证了速度,另一方面也避免了人工环节所造成的数据不准确。这就是一个小规模M2M的应用。为了对食品安全风险做到主动防范,必须具备更加敏捷的反应速度,采取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北京市每年监督抽检65大类食品、10万个样本的数据,目前每个样本具有唯一条码,可以预想,如果将物联网技术很好应用起来,样本的监测、追踪、信息归集将更加智能,并且可以能让四级监测系统快速联动起来。
如果说食品安全监控中心筑起了食品安全的“防火墙”,那么信息技术就在为“防火墙”添砖加瓦,对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也必将引入更快速、高效、科学的工作模式。(文/许泳)
……
老百姓脆弱的神经面对屡屡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变得杯弓蛇影。每一次食品问题的曝光,总是牵动着公众的神经,而保障老百姓的餐桌安全,也成为政府最急迫要解决的问题。如何编织起严密的食品安全监控网络,高效、准确、及时地做好食品监控和检测?日前,记者走进了位于石景山的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以下简称监控中心)实验室,去揭开这层不为人知晓的“幕后”监控者的神秘面纱。
信息技术
为检测“减负”
宽敞整洁的实验室里,摆放着十几台庞大的设备,它们正在忙碌地工作着,计算机显示屏上跳动的线条,展示着一项项测试结果,这是一个忙碌的实验室。
看上去安静有序的工作间内,为数不多的工作人员操纵着多台设备。这里有国际上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超高压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多参数免疫分析仪、全自动食品微生物定量系统等,可以检测食品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重金属、兴奋剂类物质等,具备数百个项目的分析能力。
在超高压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旁边,摆放着一些盛有淡红色液体的进样小瓶,一名正在电脑前操作仪器的工作人员介绍说:“我正在对市场上抽取的葡萄酒进行检测,看看这些葡萄酒样本的着色剂、防腐剂和甜味剂是否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类似假葡萄酒这类突发事件,我们必须利用有限的人手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公众一个交待,为领导决策、市场控制提供快捷、准确的技术支持,这是我们的职责。”监控中心成立于2004年2月,是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公室的技术支撑部门。其主要职能包括监控全球食品安全动态信息、收集和分析国内外食品安全潜在风险、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及评估。
每次食品安全突发事件背后,监控中心总是站在风口浪尖,进入高度紧张状态,一方面是政府部门责任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对“问题产品”完成检测工作,给公众一个清楚的交待。以假葡萄酒为例,要得出北京市场葡萄酒安全状况的结论,就必须从不同区县、不同业态、不同销售渠道进行采样,对较多的样本进行分析,除了监控中心这第一层级外,还有海淀、朝阳等6个第二层级的分中心,以及东城、西城等12个分局实验室,甚至延伸到食品安全移动实验室、全系统快速检测车和便携式监测设备。这四个层级都要快速联动起来,利用信息化手段,才能得到客观公正的数据,向消费者传递准确、科学的信息。
“与北京市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我们都必须进行检测。检测程序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不同食品涉及的检测项目也不同,有的食品只需检测一、两个项目,但有的产品需要检测几十个项目。”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主任路勇告诉记者。
“目前我们实验室拥有的测试仪器都是国际上最先进的,对食品的分析测试及评估能力方面也居国内领先水平。每台设备的检测结果,都直接传输到计算机里,不需要人工参与,一方面保证了速度,另一方面也避免了人工环节所造成的数据不准确。”路勇介绍说。去年8月,媒体报道圣元奶粉涉嫌导致婴幼儿性早熟,引起了全民恐慌。监控中心第一时间在全市抽取了有代表性的38个样本、涉及20余个品牌,利用激素类药物残留的检测技术,开展了奶粉中36种激素类成分的检测,并且对武汉37个圣元奶粉样本激素残留进行实验室对比,得出圣元奶粉及北京市场销售的婴幼儿奶粉各项激素含量都是正常的结论。
“如果没有准确的、科学的结果反馈给消费者,恐慌就会扩大,引起社会的不安定。这一系列快速反应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的辅助,是无法做到的。”路勇分析说,基于实验室管理系统(LIMS)就是强有力的支撑。LIMS由计算机硬件和应用软件组成,能够完成实验室数据和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管理。LIMS基于计算机局域网,专门针对一个实验室的整体环境而设计,是一个包括了信号采集设备、数据通信软件、数据库管理软件在内的高效集成系统。
路勇介绍,监控中心在提高自身技术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际食品安全监管先进经验,逐步构建起“舆情信息动态监控、数据归集资源整合、风险监测评估预警、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监管技术研发转化、重大事件技术保障”等六个技术平台。
网络舆情分析
“检”“监”并重
“确保食品安全,不光是检测的问题,要最大限度地预防、减轻和消除食品安全危害与风险,预防重特大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更需要完善食品安全舆情信息动态监控系统。”路勇认为,食品安全舆情信息的动态监控,可以提高食品安全控制水平,建立健全北京市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控和监督管理机制,加强食品安全监控力度,实现食品安全的科学决策。在每年的春节、中秋、国庆等重要节日期间,监测中心都要对高风险食品的高风险项目开展调查评估。
“食品安全监管、检测面向老百姓的餐桌,要体现即时动态监管,不能总是跑在食品安全问题暴发的‘后面’。”路勇介绍说,“监控中心利用检测和监控双向措施应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建立了舆情信息动态监控技术平台和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平台,针对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还建设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技术平台,就是为了把食品安全问题在未发生时提前拦截,对于已经发生的事件能够及时开展风险评估,利用客观、公正的数据提高行政执法的快速反应能力,向消费者提供最准确、科学的信息。”
从2004年中期起,监控中心就开始实行专人监控的模式,每天通过国内外舆情信息动态监控平台实时监控全球食品安全相关政策、法规标准、评估预警、下架召回、食物中毒、人畜疫情、重大事件等动态信息,并实时发布安全预警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预警的工作模式。
近年来,中外食品安全都已进入高风险时期。一方面,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与标准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即使食品生产企业个个“优良”、食品样样“达标”,也可能因为一些新技术的运用、环境因素的改变、添加剂的使用,使食品成为健康凶手。这意味着,食品安全监控中心既应该做好“救火员”,在发现问题第一时间严格监管,揭露生产问题产品的不良企业,惩前毖后;更应该当好“指示灯”,提高预见能力,从食品的生产到流通、再到销售,从农场到工厂、再到餐桌,监督各个环节,严把各个关口,让老百姓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
历史数据
走出被遗忘的角落
近年来,监控中心全面加强信息化建设,注重数据归集,加大对历史性资料的整理利用。“定期归集、整合首都食品安全监测数据,利用专业分析工具对数据信息进行综合研究,开展专业分析评估,可以为全面掌控首都食品安全的风险状况提供科学参考,也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路勇告诉记者,“每年我们需要汇集大量的食品安全监测数据,北京市每年监督抽检65大类食品、10万个样本的数据,有的样本可能检测项目就有几十项,而且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如果这些数据没有信息化系统的支撑,对于分析效率和准确性来说都存在重重阻碍。信息化平台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比如现在,我们可以实时知道某个区、某种食品的基本情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风险,经过统计也可以马上得出某种食品在商场或超市的销售状况,并且比较当前和历史数据。”
“数据的归集是对食品安全风险状况提供科学参考的重要素材,数据归集资源整合平台的使用,无疑给我们的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据了解,监控中心每年都要对北京市的食品开展风险监测,制定出一些高风险食品的监测名单。由于不同类别的食品有不同的风险项目,具体到某一个商场和超市,每种业态所出现的问题都是不一样的,因此,要把资金和精力用在刀刃上,就必须依靠历史数据的分析,制定出最容易出问题的食品及其高风险的项目检测清单。
“利用数据归集资源整合平台对全市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监控中心会定期将全市性的数据按区域划分,反馈给相关分局的分中心、实验室,开展辖区食品安全状况分析。这些数据都是通过这一统一的平台完成信息的共享,这对我们分析重点食品、重点销售企业的风险状况很关键。”监控中心工作人员说。
对于业务部门来讲,信息化是一种手段,而不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更重要的是完善食品安全管理模式和分析惯例,以及如何把相关数据更好地整合利用。
采访手记
挖掘物联网潜在应用
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实验室里每台设备的检测结果都直接传输到计算机里,不需要人工参与,一方面保证了速度,另一方面也避免了人工环节所造成的数据不准确。这就是一个小规模M2M的应用。为了对食品安全风险做到主动防范,必须具备更加敏捷的反应速度,采取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北京市每年监督抽检65大类食品、10万个样本的数据,目前每个样本具有唯一条码,可以预想,如果将物联网技术很好应用起来,样本的监测、追踪、信息归集将更加智能,并且可以能让四级监测系统快速联动起来。
如果说食品安全监控中心筑起了食品安全的“防火墙”,那么信息技术就在为“防火墙”添砖加瓦,对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也必将引入更快速、高效、科学的工作模式。(文/许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