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研学旅游

  2016年12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公安部、财政部等联合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重要位置,推动研学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按照《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的界定,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指的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

  研学旅游在世界各国早有实施,在日本被称为“修学旅行”,是日本学生最具特色的活动,内容涉及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参观国家公园、访问历史古迹,此外还有职业体验、自然体验、考察先进企业甚至体验商人活动等等,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范围;在韩国,最有特色的研学旅游形式是毕业旅行,韩国教育部门将毕业旅行作为必修课目,并予以学分管理,学生只有参加了研学旅游并修够相应学分,才能获准毕业;英国,向来就有崇尚研学旅游的风气,早在17世纪,英国王室就有教师带领王子们周游列国的先例,现在的很多英国家长大多选择暑假带着孩子一起旅行,或者参加学校组织的出游,这也是研学旅游的形式;美国的研学旅游大多是凭借兴趣爱好等组织的夏令营、冬令营,此外,不少美国高中生会在假期里参加国内名校游,了解高校特色,满足其自身发展的兴趣爱好等。

  全国已经在安徽、江苏、陕西、上海、河北、江西、重庆、新疆等8个省(区、市)开展研学旅行试点,重庆朋友要求我根据国内外见闻对此提点建议。我想,重庆市作为全国唯一的省级实验市,在研学旅游的组织实施中一定要充分考虑自身特点,因地制宜统筹规划:

  一、充分挖掘特色,因地制宜建资源

  重庆,一座魔幻的3D城。她云雾缭绕,是东方的雾都;她热情似火,是家喻户晓的火炉;它处处述说着历史,是极佳的人文教育之都。红色旅游资源有红岩革命纪念馆、渣滓洞、白公馆、史迪威将军旧居博物馆、桂园、新华日报旧址、陈独秀故居、刘伯承同志纪念馆、邱少云烈士纪念馆、赵四炎烈士故居、歌乐山烈士陵园、张自忠烈士陵园等。在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青少年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同时,保护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教育发展观。在自然景观中,长江三峡、洪崖洞、朝天门、瓷器口、大足石刻、天生三桥等自然资源丰富多彩,重庆自然博物馆、重庆三峡博物馆、重庆湖广会馆、孔公馆等展馆资源丰富。

  在设置研学旅游课程的时候,要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禀赋优势,根据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的需要,组织他们走进大自然这个特殊“课堂”,开展科学实践、素质拓展、生存体验、专题教育等实践体验活动和实地研究学习,帮助青少年学生丰富知识、拓展视野、提升技能、磨砺意志品质。在研学旅游中做到如德育教育家汪广仁教授所说的“发挥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特点,入耳、入脑、入心,使中小学生们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理想境界得到升华”。

  二、行政协调课程导向,制度推进试点运行

  2016年11月,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印发了《重庆市中小学社会实践暨研学旅行实验区县的通知》《重庆市中小学研学旅行试点校的通知》等文件,全面指导了实验区县、试点校明确研究任务、规范旅行行为,推动了研学旅行工作积极健康的开展。

  重庆市教委对研学旅行的开展设置了包括生存体验、素质拓展、科学实践、专题教育等各种类别的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希望在研学旅行中能在学校组织安排下,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教育暨研学旅行活动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和课时计划,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每学年安排活动的总时间不少于5天,高中一、二年级每学年的总时间不少于7天。

  重庆市各个区县、试点校等要立足当前城市发展新区的战略定位,围绕全域旅游、红色旅游、健康成长等战略,整合区域优质教育、旅游、文化等资源,探索建立开放、多元的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和管理模式,研制区域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课程体系、规章制度和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起区域多部门协同配合、务实高效的协作共管共赢机制。

  主要内容包括探索建立主管部门牵头、多部门协调配合的常态管理机制、社会协作机制。探索和建立切实可行的中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暨研学旅行的安全保障机制,区域各校制定实施方案,整合和充分发挥区域丰富的地层遗迹、岩石遗迹、矿物遗迹、水文地质遗迹和地质地貌遗迹,打造一批研学旅行目的地,吸引全市中小学生来区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助力全域旅游发展。

  三、安全出行强规范,区域联动建品牌

  研学旅行涉及的方面多、部门多,如果协调不到位,很多活动难于广泛开展。《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提到,“各地要成立由教育部门牵头,发改、公安、财政、交通、文化、食品药品监管、旅游、保监和共青团等相关部门共同参加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协调小组”,保障研学旅行顺利开展。

  根据《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的“立意高远、目的明确”的要求,重庆市教委研制了“学天下、行天下、成天下”旅行课程体系,以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从家乡、祖国、世界三个层面建构课程,全面助推核心素养培育落地实施。

  (一)构建亲近、热爱、了解家乡的研学旅行课程。

  有效利用和聚合重庆深厚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及自然文化资源构建乡情、市情教育课程,引导学生从亲近家乡自然风貌、热爱家乡美食美景入手,走家乡的道路,听家乡话语,品阅家乡美景,品尝家乡美食,培育良好的热爱家乡大好和善的家国情怀。

  (二)构建资源丰富、包涵特色的研学旅行课程。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景点作为重庆研学旅行教育基地,通过走名胜古迹、品读当地文化、了解历史发展,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自己的祖国,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树立为家乡奉献的家国情怀。

  (三) 构建知晓世界知识、创建地球村的研学旅行课程。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异地乃至海外地区,建立教育基地,培养学生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学会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增强自身参与跨文化交流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全球人。

  四、规范评价出特色,城际交流促发展

  中小学研学旅行是一个系统工程,建立一套管理规范、责任清晰、多元筹资、保障到位的研学旅行工作机制是推进研学旅行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此外,在实施中,我们要做到:

  (一)不断完善重庆市研学旅行保障机制体系。

  坚持依法治教、依规行事的工作理念,联合各个部门对研学旅行保障机制进行细化和完善。对研学旅行学生的用餐、住宿、交通、保险、医疗安排等服务质量标准制定等细化规则,完善协同机制。完善其安全保障以及紧急情况处理预案等切实可行的处理机制。建立研学旅行报备制度,坚持学校报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学校组织实施的程序。加强安全协同制度,明确学校家庭、交通、食品监管等机构各自职责,确保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平安活动。

  (二)创建研学旅行科学评价机制。

  创建多样化研学旅行实践基地,遵循研学旅行层次性、多样性、走研性特点,充分利用区域优质资源,让学生行走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和大自然风光中,对真实的人文环境、自然景观进行探究学习,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多向需求。

  对研学活动的开展还要做到调研反馈,注意对学生研学评价和教师指导情况评价。让学生在集体户外研学活动中学会团队合作、探究学习等。促进教师责任心、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团队合作意识以及角色,基本能力包括活动设计与规划能力、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教育测量与评价能力等。通过自评、他评、领导评、家长评、社会机构评,撰写评价反思报告等促进研学旅行质量不断提高。

  在研学旅行形成一定规模和影响力之后,还可以探索以家庭旅行与学校管理相结合研学旅行模式,让家庭研学旅行与学校研学旅行有机结合、互补共进,让研学旅行不仅引导学生成长,还能成为提高市民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既全面落实国家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又使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目前重庆市在研学旅游的组织实施中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对于我们广西区也有不少帮助。广西区沿海,重庆市内江,我们可以优势互补,共同搞好研学旅游。

  作者简介:

  陈芳,女,汉族,中共党员,1972年11月21日出生于贵州紫云,现在广西地矿局工作。曾任教大中小幼英语,曾发表过《保持我们党的纯洁性》《谈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学习》《谈论基层职工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经验启示》等论文,曾兼任《中国教育科学》杂志英文编辑、《中华汪氏通宗世谱•川黔滇渝相连公宗谱》第二版副总编、微信扶贫助学公众号平台《汪广仁教科文》主编)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