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汽车股:在震荡中重生

  • 来源:汽车观察
  • 关键字:2010,汽车股,震荡,重生
  • 发布时间:2011-02-22 13:48
  在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史上,或许还没有哪一年的车市像2010年这般起伏跌宕,充满悬念。2010年的汽车行业不少机构投资者感受到了“超预期”的力量,2011年这个“超预期”能否再次上演,世人还将拭目以待。

  这个市场赋予汽车企业的力量就是“故事”,而汽车股从来就不缺少故事,尤其是2010年,故事越多,业绩越差的公司反而涨幅越大,而那些业绩较好,故事不多的公司,涨幅反而较小。

  在众多汽车股中,汽车零部件企业无疑成为资本场上的弄潮儿。2010年,涨幅前十位的汽车股几乎是汽车零配件企业的天下,而跌幅榜前十位的汽车股几乎是汽车整车企业的天下。显然,曾经在中国市场上位于“霸主”地位的整车企业开始“退位让贤”,取而代之的则是汽车零部件企业。

  实际上,当汽车市场景气上行时,整车行业的走势强于零部件,而在整体汽车市场景气回落的同时,零部件板块的相对走势强于整车。景气下行时,整车行业面临的毛利率收缩空间也大于零部件行业,而零部件企业在景气下行期间还存在一块售后配件市场可以提供需求支撑。

  不管怎样,2010年的汽车市场是一个“超预期”的市场,在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史上,或许还没有哪一年的车市像2010年这般起伏跌宕,充满悬念,而汽车股的走势更是从年初的徘徊、观望,年中的波澜不惊,再到下半年的全线飘红,最终在政策的出击下,开始回调。

  2010年汽车股V型反转对于汽车板块乃至整个A股而言,2009年算得上是阳光灿烂的一年。

  上证综指上涨80%,汽车股整体在2009年已经上涨了4倍,其中涨幅超过4倍的股票有2只,超过3倍的有3只,超过2倍的有19只,而涨幅最大的安凯客车一骑绝尘,2009年大涨435.29%;吉利汽车、比亚迪股价最高涨幅均超过5.6倍,上海汽车股价最高涨幅超过3.95倍。

  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车有悲欢离合”,2010年,沪指从年初的3277点经过了大跌大涨的洗礼之后,到年末的2808点,A股市场交出一份无奈答卷的同时汽车股也在震荡中获得了“重生”,上半年呈现出“V”

  字的左端,而下半年走出了“V”字的右端。

  从运输指数上看,2010年全年跌幅达6.5%。也就是说,相比较阳光灿烂的2009年而言,2010年汽车股的整体表现并不算理想。而且整车企业的表现同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表现相差甚远。

  就拿一汽轿车(000800)来说,2010年年初股价还在25元徘徊,而到年底却跌至15.06元,跌幅达37.2%,一举成为汽车股中跌幅最大的公司;而特尔佳(002213)作为汽车零部件企业,从年初6元左右的股价一路攀升,直到2010年12月达到21.9元的最高价,最终受益17.15元其全年涨幅高达150%。

  具体到2010年上半年,汽车股上演了一轮惊险的“过山车”行情,整车企业几乎是集体性地“败走麦城”,整体跌幅远远超过大盘跌幅,包括上海汽车(600104)、广汽长丰(600991)、一汽轿车(000800)、一汽夏利(000927)在的内多只股票跌幅均接近40%。

  当然,汽车股在2010年年初的一场下跌并非没有道理,毕竟2009年汽车行业的增长率高达40%,但券商们对于汽车行业2010年的预期却下降至15%左右。在汽车股经历了2009年过高涨幅之后,不少业内人士对于2010年汽车板块的不确定性增大,因而投资者也借机获利回吐。

  除了像特尔佳这样的汽车股之外,不少汽车股在2010年上半年都呈现出震荡下行的态势,就拿整车企业来说,一汽轿车从2010年1月4日开盘价的24.8元一路下跌至2010年7月的12.4元方才企稳;长安汽车从2010年初时的14.7元一路下跌至2010年中时的8.26元;一汽夏利从2010年初时的12元一路下跌至6.1元……而就汽车零配件企业而言,福耀玻璃从2010年初时的14.7元下跌至2010年中时的8.1元;东安动力从2010年初时的18.3元下跌至年中时的8.8元……如此例子不胜枚举。

  实际上,这一轮下跌交织在许多积极政策之中。一方面,“汽车下乡”政策继续带动交叉乘用车、微客、轻卡销量增长,农村市场潜力被逐步发掘;另一方面,“以旧换新”、“车辆购置税减征”政策进一步刺激着汽车市场;更重要的是,城镇汽车更新换代,家庭用第二辆车的购置需求使得汽车月度销量不断创出新高。

  随着汽车销量不断创出新高,2010年7月份,上牌量与批发销量的比值已经上升到93%,高于正常年份平均的88%,由此,7月份经销商库存量增加不明显甚至有所下降。据知情人士介绍,这是行业库存水平2010年以来首次出现无明显增加甚至是下降的情况,在中信建投汽车行业分析师陈政看来,这已经表明本轮景气周期下滑过程应已结束,行业已在新的价格水平上初步形成产、销、库存的动态均衡。

  就是这样一个动态平衡,使得不少汽车股在2010年中旬或者更早已经企稳,但是继续“跌跌不休”的仍大有所在,比如位于2010年跌幅榜前十位的风神股份、黔轮胎A、苏常柴A等等公司,2010年全年几乎都呈现出震荡下行的态势。而那些在2010年年中股价企稳的汽车股,下半年基本能走出了一轮明显的升势。

  汽车港股“三朵金花”

  提到中国自主品牌在香港上市的公司,比亚迪、吉利、长城便是典型中的典型。然而,汽车股在A股市场上前低后高的特点却不能完全套用在这三家汽车股上。

  其中,长城汽车的表现最为抢眼,从2010年初时的9.64元一路扶摇而上,上涨至29.4元,涨幅达204%。摩根斯丹利认为,长城汽车2010至2012年收益将高于此前预期,因此将利润分别上调39%、40%及30%,即分别为20亿元、24亿元及28亿元;2011至2012年净利润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8%。

  对于比亚迪而言,新能源几乎成为了它的代名词,而政策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倾向性也是有目共睹。2010年6月1日,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出台《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该政策颁布后,比亚迪被业内称为最大赢家,因为比亚迪F3DM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将最高补贴5万元,而E6纯电动乘用车每辆最高补贴6万元。

  就在该政策出台之前的2010年5月,戴姆勒与比亚迪在北京正式签署合资协议,决定成立深圳比亚迪戴姆勒新技术有限公司,以双方共同创立及拥有的品牌,将新一代电动汽车推向市场。

  一面是政策的支持,一面是外资企业的合作,王传福已经如此幸运。但是在他的蓝图里,新能源汽车仅仅是其中的一环,比亚迪觊觎着整个新兴行业,从风能到太阳能,试图打造一条很长的产业链。

  而今,野心勃勃的比亚迪已经向深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看来回归A股还是比亚迪最终要走的一条路。只是在港股市场上,比亚迪今年的表现却有些逊色,其股价却从年初时的69.8元跌至年底时的42.9元,跌幅达38.5%,其走势同A股市场上汽车股的走势颇为相似。

  相比较比亚迪而言,吉利2010年跌幅为21%,但是从2010年9月至2010年11月中旬明显出现一波升势。它与比亚迪的不同就在于,吉利采取的是多品牌运作的方式,早在2008年就开始推行多品牌战略,并于2008年底分期推出全球鹰、帝豪及上海英伦三个品牌,以逐渐替代现有的吉利和华普品牌。

  更重要的是,2010年的吉利完成了一项“蛇吞象”的使命,将沃尔沃收归麾下,它的行动,不是神话却胜似神话,更让不少机构投资者咂舌。

  长城、比亚迪和吉利之外,2010年的港股市场上还多了一只汽车新星,那就是广汽集团,对于广汽集团来说,这一年忙碌而又不平凡。香港整体上市、收购浙江吉奥汽车、重组广汽长丰,广汽集团可谓是动作频频,而最吸引眼球的则是广汽乘用车自主品牌传奇的震撼上市,以及首个合资企业自主品牌理念的量产。从广汽集团在港股市场的走势来看,以其上市开盘价计算,上市以来最高涨幅达57%,而之后的走势同A股车企又有几分神似。

  长期投资价值显现实际上,汽车股的走势同汽车行业的产业周期有着很大的关系。根据中信建投汽车行业分析师陈政的观点来看,高增长、高通胀的宏观环境下,汽车消费更可能保持在一个较繁荣状态,而2010年9、10 月以来汽车销售出现强劲上扬的原因就是宏观经济触底回升、通胀预期更为强烈。

  但是很多时候,机构投资人往往充当的都是“事后诸葛亮”的角色。早在2010年初,大部分机构对于汽车行业的看法并不乐观。但2010年的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在持续高涨的销量、长期的低成本环境以及产能压力较小等多重利好带动下,行业经济利润大增。

  尽管2010年全年的数据尚未出炉,但是工信部和统计局此前发布的数据已经成为国内汽车业销量、利润火爆增长的佐证。工信部的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汽车业工业增加值和产销量领跑于多数行业。去年1月至11月,装备工业增加值远远高于多数行业,同比增长21%,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5.2个百分点,其中汽车业表现相当突出,前11个月汽车产销量均为164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3.7%和34.1%。

  然而,销量的增长并没有让汽车股从2010年中开始的反弹走得更远,因为中国政府扔出的一道又一道令牌扭转了汽车股的升势。首先是购置税优惠政策取消,接着是汽车以旧换新与下乡优惠政策终结,紧接着又是北京购车摇号限制等多重政策的出台。

  这一切难免影响着主力对于汽车板块预期,自2010年10月底开始,汽车股的前一轮的上涨陆续接近尾声,首先开始下跌的是诸如一汽轿车、长安汽车、江铃汽车之类的整车企业,之后才传导至汽车零部件企业。

  的确,政府对于汽车行业的政策已经转向中性,但是考虑到汽车的刚性需求,尤其是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财富效应以及消费升级因素仍是乘用车稳定发展时期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大部分机构投资者仍然看好2010年的汽车板块。

  在安信证券汽车行业分析师谈际佳看来,自2010年11月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汽车上市公司股价已经出现了较大回调,目前其2011年动态PE已在10倍以下,汽车PE估值接近历史底部,维持领先大市的行业评级。

  此外,中金公司对于2011年汽车股的走势也是信心满怀,一方面,北京限购不具备大规模推行的基础;而另外一方面,汽车股估值已经充分反应了政策转向以及行业增速放缓的态势,尤其是龙头企业通过合理经营策略实现更快业绩增长的潜力已经显现,因此当前汽车股的估值已具备长期投资价值。

  零部件成宠儿具体到汽车行业的个股而言,看好2011年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机构占据多数,比如亚太股份、万里扬、华域汽车等公司都进入不少机构推荐的投资组合之中。

  实际上,机构的意见同2010年汽车股的市场表现也不谋而合。Wind统计显示,从2010年1月4日起至12月31日的区间涨跌幅情况来看,20家汽车整车公司中大部分股价出现了下跌。只有亚星客车涨幅达到97.8%。本来亚星客车只是一位迟暮英雄,早就成为扬州政府的“鸡肋”,但因潍柴动力重组的刺激,最终使其股价表现不俗。

  大部分整车企业股价的逊色与汽车零部件企业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从44家零配件与设备上市公司2010年以来的股价表现统计来看,只有8家上市公司出现了股价下跌,其余36家上市公司的股价则实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其中以特尔佳、万向钱潮、威孚高科和全柴动力的表现最为抢眼。

  尽管2010年汽车零部件行业的表现整体强于整车,但是谁也不能将他们两者的关系分离,他们实际上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谁也离不开谁。

  据了解,国际上零部件行业平均产值一般为整车业产值的1.7倍,而中国零部件业产值仅占整车业的0.5倍。因此,中国汽车市场的迅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推高了零部件需求,同时汽车零部件在中国的集中度不高,研发水平相对落后,与整车相比,零部件未来的增长空间更大。

  安信证券汽车行业分析师谈际佳认为,中国整车企业前10大集团占市场份额的85%,整车可以说是一个寡头竞争的市场,若想继续在这个市场做大自己的蛋糕,难度可想而知。相比较而言,国内的汽车零部件市场却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尤其是那些具有零部件资产整合需求的企业。

  不管怎样,2010年的汽车行业不少机构投资者感受到了“超预期”的力量,2011年这个“超预期”能否再次上演,世人还将拭目以待。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