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儿童食品和营养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未来需求
- 来源:国际食品加工及包装商情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食品,营养,需求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7-24 20:03
中国儿童营养现状
厉教授首先就我国儿童营养现状展开详细介绍。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査数据,我国0~14 岁人口约为2.53 亿,占总体人口17.95%。目前,我国青少年儿童在营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 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现象较为普遍
铁缺乏、锌缺乏、维生素A 缺乏等“隐性饥饿”形势依然严峻。在6~17 岁的青少年儿童中,维生素D 缺乏率高达53.2%,而且北方高于南方,学龄期、 青春期高于婴幼儿期,城市高于农村。
◆ 生长迟缓现象依然存在
我国青少年仍存在一定比例的营养不良现象,尤其在贫困农村地区。青少年的生长迟缓和消瘦会阻得正常生长发育,影响成年期的健康。
◆ 超重/ 肥胖比例不断上升
我国6 岁以下儿童超重/ 肥胖率/ 超过10%,6 岁以上儿童青少年超重/ 肥胖率接近20%。2021 年开展的“中国0~18 岁儿童营养健康系统调查与应用”显示,我国6~17 岁儿童的超重/ 肥胖率为 26.5%,高于2015 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监测的 19.0%,更明显高于2012 年的 16.0%
◆ 贫血现象仍然存在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儿童缺铁缺乏症和缺铁性贫血防治专家共识》中指出,国内Meta 分析60 篇文献共122,771 例儿童的研究结果显示:2000~2020 年中国 0~14岁儿童的总贫血患病率为19.9%。其中,婴儿期患病率最高(30.3 %), 其次为幼儿期 (16.7%);2006~2010年儿童患病率最高 (22.6%),2011~2015 年为 21.9%,2016~2020 年降至16.8%。88.7% 的患病儿童表现为轻度贪血,仅11.3% 为中重度贫血。
儿童贫血显示出地域差异和城乡差异,西北、西南地区儿童患病率最高,分别为31.9% 和 28.3%,华东、华南及东北地区发病率相对较低,分别为13.1%、14.0%、16.6%,农村儿童患病率(25.6%)远高于城市儿童(9.1%),西部农村地区差距更为明显。
中国儿童食品现状
今年六一儿童节前夕,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进行的一项市场调研,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儿童食品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这项调查在1,334 名家有0-14 岁孩子的家长中展开,结果显示80.2% 的受访家长都倾向于购买有“儿童食品”字样的产品。但她们同时认为噱头大于实质(58.2%)、价格过高(52.8%)、配料不科学甚至有害健康(46.1%)、成分与普通食品无差(40.9%)、非法添加食品添加剂(39.9%)、没有明确年龄分段(37.5%)是“儿童食品”面临的最大问题。
儿童食品:应在安全基础上实现营养均衡
在儿童食品法规层面,于2021 年2 月22 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儿配方食品》(GB 10765-2021),是目前唯一的国家儿童食品标准。
在2022 年3 月23 日举办的“中国青少年儿童健康安全食品营养标准专家研讨会”上,来自国家卫健委相关部门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认证认可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以及中国营养学会、北京协和医院等青少年儿童营养健康安全领域的专家,共同表示要推动青少年儿童身体健康营养标准的制定。推出的标准将根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划分为0~6 岁、6~13 岁、13~18 岁三个阶段;将从食品安全成分、感官、理化、微生物、污染物以及真菌毒素等多个方面来规范青少年儿童健康安全食品的具体要求,要让青少年儿童食品的安全有规可依。
2022年9月6日,国家卫健委食品司和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在北京召开“儿童食品管理”专题研讨会,并对保障少年儿童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达成共识。会议指出,我国现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己涵盖“声称适合于儿童食用的食品”安全和营养要求,能够保障儿童食用安全;尽管如此,仍应加强风险交流和科普工作,开展针对家长和未成年人的教育,引导消费者正确通过食品标签、营养标签了解食品信息,科学认识“儿童食品”;企业应加强基础研究,开发新产品,并以科学为基础开展相关营养指南、标准制定工作。
“儿童营养的关键问题是‘充足和均衡’,”厉教授特别指出,“这由多种因素造成,主要原因是儿童吸收力相对较弱,可选择的食物种类比成人少得多;另外,他们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很多营养素的需求、比例和均衡性都具有特殊性。因此,‘正餐结合零食或加餐’是补充营养的良方。”
儿童零食:大有可为
国内外法律法规和科学研究,除婴儿所食用的主辅食品需要对营养成分含量进行特别规定外,3 岁以上儿童膳食宜通过倡导多样化膳食搭配满足儿童营养发育需求。
儿童零食是一个可供参考和选择的方向。厉教授认为,零食是对一日三餐的补充,但不能代替正餐。他同时指出,为保证营养充足,每次零食可以包括两种食品,如;面包和奶酪、或富含维生素的健康果奶等;同时应增加富含蛋白质零食的摄入。
对于如何选择零食,厉教授以《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2018》为基础进行展开。该指南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中国营养学会共同编制。其中,按年龄段分为3-5 岁学龄前儿童、6-12 岁学龄儿童及13-17岁青少年。
《指南》按零食种类分为九大类:肉蛋类、谷类、豆及豆制品、奶及奶制品、果蔬类、坚果类、薯类、饮料、糖果及冷饮类。每一类都有“可经常食用”、“适当食用”和“限量食用”三种推荐级别:
绿灯级别(可经常食用级):指的是每天都可以适当食用一点的,一般都是各种低脂、低盐、低糖食品,如牛奶、酸奶、鸡蛋、各种新鲜蔬菜水果、一些薯类、不添加糖的果蔬汁等。
黄灯级别(适当食用级):指的是每周可以食用几次的,主要是各种可以食用但含有较高热量、脂肪或盐、糖等的食品,如巧克力、月饼、蛋糕、薯条、一些经糖盐加工的果蔬干。
红灯级别(限制食用级):指的是每周食用一次或者更少量高脂肪的食品,如过甜的糖果类、油炸类、水果罐头、色彩非常鲜艳的食品等。
厉教授表示,最健康的零食仍是天然、新鲜的食物,如奶制品、水果、原味坚果等,它们保留了食物本身的营养价值,可满足儿童对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的需求;也可选择牛奶、酸奶、奶酪等乳制品作为零食,但要注意酸奶、奶酪中可能会含有大量糖,最好选择原味酸奶、原制奶酪。
2020 年5 月,中国副食流通协会发布《儿童零食通用要求》,填补了国内儿童零食标准的空白,从原料、感官、营养成分等方面对儿童零食进行了规范,但该标准不具有强制性。“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过量摄入盐、脂肪和糖是导致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但钠、脂肪和糖同时也是人体必需营养素,不可或缺。”厉教授强调道。
未来展望
对于“儿童食品”行业发展的未来,厉教授指出,儿童食品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应加强基础研究,让整个行业进入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的发展:一方面,要制定儿童食品的标准体系,按门类明确食品安全、营养添加、制作工艺等标准,为儿童食品的生产提供遵循标准;另一方面,要建立儿童食品认证制度、标识制度,出台儿童食品生产、销售监管办法,提高儿童食品生产与市场营销的准入门槛,杜绝引人误解的营销宣传,规范市场竞争,从而引导行业进入注重品质的健康发展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