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下们”贩卖防晒焦虑挣钱的却是平替
- 来源:电脑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焦虑,挣钱,平替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9-01 15:39
记者 黎文婕
从头到脚,越防越焦虑
“无防晒不出门。”这是“早八打工人”陈晶最近的“人生准则”。
陈晶从小就不算“白皮”,但直到读大学后,她才格外在意肤色这件事,“大概是因为不管是社交平台上,还是身边大部分人的审美还是趋向于白幼瘦,我自然而然就开始想让自己变白。”陈晶告诉电脑报记者,她最初的防晒方式其实主打一个“省事”,以为多涂几层防晒霜就万事大吉。但从去年开始,她意识到,“还得是物理防晒。”
于是,两年间,陈晶的物理防晒装备箱不断充实。如今打开她的衣柜,其中有大概三分之一都塞入了各式各样的防晒衣和防晒帽,柜门上还挂着不少冰袖、防晒面罩和防晒腿套。
“别以为防晒衣就不需要颜值了,也讲究一个颜色搭配和款式区别的。”陈晶称,在不同的场合,她也会选择不同类型的防晒装备,比如“打工时就穿长款养蜂人式,约会就穿紧身显瘦款,爬山则选择冲锋衣款。”
总之,陈晶目标明确,“一旦出门就得全方位无死角防晒,赢过紫外线。”
“陈晶们”的防晒焦虑从何而来?与社交平台上铺天盖地的帖子不无关系,当你一打开社交媒体平台,就能看见无数“还有谁没做物理防晒”、“别再做无用的防晒啦”、“防晒人来晒晒装备”等帖子刷屏,似乎的确很难克制住打开购物车的欲望。
但事实上,这些帖子的背后,又往往藏着品牌方。
以小红书为例,专业机构QuestMobile 发布的《2023年夏日经济之防晒市场洞察》报告显示,2023 年4 月,小红书平台参与防晒产品营销投放的品牌多达489 个。
这些品牌中,以防晒双层小黑伞“出道”的蕉下可以说是这条赛道的头部,而从其营销的“大手笔”也能窥见满天飞的种草信息从何而来。
据其招股书所称,2021 年, 蕉下与超过600 个KOL 合作,这些KOL 在主流社交媒体平台共拥有约14亿关注者,其中200 个左右KOL 有超过百万关注者,带来45 亿浏览量。
与此对应的是,在这3 年内,蕉下的广告营销费用开支分别达到了3691.7 万元、1.19 亿元和5.86亿元,在同期总收入的占比,达到了9.6%、15.0%和24.4%。
大品牌“祛魅”,“平替”抢占市场
可以说,当“防晒全家福”逐渐成为人手必备,像蕉下、蕉内、OhSunny、VVC、觅橘这一类的防晒服饰品牌的确迅速抢占了年轻人心智,一度销量大增。
以最近的数据为例,6·18 活动大促中,多个硬防晒品牌销量实现上涨,其中,蕉下总成交额同比增长130%,OhSunny 爆款防晒衣成交额同比增长200%,VVC 遮阳帽成交额同比增长120%。
而这些品牌旗下产品的价格也水涨船高。根据CBNData 今年3 月发布的数据显示,388 元以上的防晒服同比增速超400%,200 元只能买到一件普通也不够美的基础防晒衣。天猫给出的数据同样显示,300 元左右的防晒衣最受欢迎。
这当然与品牌在赛道发展初期的强势营销有关。不过,只要在社交媒体平台多加观察,则不难发现,更多消费者已经开始对大品牌“祛魅”,转而开始搜寻各种“平替”。
消费者们逐渐意识到,“如果你花99 元买一个蕉下的防晒口罩,其中这99 元里,近49 元其实是在付它的广告费。”而头部品牌的口碑也逐渐分化,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不乏“蕉下溢价太高”、“反正是代工厂出的,直接找工厂店买不香吗?”一类的笔记。
电脑报留意到,其中大部分平价防晒装备都来自代工厂。以防晒衣为例,在工厂直销电商平台“1688”网站上搜索则可看到,不少工厂标明“蕉下同款”,且大多提供了与各大品牌一致的检测报告,而价格却远远低于蕉下防晒衣——蕉下的爆款防晒衣价格为199 元,而大部分工厂防晒衣售价在40 元-50 元,甚至有厂家的标价不及蕉下的六分之一。
“防晒人”累了,“蕉下们”还能“热”多久?
不可否认,眼下防晒市场正热。
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近年来,防晒服饰供销两端不断发展改进,产品需求旺盛。中国防晒服饰行业的市场规模已由2016 年的459 亿元增至2022 年的675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5.9%,预计2023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742 亿元。
现在防晒衣的卖点也不断“内卷”,甚至有不少品牌称“面料含有玻尿酸,保湿防晒二合一”、“布料含有木糖醇,上身立减5 摄氏度”、“热可防晒,冷可保暖,还能驱蚊子、蜱虫”……
不过,当品牌们不断内卷,“防晒人”却开始累了。
尽管近两年“硬防晒”赛道迎来了一波更胜一波的消费热潮,但热浪终会退却。待到彼时,品牌们又将何去何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