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磨盘洲

  • 来源:教育论坛
  • 关键字:磨盘洲,史书,芦苇
  • 发布时间:2023-11-04 18:47

  “1931年春,湘鄂西特委书记周逸群受中央分局派遣,在此主持召开磨盘洲会议,成立了洞庭特区。”“1932年冬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崔琪、赤教军八军军长熊同寿率部与敌十九师李觉部奋战,崔同红军干部、战士等近千人壮烈牺牲于此。”这血写的碑文载入史书,使昔日湖水浩瀚,芦苇丛生的磨盘洲名扬千古。

  为实现建设一个好班子,锻炼一支好队伍等“五个一”的工作目标,1996年,组织上将我从原钱粮湖农场层山镇机关抽到正处磨盘洲地带的二分场五队(现与二队并称乾隆村)搞农村党支部建整工作队,几乎每个星期的上班时间,我都要骑单车经过革命烈士的祖父曾工作和奋战过的地方——磨盘洲。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成立岳阳市君山区以来,钱粮湖镇的磨盘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登上磨盘洲的大堤,出现在你面前的是一幅彩笔难绘的新世纪巨变图:靠三分店的华容河上架起一座大桥横跨南北,结束了以往靠人力摆渡的历史;大堤下,羊肠小道不见了, S202的省道贯穿其间,北通分路口,连接岳华公路;手扶大桥栏杆,放眼望,你会看到公路西侧红白二色的水泥柱竖立渠旁,向前伸延,长长的灌渠两边长着整齐高大的水杉与白杨,似俨然威武的卫士,守护着革命烈士纪念地——磨盘洲的一草一木,“钱粮湖口电排站”几个醒目的金水大字,在朝阳下金光闪闪。走进以前冷冷清清的砖厂废地,今天你会看到高大的烟囱,直插上空,白烟袅绕,一堆堆成品的红砖,挤满约一万平方米的大窑厂,这里的老板正忙于推鱼池、建楼房,斗车拉砖、货车运砖、挖土机挖泥,机声轰隆,一片龙腾虎跃的场景,显得格外生机勃勃,红红火火。

  十年了,我曾蹲点的地方有何变化?带着这个疑点,我特地搞了一次旧地重游。从窑厂往北走,公路东侧几乎全是楼房。有一户农家对我这位游者很有吸引力:楼房四周是围墙,进门处,两边黄杨吐翠,两扇铁门敞开着。院内有葡萄架,时令虽是秋天,这里却有牛夕、一串红向阳微笑,十几个小花钵里盛开着红花与红白交映的花儿,农户也不知这花的名字,只告诉我花种是从广东弄来的。我感到很鲜奇,真是“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踏上十年前的蹲点地,我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手抓棉朵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放眼棉野,一片雪白,银海茫茫。村民在远离我视野内采摘丰棉。可农民兄弟,并不知道阔别十年曾在这里搞建整工作的队员又回来了!田间砂卵石路上,不见一个闲人,几辆摩托车停放在那里。站在棉的举目,你会看到一栋长长的高高的蓝色大拱形的房子,一位陌生的青年人告诉我,这是一个民营轧花厂的大仓库,老板姓彭。他投资100多万,于2002年动工,2005年修成。仅建房的工钱就花了12.8万元。轧花设备,一应俱全,不仅是乾隆村的轧花厂,而且是华容墨山、注滋口等地的轧花方便点。棉花销往河南、河北等省,每年纯收入十几万元。

  来到村民区,当年的会计杨长生同志与妻子正在为加柴油,我迎上去,与杨长生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并向他说明来意后,长生便滔滔不绝地念起了他近几年的一本发财经。原来,我要找的种植大户就是他。十年前这个拨弄算盘的人,十年后变得靠科技、机械致富。他种水田54亩,旱地7亩。家里添置了机耕船、收割机、地拖车。他的机械除方便农活家用外还兼做生意,每年纯收入在2万元以上。我为之愕然:大面积种植,夫妻俩忙得过来吗?他说,基本上不需要请人,窍门只有一个,那就是多看点农业科技方面的书,大胆地实践,勇敢地探索科学种田的路子。水稻主要是直播;化学除草,选准掌握除草剂的品牌,严防假冒伪劣产品,确保化学除草万无一失。长生同志还告诉我,陈文良(蹲点时发展的新党员)就是该村的养殖大户,去年养猪100多头,纯收入在1万元以上,现任乾隆村党支部书记。

  陈支书听说我来了,就用摩托车把我接到了他家。几年前,我送给他的一对宝塔松亭亭玉立在大门两侧。谈到变化,陈支书骄傲地讲:建区十年来,其主要变化,突出表现在:村民收入明显增加,家家有存款,户户有余粮。以往棉花最低价1.2元/斤,谷28元/100斤,现在棉花最高价2.7元/斤,谷75元/100斤。老有所养,退休村民每年按时到信用社持卡领取退休金。农民负担大大减轻,1996年交税费水田240元/亩,旱地320元/亩,2006年水旱都是150元/亩,人口田每人1.5亩,50元/亩。消费结构日趋更新,毛料取代粗布,荤菜取代素食,楼房取代平房,摩托取代单车。

  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课题,陈支书说,磨盘洲是块血染的红土,我们只有把它改造成绿地,才能无愧于先烈。乾隆村准备在市级扶贫单位资助下,立即着手四大工程:道路硬化1.7公里,横贯全村; 50泵、904机埠全部装修更换;硬化田沟9500米,实行水泥半圆管形流槽;兴建村部楼房。陈支书正忙于催收产品、费用,我谢绝了他留我吃午饭的好意,执意要他用摩托车送我到三分店大桥乘车处,我俩一车,身披万道金光,疾驰在磨盘洲S202的省道上……

  二○○六年载《十年君山》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