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年华

  • 来源:中国旅游
  • 关键字:旗袍,年华,魅力
  • 发布时间:2023-12-16 19:26

  提起旗袍儷人,大部分人第一時間會想到《花樣年華》中的蘇麗珍(張曼玉飾),這部王家衛的經典之作雖在2000年上映,故事背景卻設定在上世紀60年代的香港――這也着實是香江旗袍的黃金年代,其時旗袍為女性的正統服裝。滿街儷人身穿袍子,頭頂「堆雲裝」(用上髮膠,把頭髮燙得高企的髮型),在大都會之中展現時尚魅力。

  今時今日大眾把旗袍視為中國傳統文化之代表,卻不知旗袍盛行於民國時期的上海時,一度以「摩登」與「洋化」見稱,這可見於當時袍子所採用的歐洲元素,諸如荷葉邊設計、蕾絲質料、菱角款式等。

  及至國共內戰時期,大量上海師傅南逃香港,促使旗袍文化之興盛。在這個中西文化薈萃之地,師傅進一步將西洋時裝的技術融入到袍子之中,像肩縫、裝袖、收省等嶄新的裁剪方式,使得旗袍更加有利於呈現女性的體態美―袍子更加貼身,本來屬於「平面」的結構,愈發變得「立體」起來。亦在這個時候,旗袍幾近成為婀娜多姿的代名詞。

  香港的旗袍業一直盛行到上世紀60年代中,據本地手工旗袍師傅劉安慶所言,由盛而衰的轉捩點在於1967年:「六七暴動後,這個行業很多人都轉行,因為有錢人走了無生意」。大量富經驗的老師傅轉為任職國貨公司或中資銀行,加上隨着經濟發展,社會步伐愈來愈急速,都市人不再有耐性等待「挑布、選料、度身再縫製」一整個漫長的人手製作流程,紛紛改投成衣的懷抱。旗袍悄然退出大眾市場,只有少數持有豐厚資源的女士,才願意付出金錢和時間訂製袍子,用以出席慶典和喜宴場合。

  旗袍衰落已超過半個世紀,劉安慶師傅多次接受訪問,也指傳統旗袍「買少見少」,「無可能」再盛行。有趣在於正值旗袍末世之際,不少青年開始迷上這門老手藝,市面上出現了不少旗袍租借和拍攝的店舖。最近我與其中一間的店主閒聊,她直言開店很大程度受了王家衛的作品影響。電影就是有這種魅力,能夠連結過去與現在,新一代受光影世界的感召往回走,重拾逝去的「花樣年華」。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