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文化博物館內的趙少昂藝術館,是我景仰的一處藝術殿堂,在那裡不但可以欣賞中國畫嶺南派一代宗師趙少昂(1905年-1998年)的典範作品,而且這個常設館還會穿插舉辦與嶺南畫派相關的一些專題展,不少同趙氏有藝術之緣的大家墨寶,便會展列一堂,讓人從不同角度瀏覽嶺南藝術傳播和發展的豐盛史蹟,以及趙少昂與其他藝術家交往的動人故事。
目前趙少昂藝術館展覽的專題是:「千里覓藝——趙少昂與陳崎師生對話」。
一甲子前的遙距傳藝課程
這個別開生面的展覽,展現了馬來西亞華裔畫家陳崎(1929年-2012年)在1950至1960年代從學於趙少昂教授函授課程的經歷。
在如今這個以互聯網溝通世界的時代,遙距教學已極為普及,但是在大半個世紀以前,趙少昂教授如何遙距傳授畫藝給海外學生?
香港文化博物館得到陳崎家人慷慨捐贈,將一批陳崎在1958年至1963年向趙少昂遙距學藝的繪畫作業,展現在我們眼前。
話說上世紀中葉,居住在馬來西亞砂撈越的華裔青年陳崎酷愛藝術,最初學習西畫,後來轉學中國畫,對嶺南畫風着迷,尤其仰慕嶺南派大師趙少昂的畫藝。但在那個時代,陳崎未有機會到香港求學。1958年,陳崎幸會赴馬來西亞辦畫展的香港畫家,經介紹,得以修讀趙少昂教授的函授課程。
通過這個展覽可以看到,趙老師先將親筆畫的示範畫稿,從香港郵寄到千里之外的馬來西亞,給學生臨摹;陳崎經過認真臨摹,完成自己的作業,並在畫面空白處用鉛筆寫上求教於老師的問題;老師收到作業後,又在畫面上批覆,給予細緻的指導,再寄回給學生。在一來一回的對答中,老師對學生的運筆、用墨及設色等逐一提點。
例如在《楓葉相思鳥》一畫中,陳崎寫道:「老師,這是甚麼鳥?每次的鳥名及植物花名都請為示知!」老師便一一寫上答案。
又如,展廳一隅的趙少昂繪《羅漢》一畫旁邊,並置有陳崎所臨摹的羅漢圖,畫稿上寫滿師生的對答內容。趙少昂註解道:「本來寫人像有鬍鬚較惡,但佛像須有善意,所以眼部應特別注意,稍長,眼睛不可太現,要稍朦。」
當時,老師學生雖然素未謀面,只靠魚雁往返傳授丹青,這樣綿延不絕的藝術對話持續數年之久,為馬來西亞培養出一個優秀的藝術家。
如今看到一幅幅保存了超過半世紀的畫作,仍然平整如新,可見陳崎對這師生情誼珍而重之。透過字畫間的師生互動對答,便能體會當年的師生關係是多麼親密無間,令人感動。同時,也為我們留下了趙少昂大師教學的珍貴實錄。
本專題展出的45幅畫作之中,有16幅由趙少昂所繪,29幅是陳崎學藝時的作業。趙少昂的畫作件件是珍品,寥寥數筆已精確捕捉鳥獸之神形,表現出的眼神、姿態乃至用筆設色等皆生趣盎然。館方特意從館藏中選出趙少昂的原作,與陳崎的畫作對比,是為了清晰鋪展陳崎習畫的過程,讓觀眾代入當時兩代畫家的藝術緣分。雖然二人僅以畫稿遙距交流,卻以師生互動的筆記留下難得的記錄。陳崎從嶺南畫派大師趙少昂身上受益不淺,後來他秉承老師的志向,多年來積極在東南亞地區為推廣嶺南藝術與中國繪畫作出貢獻。
與楊善深的「瓷緣‧畫意」
人與人之間的緣分,是時間與空間的巧妙連結。
記得2018年2月,趙少昂藝術館有一個名為「瓷緣‧畫意」的主題展覽,展出趙少昂與楊善深合作的國畫及繪瓷作品,呈現二人深厚的友誼及共同的藝術追求。
趙少昂與同為第二代嶺南畫派代表人物的楊善深(1913年-2004年)是摯友,趙少昂與楊善深的藝術之緣,不單是兩位大師的私人交情,也盛載了香港這地緣所傳承的嶺南風範。
趙楊二人先後移居香港,常雅集於趙的「嶺南藝苑」切磋藝術,更一同揮毫作畫。後來二人結識「粵東磁廠」東主曹榮樞。香港作為對外開放的商埠,在20世紀發展出獨樹一幟的香港彩瓷(港彩),技藝糅合中西文化,形成了獨特的香港特色。於是,趙少昂與楊善深又一起探索以嶺南畫派技法繪製瓷畫。
「瓷緣‧畫意」展覽共展示了40餘件1950年代趙楊二人合作的水墨畫,以及在1960至1980年代的繪瓷作品,見證了兩位大師之間的藝術交融,也藉此探討嶺南畫派與本地彩瓷藝術的結緣關係。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