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食

  • 来源:中国旅游
  • 关键字:薑食,氣候,生薑
  • 发布时间:2024-01-20 15:56

  蕭春雷╱文

  兩千多年前,森林茂密的長江流域陰鬱潮濕,瘴癘盛行,北方人難以適應。《史記》:「江南卑濕,丈夫早夭。」《後漢書》記馬援率軍南征武陵蠻,「士卒多疫死,援亦中病」。但每一種自然生態,都為其他生命的進入,預備了一些隱秘通道。生薑,就是人類適應熱帶亞熱帶氣候的鑰匙之一。

  在南方人看來,如果天下有一種藥物包醫百病,那一定是薑。感冒咳嗽、胃虛風熱、瘧疾傷寒、脾胃聚痰、霍亂腹脹、冷痢暑病、頭痛牙疼、經期不適、體質虛弱……沒有甚麼毛病是一碗生薑紅糖水不能解決的,如果沒有解決,那就再來一碗。《本草綱目》歌頌道:「薑,辛而不葷,去邪辟惡,生啖熟食,醋、醬、糟、鹽,蜜煎調和,無不宜之。可蔬可和,可果可藥,其利博矣。凡早行山行,宜含一塊,不犯霧露清濕之氣,及山嵐不正之邪。」因為從小吃薑,很多人患上了薑強迫症,山珍海味中少了薑絲薑片,就覺得味道不正,難以下嚥;還有人醃製薑片,時不時吃上幾口,便產生百毒不侵的幻覺。

  漂洋過海的薑

  中國南方的百越族最早馴化了薑。五六千年前,百越族的一支登上獨木舟,開始了波瀾壯闊的史前大航海,從台灣遷徙到菲律賓、印尼群島,再散播到太平洋、印度洋上成千上萬個島嶼,後人稱之為南島語族。他們隨身攜帶的稻、薯、芋、薑等作物,也在這些島嶼落地生根。英國作家安德魯· 達爾比《危險的味道——香料的歷史》寫道:「這樣生薑就從中國南方傳到了菲律賓和香料島上,然後從那個連接東西方的十字路口,到了新畿內亞、爪哇和蘇門答臘以及馬六甲海峽對面的馬來群島上。」後來的中國人,繼續帶着薑種遠航世界。14世紀中期,阿拉伯大旅行家伊本·白圖泰在印度南部遇到中國商船,驚奇地報告說:「水手們讓他們的孩子住在船上。他們在木桶裡種植綠色植物、蔬菜和生薑。」

  聖人代言的美食

  薑很早傳播到中原地區,並有幸選擇了孔聖人作為形象大使。《論語》說,孔子「不撤薑食,不多食」,意思是每餐必有薑食,但不多吃。這很奇怪,因為華夏族早期醫家對薑這種南方物產頗有看法。《神農本草經》說生薑「多食損智」。《名醫別錄》說:「久服小志、少智、傷心氣。」孫思邈《千金方》認為秋天食薑會「患眼、損壽、減筋力」。《東坡雜記》還記載了一則軼事:王安石有次與劉貢父共餐,突然放下筷子問:「孔子不撤薑食,何也?」劉貢父論:「《本草》謂生薑多食損智。道非明民,將以愚之。孔子以道教人者也,故不撤薑食,將以愚之也。」意思是吃薑會讓人變傻,孔子之所以吃薑,是準備愚民。王安石欣然而笑,過後才醒悟過來,原來劉貢父在諷刺自己。作為孔孟之道的傳人,南宋朱熹挺身而出,為孔子吃薑辯護:「薑,通神明,去穢惡,故不撤。」有孔子和朱子的雙重加持,薑在中國登上神壇,法力無邊,成為一種國民信仰。

  很難描述薑塊的形狀,它們枝枝節節,旁逸斜出,像胡亂嫁接的一堆混亂指頭。西晉張華《博物志》警告說:「妊娠不可食薑,令子盈指。」他擔心生薑按照自己的模樣改寫嬰兒的基因,生出駢拇枝指。母薑過於成熟,纖維粗老,氣味辛辣,足以抑制肉魚的濃烈腥膻味,適合作為調料。據《宋史》記載,晏敦復拒絕秦檜的利誘,就自稱「薑桂之性,到老愈辣」。子薑幼嫩多汁,芽尖略帶一點輕紅,可充蔬菜。宋代詩人劉子翬聯想起女性的纖指:「新芽肌理細,映日瑩如空。恰似勻妝指,柔尖帶淺紅。」

  植物香料薑蔥蒜椒等等,是世界的調味品,萬物因之而芳香可口。那麼,薑蔥的魅力又來自何處?《酉陽雜俎》猜測說,它們汲取了我們星球上貴重金屬的能量:「山上有蔥,下有銀;山上有薤,下有金;山上有薑,下有銅錫。」難怪,每次不小心嚐到薑片,我都如受電擊,像是吞下了一塊辛辣、野蠻而又灼熱的銅鐵。你無法與金屬爭辯。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