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魚
- 来源:中国旅游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子魚,青魚,喜愛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1-20 15:57
卓成曦╱圖文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載有一則軼聞。秦檜的妻子王氏經常進皇宮,一次,顯仁太后說:「最近子魚大的很少。」王氏說:「我家裡有的是,馬上就孝敬您一百條來。」她回來後告訴秦檜,秦檜聽後大驚,馬上責備她口無遮攔,無事生非。秦檜與幕僚商量一番後,進獻了一百條外形相似的青魚。太后看了拍掌大笑說:「我說這個婆子是個土,果然不錯,連青魚和子魚都分不清楚。」
秦檜拿出一百條子魚自是不成問題,可皇太后吃不到的魚,自己卻隨隨便便就能拿出百條,讓皇帝和皇太后知道那還了得!秦檜當然知曉其中的厲害,所以用青魚騙過了皇太后。
故事中的「子魚」其實就是「鯔魚」,也就是大家常說的烏魚,廣州人稱之為烏頭,在日本名叫鰡。鯔為海魚類,喜於鹹淡水混合的江河入口處棲息,也有上溯至純淡水江段的,我們平時吃的,多數是池塘中養殖的。此魚吃泥底的有機物質和水藻,味倒是不腥,因此冷食亦佳。潮州人就喜歡拿來做魚飯,整條連鱗煮熟、攤凍,掀開魚鱗片,魚肉潔白細嫩,點上普寧豆醬,食之清甜潤口。魚肥時,肚中充滿脂肪。皮下帶着一層淡黃色的魚油,刮下一片與魚肉同食,甘美無比。
子魚在福建亦深受人們喜愛,被譽為「閩中鮮食最珍者」——宋王得臣《麈史.詩話》載:「閩中鮮食最珍者,所謂子魚者也。長七八寸,闊二三寸許,剖之子滿腹,冬月正其佳時。莆田迎仙鎮乃其出處。」這裡提到的「莆田迎仙鎮」在今福建莆田江口。而明代謝肇淛《五雜俎》記載:「昔人以閩荔枝、蠣房、子魚、紫菜為四美。」更是把子魚列為福建最美味的四道美食之一,子魚在閩人心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子魚的漁汛期是在冬至節氣前後,因此吃子魚的最佳季節是在冬季。福州人稱子魚為「田(第四聲)魚」,吃法通常是乾煎或煮湯。切厚片用鹽搓揉均勻、稍醃片刻後,再用清水洗淨、晾乾,在燒熱的豬油(一定要用豬油煎才香)中煎至兩面金黃,蘸魚露吃,外皮酥脆魚肉鮮甜,送飯配酒皆宜。煮湯亦簡單,油鍋燒熱後下蔥段、薑片,再唧入幾滴魚露,油鍋馬上「呲啦」沸騰開來,馬上倒入熱水,下魚塊再滾熟即可。福州人說子魚生肌,能幫助術後的患者恢復傷口。我初一時父親手臂骨折動手術,在家休養期間,每天的飯桌上幾乎都有子魚,基本也就是煮湯吃,簡單。煮開後湯中灑點芹菜珠、白胡椒粉,湯色乳白,喝着鮮甜爽口,一碗下肚,身上微微冒汗,倒真是冬季的一道美味。
子魚體內有個器官,是所有的魚都沒有的:它的肚子有粒東西,長得像小型的富士山,平口錐形中間還有個圓孔,廣東人稱之為「魚扣」,福州人則乾脆叫它「魚肚臍」,此臍是怎麼生長出來的呢?子魚只吃有機物質,齒漸退化,消化系統之中逐漸長出一個新器官來磨碎吃下的東西,就是這粒魚臍。魚臍爽脆美味,最為珍貴,懂吃的老福州人買子魚,魚殺了後若是發現沒有了那粒魚臍,就喊着不給錢。
03年我在白馬河畔開了家叫「芍園一號」的酒吧,酒吧對面的小巷中有家莆田小餐館,賣各種莆田菜:熗肉湯、鹵麵、炒興化粉等等,其中便有道煎煮子魚,常點來吃,但一條魚僅有一粒魚臍,總是吃不過癮。後因常去吃與老闆混熟了,便叮囑他能否集多些子魚的魚臍來料理,老闆滿口答應。後來他果然把每天賣子魚的魚臍都盡量留下來,攢了幾天湊夠幾十個後便打電話通知我,我和拍檔小豐便拎瓶酒到店中大快朵頤。莆田的做法是煎煮:把魚臍在油中煎至微焦後,加入醬油、糖、薑絲,淋上高湯後慢火煨煮入味,起鍋前灑入切碎的青蒜。趁熱夾起一粒放入口中一嚼,比雞胗更脆嫩爽口,鮮香濃郁,再配上幾根青蒜,魚鮮與蒜香交融,微微的辛辣把僅有的一絲腥味化得一乾二淨。
有趣的是,子魚還是歷史上一位名人的別稱,他便是曹操討伐孫權時擔任軍師的華歆,字子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