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彪╱圖文
舞貔貅是一種比較冷門的民間舞蹈,相傳源於江西省、後傳至海陸豐縣、福建、閩南等地,現主要分佈在廣東省吳川、增城和浙江龍游、安吉,但各地舞貔貅的表演方式和貔貅的形貌還是有很大的分別,香港的舞貔貅從外觀上更接近廣東增城的舞貔貅。
舞貔貅在歷史上最早記載於明代,是人們喜慶節目的表演活動,祈求好運和驅邪。貔貅是傳說中的神獸,龍頭、馬身、麟腳,身似獅子,其形似虎、又說似熊,毛色灰白,貔貅沒有肛門,故吸食所有東西均有入無出,所以也被當成招財之物,喻意吸財。
香港舞貔貅的門派不多,我曾聽駱桂平師傅介紹,他師承江西流民派的陳興。駱師傅自己用堆貼的方法做貔貅頭,貔貅頭部狀似鑊蓋,不像舞獅頭、舞麒麟頭般那麼大,舞動時只需抓住貔貅頭裡的兩根把手。貔貅分為紅面、青面和啡面3 種,一般場合以紅面為主,貔貅荷包嘴、獅子鼻,面部畫有北斗七星,陰陽八卦和照妖鏡,除此之外並沒有太多裝飾物,只是貼上一圈毛髮,所以舞動時更講究動作的靈活和大幅度的跳躍動作以增加美感。貔貅長約4 米,「貔貅被」和「麒麟被」類似,也有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的吉利字句和代表五行的顏色。
陳漢傑師傅是鷹鶴國術總會主席,他師承南鷹爪門白鶴派歐紹永師傅,而駱桂平師傅早年亦曾跟隨歐紹永師學習拳術。歐紹永師傅於60 年代便開始舞貔貅表演,陳漢傑師傅為發揚舞貔貅文化,主辦過一系列展覽和工作坊。據陳師傅介紹,南鷹爪門派的舞貔貅表演基本由一頭貔貅、一個大頭佛和一頭青猴,4 個人組成,配以鑼、鼓、鈸或京式樂器伴奏,特色除了靈活、躍動,另外還有故事內容,類似折子戲,一般有「貔貅戲青猴」、「瑞佛領貔貅」、「貔貅道」等,其中的「貔貅道」是舞貔貅的精髓,表演需時達1 小時之久。舞貔貅共有12 種腿法和8 種馬步,體能要求頗高,故練者必須先有功夫基礎和好的體能才可進行貔貅訓練。
鷹鶴國術總會將於2024 年1 月5 日至7 日假香港文化中心舉辦相關的大型展覽,希望更多人瞭解這項傳統文化。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