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中求进 在实践中成长

  文/朱 琳 杨 烁

  常常会有人沉思,在浩渺的宇宙中,存在自身的意义是什么。日月星辰如常悬于天际,黄河之水依旧滔滔东流,而人的生命却那么有限。在有限的生命中,能够从事一份有益于社会的事业,是一种幸福。年轻的张晓平,对生命的感悟似乎并不符合“90 后”的性格,但她对科研、对事业的热情却是当代年轻人所共通的。正是这种热情和坚毅的性格,让她在新能源动力电池创新研究的道路上不断感悟,不断成长。

  奋斗,让科技之花绽放

  经济发展到某个阶段,人们就会自觉地对能源问题更加关注,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尤其近年来,随着燃油汽车的不断普及以及工业的飞速发展,能源危机不断凸显。在令人困扰的同时,也迫使每一个人反思,未来应该如何应对能源枯竭所带来的巨大挑战?当然,解铃还须系铃人,智慧的人类绝不会让能源危机“锁”住手脚,而解锁的钥匙正是科技创新的智慧,尤其是那些极具前瞻性的科技创新,将会成为带动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的焦点。当多数人还在想象时,张晓平已经将其付诸行动。

  2015 年,张晓平获得武汉理工大学工学学士,2020 年获中国科学院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是西南交通大学引进人才,现任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在近10 年的时间里,她在导师的指导下,对当下新能源领域的研究现状有了更深的理解,并积极致力于新能源动力电池研究,包括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固态锂电池和高性能锂金属电池,立志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

  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张晓平如同科技创新领域的一名“拼命三郎”。针对锂空气电池负极稳定性差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她历经百余次实验失败,屡败屡战,3 年磨一剑,创新性提出有机碘双功能催化剂,有效解决了该问题。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获得了同领域专家的高度认可。

  入职西南交大电气工程学院时,张晓平的研究方向为学院全新领域,面临“无设备、无场地”的两难困境。经过1年多艰苦卓绝的努力,在团队负责人的支持下,她成功构建固态锂电池、锂空气电池和氢燃料电池实验平台。她利用该平台,研究出溴代硝基甲烷可以有效提高锂空气电池的能量利用效率,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了3 篇SCI 论文。

  另一方面,张晓平主动为学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开展调研,作为筹备专家先后10 余次参与专业建设论证,助力新专业顺利成立,并于2021 年9 月实现首次招生,也为以后的工作积累了经验。

  作为一名刚刚入门的科技工作者,她坚守在科技创新和学生培养的主战场,努力贡献着新时代的“女性力量”,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新的科技能量。

  创新,让人生硕果累累

  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无论是国家、企业,亦或是个人,谁能在创新上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高人一筹,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先机。张晓平用自己的创新历程,完美诠释了这句话所蕴含的深意。

  随着张晓平在科研领域的禀赋不断显现,她也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肯定。因此,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省部级项目4 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 项,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 项,入选四川省天府峨眉计划青年人才项目、西南交通大学青苗计划,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并作为团队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四川荣创新能动力系统有限公司横向项目“多堆燃料电池自诊断与长寿命稳定控制系统研发”1 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高水平SCI 论文6 篇,包括国际顶刊Nature Communications,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和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等,获授权发明专利2 项,多次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并做论文主题报告。

  基于多项科研成果,张晓平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北京市及中科院优秀博士毕业生等荣誉,并受邀担任第五届超级电容器及关键材料学术会议专家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固态电池研讨会”工作委员会委员,为自己未来的科研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谈到如今取得的累累硕果,张晓平谦虚地表示,这些荣誉都离不开团队的支持和帮助。据悉,该团队学术带头人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清泉,在他们的领导下,团队深耕轨道交通新能源及燃料电池领域10 余年,在轨道交通新能源技术与应用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团队已构建国内第一套150 kW燃料电池机车研发平台,成功研制我国首辆燃料电池机车以及世界首列燃料电池/ 超级电容混合动力现代有轨电车,实现了氢燃料电池有轨电车的示范运营。目前,团队在IEEE、Elsevier 等期刊发表SCI 论文86 篇(其中IF 4.0 论文52 篇),入选ESI 1‰热点论文1 篇,入选ESI 1% 高被引论文3 篇,发表EI 论文200 余篇,累计被引2600 余次,出版中文专著3 部,英文专著4 部(章节),已授权发明专利50 余项、申请发明专利60 余项,软件著作权3 项。

  团队优秀的成绩给张晓平树立了榜样,也为她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让她尽情演绎自己的科研人生。

  大爱,在实践中成长

  在很多人看来,科研工作大多是枯燥无味的,但对张晓平来说,取得科研成果的那一刻更是一种享受。除此之外,她还是一位充满爱心的副教授,由于年龄相近,她更像是一个关爱学生的“知心大姐”。作为班导师,她经常深入课堂、宿舍,与学生面对面谈心,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帮助班级学生规划成长路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中秋节时,考虑到学生第一次在外求学,远离家人,她主动前往宿舍看望学生,缓解他们的思乡情绪。

  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张晓平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她坚持因材施教,对于基础薄弱的同学,根据他们现阶段的知识储备,精心挑选学术文献,耐心给他们讲解文献描述的科研方法和思路,并积极引导他们思考,从而锻炼学生阅读文献、分析问题和表达的能力。她扎根实验室,手把手教学生做实验,当学生实验失败气馁时,常常鼓励学生,并且及时与学生一起分析问题,查找解决办法,力当学生最坚实的依靠,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不断成长。

  与此同时,张晓平还是一位军嫂,这个身份让年轻的她成了默默奉献的典范。据了解,她的爱人是一名军人,长期在基层部队服役,肩负守家卫国的重任。她与爱人异地7 年,由于爱人工作的特殊性,事先确定好的婚礼日期一再推迟,婚假还未结束就被召回,她则担负起了家庭重任。她也曾委屈得默默流泪,但选择了军人就意味着选择了义无反顾。作为军嫂,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你守卫祖国,我呵护小家”的最美誓言。在她的支持下,爱人荣立三等功2 次,带领连队集体二等功1 次,集体三等功1 次,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

  从科研工作者到大学副教授,再到军嫂,张晓平用自己的方式演绎着不同的角色,而无论哪个角色,都是充满奉献精神的真实演绎。如今,随着锂电池体系广泛应用于新能源电动汽车、智能电网及清洁能源大规模储能中,其减少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以及对城市空气污染的优势愈加明显,也使得人们对更高能量密度的电池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张晓平作为这一科研领域的先进代表,能够敏锐地意识到未来新能源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无论如何,她都将以学问为矛、以理想为马,风雨兼程,在祖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道路上描绘属于自己的那一笔。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