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移动媒体应用界面设计方法研究
- 来源:中国高新科技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移动媒体应用,应用界面,用户心理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3-09 11:53
吕雪莲 王艳芳 吕姣姣 于淑君
(烟台科技学院,山东 烟台 265600)
摘要:新时代社会整体经济水平提高、科技领域日新月异,移动媒体愈发以密不可分的姿态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基于移动媒体平台服务于万千用户的正是各类移动媒体应用。文章分析了新时代移动媒体和应用界面设计发展情况,探索了现阶段移动媒体应用界面设计的方法,对于下一步进行移动媒体界面设计提出新的建议,对大数据时代的创意文化发展“互联网+”商业模式产生了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移动媒体应用;应用界面;用户心理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章编号:2096-4137(2023)04-54-03 DOI:10.13535/j.cnki.10-1507/n.2023.04.14
近年来,受国家政策影响和全球经济形势影响,互联网和移动媒体技术日益兴盛,并且已经成为支撑第三产业的必不可少的生产力,对反哺第一、二产业产生了有效助推力。随着社会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科技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国民收入水平的上浮等,加之后疫情时代线上无接触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方式兴起,使移动媒体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愈发凸显。在此基础上,符合大众审美的移动媒体外观设计和其应用界面设计等移动媒体的附加价值愈发得到广大软件开发者与设计师等人群的关注。
1 新时代移动媒体应用的发展探析
移动媒体终端设备即移动媒体,主要指利用各种传输信息的技术来满足人群流动时信息收发需求的新型媒体,如车载广播、手机、平板电脑、移动穿戴设备、电子阅读器等。有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有超过66% 的人群为移动媒体用户。由于新时代国家对数字网络经济的重视,移动信息传输技术的进步,设备代际革新加快,民族经济的振兴,国潮设计的崛起以及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使得价格较固定终端更为廉价、使用更为迅捷的移动媒体终端设备在我国普及率大大提升。截至2021 年上半年,我国使用手机人数已超过16 亿(其中10% 的用户为5G 网络用户),移动媒体已愈发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移动媒体应用是一种搭载在移动媒体上的应用程序,多见于手机、平板电脑、移动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智能终端设备平台,主要由软件开发者通过计算机设计编创,具有可视化图形交互操作界面和功能,目前已深入普及到现实生活中。移动终端的内容五花八门,如社交、影音娱乐、健康医疗、美食旅游、育儿生活、商务理财、天气、导航等,全方位涵盖现代生活,甚至超前于用户所想提前设计出供其学习、使用。因此,移动媒体应用的更新换代频繁,而在随时变化的移动终端与人之间,用以互动的移动终端的界面成为连接人机的重要媒介。用户终端界面设计(User Interface,简称UI 设计),可以理解为使用者与屏幕互动过程以及产生的信息交流,它是移动媒体的屏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用程序中,用户针对信息的操作均需通过相关应用的界面进行,应用界面则负责将数据信息解析成为用户可读的形式来呈现,因此针对人机交互中产生的界面问题,需从设计和用户这两个方向入手,符合用户使用习惯、尊重用户审美水准的界面设计才是真实的基于用户需求的设计。基于用户选择的独特属性,各大手机品牌的应用商店(如Apple Store、Google Play Store、Marketplace、华为应用商店等)或者专门的手机应用管理软件(如豌豆荚、应用宝等)会给出“下载排行”类的软件参考榜单,用户下载量对软件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风向标,如同电影票房一般,它能够对用户对该应用软件是否接受、该软件是否在同类型软件中更受欢迎给出直白的判断。而这些数据最终会归入应用软件的整体数据中,成为软件开发者后期设计的重要参考,甚至是吸引投资方的重要指标。而决定一款软件是否受欢迎的先决条件,首先是其应用内核会否被用户接受,这决定了该款应用软件是否能拥有稳定的用户群;其次是应用界面设计是否合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市场上的大部分应用开发研制团队中女性成员比例较小。
2 新时代网民群体现状
最新数据显示,受全球疫情影响,世界各国劳动总量与人均劳动参与率都有所下降,而在此情况下,中国的劳动总量与人均劳动参与率仍居世界第一,达到了近80%。在我国全面脱贫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互联网经济的飞速发展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愈发明显,当前基于产业转型升级的“互联网+”和移动媒体终端已深植于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数字经济的恒定快速发展,蓬勃的行业气象成为“网络强国”促增长保效益的新动力。而互联网经济时代,移动媒体中能够吸引网民注意力的移动应用已成为市场主导。以现阶段网民群体为例分析:
(1)目前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超70%,网民规模已近10 亿人,而其中99.6% 的网民为手机网民。目前互联网用户群以青年网民为主,经济独立、有一定购买力的群体主要为20 ~ 59 岁的人群,该群体占比约为全体网民的73%: 10 ~ 19 岁以及60 岁以上的群体占比在24% 左右,另有3% 的群体为10 岁以下的幼龄网络用户。
(2)从应用的使用频率和涉猎广度来看,我国网民每周上网时数在31 小时左右,20 ~ 29 岁的手机网民群体周均上网时数约为32.5 小时,手机应用数量在65 个左右,用户黏性较高。15 ~ 19 岁的群体上网时间较充分,多数用户每周超过40 小时,年轻一代涉猎较广的特性在对应用的选择上也显现出来,人均应用数量多达84 个以上。
(3)从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来看,线上消费意愿并不与实际收入挂钩,网民在消费时已从生存型消费转为享受型消费,高消费意愿群体中35 岁以下群体占比为70%,24 岁以下群体甚至达到近34% 的比例,这一群体的消费倾向表现出强烈的悦己型消费意愿。月消费能力200 元以上100 元以下用户群体占比41.5%,1000 元以上的群体占比18% 左右。这充分说明35 岁以下青年群体,由于经济条件的提高和个人意识的加强,在中高消费层中占比越来越高。
(4)从用户兴趣来看,我国网民主要青睐互联网应用功能为:即时通讯(用户规模9.83 亿人)、网络视频和短视频(用户规模9.43 亿人)、网络支付(用户规模8.72 亿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8.12 亿人)、搜索引擎(用户规模7.95 亿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7.59 亿人)、网络音乐(用户规模6.81 亿人)、网络直播(用户规模6.37 亿人)、网络游戏(用户规模5.09 亿人)以及外卖、网文、网约车、办公、旅行、教育、医疗、互联网理财等。
(5)从各类型应用用户渗透度来看,购物类应用中用户选择主要为手机淘宝、拼多多、京东等:支付类软件中支付宝和微信独占鳌头,其他如云闪付、翼支付也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社交类应用中主要为微信、QQ、微博和小红书等;视频类应用中主要为爱奇艺、抖音、腾讯视频、快手等;音乐播放类应用主要为酷狗、QQ 音乐、酷我音乐和网易云音乐等;导航类应用主要是高德地图和百度地图平分秋色。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手机网民群体中有很大一部分比例人群由于条件所限或其他原因,只有基于手机上网的习惯,并没有使用计算机上网的经验,所以软件设计师、应用开发者或界面设计师在进行应用界面设计时应摒弃自己原有的计算机操作习惯,充分了解用户所需。另外一个特殊现象是基于微信、支付宝、百度等平台小程序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种移动媒体应用的下载安装率,手机网民群体选择小程序的一大重要原因是不占内存、更快捷方便,同时功能繁多,即一个平台中可以使用多种功能繁多的小程序(包括但不限于手机游戏、生活服务、移动视频和移动购物等),这也是符合当今互联网高速、便捷的主题的体现。在当今社会提倡互联网文化、移动消费的环境中,增强文化表现力,创新服务品种,为推进创意文化发展“互联网+”商业模式,学习借鉴小程序的设计方法也可以成为吸引使用者的一大助力。
3 新时代移动媒体应用界面设计方法
移动媒体应用界面设计应把互联网用户的行为和思维的习惯放在首位,所以一旦确定好主题,第一要务是市场调研,应首先以产品功能为基础来形成用户画像,同时着重把握用户心理加以满足甚至超过其心理预期。由于移动应用界面尺寸有限,怎样在有限的屏幕范围内进行好的设计就变得尤为重要。好的界面设计可以向目标网民方便、高效地传达有益信息,并带给使用者视觉的愉悦与心理的舒适,在为用户实现使用功能的同时,使人机互动与情感交流达到有机统一,和谐地形成虚拟与现实世界的交汇,以此体现界面设计的有效价值:彰显品牌、保持用户忠诚度。应用界面设计的原则主要有:确保使用者界面可控性;降低使用者记忆难度;应用内界面保持一致。而设计标准一般从引导用户、功能分布、色彩搭配和整体协调来进行考量,在具体操作时,应用界面设计还需考虑多项原则,如实用、互动、真实、有效以及音乐与画面、个性与共性的协调等。由此可见,在进行移动界面设计时,设计原则和方法应从以下4 个方面入手。
3.1 符合新媒体和“互联网+”的需要
近年来,数字经济、5G 技术、人脸识别、AI 人工智能、 VR 虚拟现实、元宇宙等新技术层出不穷,种种新热点、新应用也比比皆是。手机更新换代也越来越快,与手机时代最初的Symbian 系统、Android 系统、ios 系统、Windows 系统等大混战时期屏幕尺寸繁多、界面显示迥异的风格相比,现阶段手机无论是何种系统,屏幕尺寸都较为固定统一,所以针对应用在不同的屏幕尺寸之间的界面适配设计非常重要。仰仗新兴科技的支持,移动媒体应用愈发注重新技术的应用,界面设计大多融入面部识别、动作反馈等效果,网民在使用移动媒体应用时,流畅性对于用户来说至关重要,如何合理做好前端与后台的融合就相当重要。同时,“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有赖于4G 基站全覆盖、5G 信号更新换代等通信技术支持,全球信息传播速度、效率提高,网上交流已突破国界限制,各大洲间沟通无限制。目前,移动媒体终端最受欢迎的应用类型主要为即时通讯、社交和视频类,海量的应用和信息充斥在网民面前,而这些移动应用界面设计是否具有未来感、是否能够创新、反传统、新鲜有趣并且引导用户的使用习惯,对于使用者而言也很重要。
3.2 准确有效传达有益信息给受众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过快,用户难以过多在移动设备中投入精力,众多职业人士更是在高强度工作间隙的碎片化时间内使用移动媒体应用,由此在进行界面设计时,应用可以迅捷、精准地在第一时间为用户实现信息往复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原则。所以在进行应用界面设计时,为了方便受众轻松使用,准确获取信息,应着重避免信息量超出用户接受范围,帮助使用者把注意力有效集中在应用内部;避免界面架构过于繁杂或琐碎,确保使用者容易接受,轻松上手;避免内容排布混乱无逻辑并丧失重点,有效保证使用者易于感知、接收信息。在设计时,整体界面呈现应注重风格统一协调以及版式各元素的搭配,简洁是设计的重要指标,每个元素都应有存在的必要性,否则应该剔除;用心设计各层级架构,并通过导航系统有效、高速、简明地传导至用户端;架设结构时分清主次,整合梳理后再将移动媒体应用的有益内涵信息准确传达给受众。好的界面设计可以在受众与软件之间建立起良性交流,使移动媒体应用内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令信息传递更加直观有效。
3.3 给受众视觉与情感上的愉悦体验
移动媒体应用界面设计如何符合当前网民需求?“人是社会性动物”,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非常重要,而移动媒体应用是设计出来实现人与应用互动或人与开发者之间交互信息的,所以其应用界面设计不只是为使用者带来视觉信息,更应该带来情感上的愉悦体验。在界面设计中色彩、图形和文字无疑是最直观呈现给用户的设计元素。合宜的色彩呈现,柔和、温雅、中性的图形图案,以及增强界面美感特征的文字搭配,可以给使用者带来积极的情感影响,比如提供界面不同配色方案等技术支持(移动QQ、网易云音乐等)使得不同个性的用户可以在使用时能够打造出符合自己品味的界面,并且产生强烈的参与感、认同感。
3.4 人机互动应贴近现实充满人文关怀,体现设计价值
在移动媒体界面设计中,人机互动是用户与移动终端之间的信息传达。如果在进行应用界面设计时只注意视效华丽,而忽略了用户使用感受,突出技术高度而忽视用户广度,无疑也是潜在的“赶客”行为,丧失了设计本应有的人文关怀。由此,在设计时应注重画面效果与技术实用性的整体把控,体现技术美与艺术美的统一;在界面交互设计环节,前端设计师与开发者务必取得有效沟通,注重实用功能的表达;规划整体应用界面时应注意反应区域的设置,考虑不同用户群中的点击触控精准度,增加触控区域范围,避免用户因触控不准而重复点击的情况;移动媒体应用界面设计还应注重个性的表达,在同类产品中既要做得独特,突出个性不盲目跟风,也要注重市场的实际需求,在创建新界面时,应考虑应用“登门槛”方法,激活使用者脑内的“旧常识”,从而帮助他们迅速认可“新知识”。
4 结语
总之,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技术与美的结合要求越来越高,一个移动媒体应用是否能深入人心,不仅需要依靠软件开发者做到应用性的极致,也离不开对用户审美心理的交互性探索,更脱离不了设计者对界面设计的追求。这也使得设计在移动媒体应用的整体设计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有效规划利用设计的原则,组织好准确、直观和美的视觉语言,呈现给移动网民美的享受和贴心的应用界面。令用户在操作应用界面时感受到“硬件”与“软件”的双重保障,不但是提升应用品格的好方法,更是增加用户群的好感度的有效手段,无形中对品牌口碑起到了正向的宣传效果。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会有更多的个性、有趣、令人惊叹的移动媒体出现,而对于移动媒体界面的更多更新的设计方法还值得学者们不断探索。
基金项目:2019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艺术教育专项课题“新时代移动媒体应用界面设计适应女性审美特点在教学中的研究”(项目编号:YJ201911294)。
作者简介:吕雪莲(1987-),女,山东淄博人,烟台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执行院长、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参考文献
[1]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梁一儒.民族审美心理学[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4.
[4]杨鹏.网络文化与青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周冠生.审美心理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6]黄晟.基于用户体验的APP设计研究[D].西安:陕西科技大学,2012.
[7]大卫·伍德.国际经典交互设计教程:界面设计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8]许慧珍.视觉呈现与移动端用户满意度一基于SOR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7(8):97-104.
[9]魏士靖.基于互联网的智能手机移动网络界面设计分析[J].现代电子技术,2017,40(2):78-80.
[10]甄珍.基于移动互联网软件产品的UI设计要素与要点探究[J].数字通信世界,2021(2):255-256,261.
[11]梁丽.基于情感化设计的教育类App界面设计研究 [J].大众文艺,2021(15):57-58.
(责任编辑:葛 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