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创新的价值研究
- 来源:中国高新科技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工程创新,问题分析,应对策略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3-09 11:58
陈 丽
(莱阳市交通运输服务中心,山东 莱阳 265200)
摘要:从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历程着手,阐明系统发展现状及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较客观地分析问题成因,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包括政府实施更宽广的政策、减少风险及促进科技研发成果的共享过程等,希望能在理论层面上给同行实践带来一定帮助。
关键词: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创新;问题分析;应对策略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U231
文章编号:2096-4137(2023)04-115-03 DOI:10.13535/j.cnki.10-1507/n.2023.04.37
经济社会发展中提出的需求是交通系统运营、壮大发展的最直接动力,交通系统自身是一个规模庞大的系统,由诸多子系统构成。交通运输系统运营状况关系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影响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故而近些年国家相关部门加大了交通运输管理力度,系统要积极践行创新发展路线,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低成本投入、高产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由此可见,系统实现创新发展具有很大现实意义,本文对可采用的相关措施方法展开探究。
1 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经历
1.1 原始运输时期
人类在步入文明时期之前,个体将自身作为运输工具,即运用肩扛、人背、头顶等运输方法。伴随时间的推移,逐渐驯养牛、羊等牲畜,利用其驮运、拉拽重物以减轻个体自身运输的重担。
1.2 手工运输时期
人类进入手工业社会以后,运输业相继步进到手工运输时期。在道路运输方面,马鞍器具的开发有效运用了动物力量去提升实际运输效能,引领运输行业发展进入文明时代。水运成为早期开发与应用的一种大范围、远程的运输形式,有载重量大、能耗低、经济性高等诸多优势,在现代运输体系内占据重要地位。
1.3 铁轮运输时期
蒸汽机的开发对现代化运输工具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1825 年,英国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条客货运输铁路,代表运输行业步入以铁路为主的新阶段。1876 年,中国建成国内首条铁路,铁轮运输方式弥补了水运运输慢、运输期间换装到载流程繁多、气候等客观条件影响较大等不足,其发展情况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是运输行业的主导运输形式。
1.4 公路、航空和管道运输时期
20 世纪30 ~ 50 年代,公路迅速发展,并成为主导运输方式,汽车运输有机动灵活、便捷等诸多优势。20 世纪50 年代以后,航空及管道运输陆续获得较大发展,前者有速度快、机动性强大、建设周期短暂、投入低、回收快速、乘坐舒适度高等优势,但航空运输成本与价格偏高,且气候因素可能会给其准时性带来负面影响。管道运输有实际运量庞大、占地面积少、气候等客观因素影响小、运输连贯性优良、便于自动调控、能源耗用量少、运费偏低等优势,在运输油气产品方面表现出良好效能。
1.5 综合发展时期
20 世纪50 年代以后,交通运输行业历经4 个阶段的发展后,人们能客观、全面地认识各种运输工具方式具备的优劣势。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要整体分析环境、社会及经济技术条件等诸多因素,基于科学、系统化规划过程,实现对水运、铁路、公路运输等的有效分工,将各种运输方式的优越性发挥至最大化,建立健全综合型交通运输系统。该系统由全社会视角出发,以最少的投入满足社会在运输方面提出的要求,确保不同运输方式之间能真正实现科学分工、有效配合、协调运作发展,为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2 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现状
2.1 技术方面长期未见重大突破,创新不足
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很多领域稳定科技水平有很大提升,科学技术渗透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高效、便捷化。客观上讲,科学技术有强大力量促进交通运输系统改革创新,但当前我国运输系统正处于发展的瓶颈期,制约其发展的因素较多,而相应的科技水平长期处于平稳发展态势,并没有取得新的突破进展,逐渐演变成制约交通系统持久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未来,相关部门应加大先进科技的引进力度,拓展其研究深度,进而引领交通运输系统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2.2 行业技术研发存在一些不足
交通运输技术研发过程中通常涉及诸多领域,技术产品研发跨度相对较大,涉及的范围十分宽广。为了达成设计目标,交通运输企业及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并长期注重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但以上过程中会形成较大的投资风险,而短期内投资回报并不显著,且运营战线相对较长,长此以往不利于运输企业资金周转,应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遇到很多阻力。尽管近些年国家相关部门在政策实施、资金投入方面对交通运输行业做出了倾斜,科研力度也获得一定发展动力,但是和世界上企业国家交通运输系统发展情况相比,我国在政策支持、技术投入力度方面还是略显不足,这是系统未来发展中应不断加强的地方。我国交通运输业属于垄断性行业,外行很难涉猎其中,这样的行业发展状态导致交通运输企业常年安于现状、固守自封,创新型技术研发的力度显著不足,技术改革创新能力长期未见提升,一些运输部门甚至和技术研发部门很少有业务往来,出现了严重脱节的问题。
3 交通运输系统创新发展中的问题
3.1 垄断性行业环境造成创新能动性长期未见提升
大部分情况下,国家相关部门为确保资金投入产出的稳定性,保证交通运输系统运营过程中能有效应用各种科研成功,国家政策倾斜于资金投入支持的基本是那些未来有较大发展空间的大型企业。以上这种做法理应得到社会各个领域的理解、认同,但是若大型企业长期持有优良的发展条件,而对中小型企业置之不理,任由其自由发展,这并不是一个明智之举。我国各地交通运输业通常是政府主导型产业,长期按照以上形势发展会使大型企业安枕无忧,技术创新的能动性不足,外加交通运输市场规模化秩序尚未形成,没有及时从发达国家引进成熟、先进的技术,以致大型企业技术创新整体上缺乏针对性,很难取得良好成效。为了扭转以上局面,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中小企业存在的意义,他们也具备较高的发展潜能。任何一个行业能在垄断式环境下长期平稳发展,不管企业建设规模时大时小,其自身一定有独特的优势。在倡导大众创业的背景下,中小企业内也是人才济济,依靠精湛的技术促进中小企业越走越远,确保业务实施过程中取得理想成绩。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提供一些优势条件,使中小交通企业有更大的动力投身到新技术研发领域中,引领整个交通系统实现创新发展。
3.2 创新成果的推广不够顺利
与输运系统的技术研发相比,创新成果的推广普及是一个十分烦琐复杂的过程,技术研发部要综合分析多个方面,预测影响推广效果的各种因素。尽管当前在创新推广方面政府放宽了相关政策制度,但在实际制定推广方案时依然会受限。科技研发是在企业内部进行的,将其推广至外界时要考虑到资金周转、技术方法传播、风险预测、法律法规等。执行以上工作过程中需要耗用大量的资源及成本,需要长时间监测运输系统技术的应用情况,战线漫长。交通运输系统运营中会牵扯到诸多领域,尽管各个企业在创新发展中均做出了一定成绩,但相互之间的沟通并不频繁、深入,以致很多部门对企业优势、市场定位等的了解不够深入。以上均可能成为创新成果推广过程中的“绊脚石”。
4 促进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发展创新的策略
4.1 政府部门实施更加宽广的政策
(1)各级政府主动打破自己传统思维的局限性,在社会层面上广泛收集多方意见与建议,仅采集交通运输相关企业的发展需求是不够充分的,很难为运输系统创新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为此,政府部门要主动面向规模更大的群体,广泛采集社会公民提出的问题,也要及时向社会发问,相关部门可以在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创新之前,在基层群众内进行系统的调研分析,虚心征求人们的主观意见与看法,明确基层群体对交通运输系统发展提出的诉求。
(2)普通大众是我国交通运输的主要使用群体,人民的感受是真切的,他们日常生活中频繁乘坐使用交通运输工具,和科研专业人员相比,他们提出的意见与需求更现实、更具有建设性意义。科研人员客观分析人们做出的建议,寻觅既有交通运输系统内部完善之处,随后及时反馈给运输企业的技术团队,结合现实问题,在不断研究中摸索出有效的处理方法。
(3)倡导交通运输企业主体加大交通运输系统独立化运营发展的力度,引领广大人们协同参与系统的自主创新、自主研发进程,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创新。大力推行人才激励机制,激励全体科研人员不断挖掘、发展自身潜能,对运输系统创新发展始终充满着极大的热忱,针对研发态度端正、工作积极并做出一定成绩的职工在精神与物质层面上给予一定奖励,确立楷模,逐渐营造出“人人争先、人人创新” 的良好科研气氛,推动运输系统技术研发进度,借此方式早日突破传统的技术瓶颈,在技术层面上取得较大的进步。通过以上这种方式,不仅能使用基层群众为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壮大发展做出一定贡献,也能使政府部门给技术创新型企业提供全面保护,规避资源浪费问题,提升技术的实际应用效率。
4.2 减少或规避风险,使交通运输企业之间实现互利双赢
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之前的竞争日益激烈,各大规模的交通企业为了实现长久发展,自身在长期的运营中形成了一个主流技术,但结合交通运输行业属性,站在长远视角分析系统仅运用单一主流技术很难取得理想的发展成效。单打独斗的时代早已经一去不复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倡导团队合作理念。在行业发展的特殊时期,可以组织几个技术精湛的企业共同研发、创新交通运输系统技术,使企业在团队协作过程中一方面能够取长补短,不断提升与完善自我,另一方面也实现了技术交融、互通,输运系统的科技研发工作效率与水平明显提升。和其他类型的企业一样,不同领域之间的专业技术、人才之间相互磨合切磋,确立强烈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扬长避短,最后实现共同进步。
交通运输企业在技术研发上要形成合力,尽早建立健全综合交通运输大系统。从宏观层面上观察,交通运输体系由多种运输方式的固定设备、移动式设备、客货运载装置、信息及管理系统等构成。具体研究过程中应深度研究综合交通系统的发展目标,将持久发展作为主线,整体提升系统的实际供给能力与服务质量;把建立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作为主线,加大运输大通道与枢纽的规划及研发力度,全面整合既有的各类交通资源,将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组合效能以及整体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把促进协调发展作为运输系统工程创新的基本立足点,以促进各种运输方式枢纽、点线及港线均能协调发展,最大限度提升综合运输的协调及管理能力,引领综合交通运输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设进程。
5 结语
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随时面临被淘汰的风险。企业为了实现持久发展,创造理想的社会经济效益,应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既有资源的利用效率;调动技术人员参与系统研发、创新活动的能动性;加大与行业内企业之间的合作力度,最大限度地提升系统创新水平,实现互利双赢,确保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为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作者简介:陈丽(1977-),女,山东莱阳人,莱阳市交通运输服务中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交通工程。
参考文献
[1]周桂连.新形势下做好交通运输系统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初探[N].科学导报,2022,24(B03):141-143.
[2]王殿海,蔡正义,曾佳棋,等.城市交通控制中的数据采集研究综述[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20,20 (3):81-83.
[3]赵福玉,潘江塞.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交通运输系统的设计[J].粘接,2022,49(3):124-128.
[4]赵泽群,荀天洲.超高射频技术在交通运输工程中的创新应用[J].运输经理世界,2021(31):74-76.
[5]张培林,吕锐,孙孝文.创新型水路运输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J].水运工程,2012,74(5):14-18.
(责任编辑:周羿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