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渗透与激发
- 来源:现代科学教育研究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核心素养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4-14 16:59
郭秀伟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育龙学校161100)
【摘要】语文新课标的施行,要求语文课程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要求学生为人乐观积极向上,处事明辨是非、公平公正,能够树立远大理,敢于承担肩上责任。因此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导向作用,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外国优秀文化,提升学生思想文化修养,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8-8636(2023)02-0004-02
在高速发展的社会里,初中语文教学越来越难以推进,不是因为教学体系的改变,也不是新课标的出版,而是学生对课文情感的体悟之浅薄。有一部分原因是现在语文课程里出现的很多文章,距离学生们的生活比较久远,学生们体会不到当时的条件与艰辛,甚至感受不到当时革命志士们为革命成功而做出的努力与牺牲。更主要的原因是学生们的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生活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一个富足的社会,一个强大的国家,感受不到自身的危机。面对社会上发生的一些不良现象,学生们要么冷眼旁观,要么漠不关心。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将情感教育渗透到语文课堂当中,让情感根植于学生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多种情感则至关重要。
1重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俗话说“一个富有情趣的导入胜过一堂课的高潮”,导入环节导入语的设置要注重激发学生内心的热情。只有学生内心的激情被点燃,学生才会有学习语文的兴趣。比如都德的《最后一课》,大部分学生不理解小弗朗士面对入侵士兵的愤恨,不理解韩麦尔先生上最后一课时着装的隆重的原因,那是因为他们并不了解普法战争,因此,在导入环节要适时的讲普法战争。让学生了解国破家亡的小弗朗士内心的波澜。此时就要和历史课相结合,有必要和孩子们强调学科融合的重要性。为了激发学生对韩麦尔先生情感的体验,要适当的借用学生们熟悉的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人无完屋的景象,或者明清王朝割地赔款、饱受欺凌的现状。了解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悲哀。
如北魏郦道元的《三峡》一课,这是一篇文采与情感兼顾的写景散文,字里行间无不看出郦道元对三峡景色的赞美之情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自豪之情。而学生们对这种情感是体悟不到的,因为他们没有去过三峡,也未领略过三峡的大美风光。因此导语设置时适当的播放三峡的视频,借助描写三峡的古诗,辅助教师的讲解,三者结合学生可以初步体会郦道元对三峡无与伦比的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景色优美,定是为情感服务,让学生在了解景物的基础上,再领悟情感,这样就顺理成章的让情感根植于学生内心。
2重启发,唤醒学生沉睡心灵
教师不能满堂灌,现如今的教学跟过去的教学有很大不同。在以前的课堂上,经常是老师一言堂,学生反馈的时间少。随着新课标的改进,更多的是注重学生们的情感体验,由此而看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人翁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授课过程当中要发挥小组的合作性,让学生以组为单位,针对重要的问题,特别是情感体验的问题,让学生深入的讨论。在讨论时将知识点梳理出来进行展讲,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情感的变化。
《昆明的雨》是汪曾祺先生的名篇,其淡雅的韵致,舒徐的风格以及隐藏在文本背后的淡淡的愁绪常常需要细细品读才能渐悟其味。但是学生们对西南联大和昆明这个城市着实不了解。老师对西南联大的介绍也并不详尽,只能是纸上谈兵,此时就可以采取以生代生的形式,让学生收集西南联大的相关知识,学生自己制作PPT,辅助昆明典型事物的图片。如课文中出现的菌子、仙人掌、风土人情或地标性的建筑等,课上以幻灯片的形式播放。学生讲解的语言比老师讲解的语言更加的生动,因为他们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可以把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以他们独有的交流方式简单化,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学生通过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将文本阅读和自主探究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空间,突出了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全面整合了课程内容。教师在此基础上适当的进行补充。那一片难以理解的对故国的怀念之情的文章不就自然而然的理解了吗?
如老舍《济南的冬天》的一文,老舍的文章从字面来看容易理解,但如果深入挖掘情感稍有困难,因为老舍先生的文章比较接地气,描写的都是典型地域特色的景和人,但是作为东北的学生旅游时间有限,对老舍先生所描写的景物并未真正接触过,因此激发他们内心的认同感就很重要。此时在上课时可以用东北的天气进行适当的引导,东北人对东北的气候了解的非常透彻,冬天是寒冷的,是肃杀的,是银装素裹的,和济南的冬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此时,可以适当的借助一些影片来讲述济南冬天的特征。通过影片了解文中所描绘的济南冬天的特点。适当的再由学生补充老舍的相关知识。背景的摄入,使得学生对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理解的会更透彻,更能深入的触发学生的情感体悟。学以致用,回顾老舍的其他文章就能很好的理解老舍在每篇文章中所给予的情感。
3重练笔,妙笔生花触发情感机关
语文学习绝不仅仅是老师的讲、学生的听,或者是学生的讲、学生的听,更多的是要落实到口语表达以及写作能力上。因此,当学生在课堂上口语表达能力完好的情况下,可以适时的运用写作的形式,将情感体现在写作当中。
郑振铎的《猫》描写了三只猫的不同命运,借用对比手法表现对第三只猫的悔恨、自责之情。学生们能感悟到情感,但是并不深刻。此时,借用教师的过渡语以书信的形式“给天堂的猫”写一封信,让学生通过动笔深入体会郑振铎对猫的特殊情感,进而联想到我们生活中,假如碰到了类似的事情,是不是我们眼见一定为实,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进行情感的分析,让学生从多方角度来体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当然,情感体验绝不是空话套话,无论是学生的说还是学生的写,最终一定是回归到社会实践当中。
4重实践,身临其境融入真情实感
语文教学要有且必须有身临其境拓展延伸课。此时的拓展延伸课不拘泥于课堂,而是走出教室,延伸向户外。教师带领学生走入自然,融入社会,利用周围身边的人、事、景来加深学生对自然、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对祖国的情感。例如,在“四时之景”写作课,可以让学生们走出班级,进入校园、公园等地,用自己的眼睛挖掘四季之美,让学生们走进自然,亲近自然。
只有将情感教育渗透进语文课堂,语文课堂才能处处生花,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而学生内心情感的丰沛正是语文教学成功的体现。正如“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用脚丈量世界远比书本知识记忆深刻”所言,学生走出课堂,超越课本才有可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才能有更独特的情感体会。语文教学绝对不能只看重分数,更要注重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蔡淑兰.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J].语数外学习.2013(09)
[2]代小艳.关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现状分析和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