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自主游戏的支持策略

  • 来源:基础教育论坛
  • 关键字:自主游戏,支持策略,游戏水平
  • 发布时间:2024-06-14 14:38

  陈丽平(贵州省凯里市第五幼儿园)

  摘要:基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幼儿自主游戏中,教师要适时观察,及时介入、指导和干预,给予幼儿支持,让他们更好地进行游戏,提高游戏水平。文章先解读了自主游戏的概念和意义,随后对自主游戏的支持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自主游戏;支持策略;游戏水平

  自主游戏对幼儿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幼儿是游戏的践行者、体验者和参与者。因此,教师应该将游戏的自主权交还给幼儿,让他们在游戏中畅所欲言,表达见解,形成想法,收获经验,不断挑战。游戏能够增强幼儿对社会的认知,而且游戏的实践性、综合性和互动性在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他们对游戏创新玩法的想象,积累更多游戏经验方面也具有促进作用。在游戏过程中,幼儿能掌握一定的社会技能,提高对问题的认识与处理的能力。在面对自发性的游戏与目的性的教育时,教师要将两者更好地融合,让幼儿决定玩什么,去哪玩,怎么玩,和谁玩,尽量将自身的干预降至最低,提升幼儿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提高游戏水平,玩出精彩。

  一、自主游戏概述

  自主游戏是围绕游戏的形式和流程,幼儿能够自行选择游戏同伴、游戏目的、游戏形式、游戏内容等,更强调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自觉性,这是他们主动学习、自主创造的重要过程。在自主游戏中,幼儿能够主动与他人交流,互帮互助,在固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自主学习。与此同时,教师作为游戏活动的指导者和参与者,不宜过度介入幼儿的游戏,避免由于过度影响和干预,降低幼儿的游戏体验感。

  自主游戏的实施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第一,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游戏兴趣。自主游戏类型多样,为幼儿创造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在自主游戏中,幼儿与材料互动、与同伴互动、与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探索中发现游戏秘密,不断激发玩游戏的兴趣。第二,有利于增加幼儿的运动量。游戏具有多样性、互动性和实践性特征,使得幼儿在游戏中会出现跑、跳等各类动作,无形中增加了幼儿的运动量,有利于提高幼儿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性,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第三,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当幼儿遇到问题时会请教教师或者选择与其他小伙伴协商解决,能够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第四,有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在自主游戏中,幼儿既学会了与其他同伴相处交往,又学会了如何互帮互助,这一过程在无形中锻炼了他们对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更为其今后的社会性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外,面对角色扮演类游戏、科学类实验游戏、绘画类游戏等不同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幼儿通过自主思考或与其他小伙伴交流、请教教师,逐渐形成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创造力,培养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在游戏中积累更多的经验和技能。

  二、幼儿自主游戏的有效支持策略

  1. 观察——游戏前的观察

  教师作为自主游戏的参与者、指导者和介入者,既要洞悉游戏,又要悉心留意幼儿在游戏中的状态和情绪,并以此作为基础,适时调整材料、时间、环境等影响幼儿玩游戏的元素,在有效的调整与支持下,促使幼儿继续游戏。一般来说,教师应该先确定幼儿在游戏前的各项水平,通过观察与记录幼儿对游戏材料的使用情况、与其他幼儿的互动、与环境的互动及幼儿的其他各类行为等,确定游戏水平。通过综合扫描法、定点法、追踪法等不同的观察方式,了解幼儿的游戏情况,明确其游戏水平,为后续教师支持策略的选择与介入作参考。

  在扫描法中,教师根据本班幼儿人数与教师人数,为每位教师平均分配数量相同或相差无几的幼儿数量,让每位教师以轮流观察的形式记录幼儿的活动情况。例如,本班有21名幼儿和3位教师,平均每位教师需要观察记录7名幼儿的活动情况。记录的各项指标主要包括游戏主题,幼儿的游戏时间、游戏状态、游戏能力、与环境的互动水平、对材料的使用情况及活动感想等因素。在定点观察中,教师需要观察某一特定地点范围内幼儿的游戏情况。例如,在建构区的自主游戏中,教师要细心观察建构区内幼儿的游戏参与情况、材料的使用情况、游戏的形式和种类、游戏状态、游戏效果、游戏评价、幼儿对游戏的接受程度等,了解他们在建构游戏中的行为。在追踪观察中,教师要明确追踪观察特定幼儿的游戏行为。例如,对于一名幼儿,第一天,教师观察他在建构区自主游戏中的活动情况;第二天,观察他在角色扮演区中的活动情况;第三天,观察他在美术美工区的表现。通过追踪幼儿在不同游戏下的情况表现,确定该名幼儿的游戏水平。通过以上三种观察形式,教师能基本了解幼儿的游戏水平,以及不同游戏状态下周边环境、材料投放情况、游戏时间等对幼儿游戏的影响。这些均为教师及时调整游戏形式、确定支持策略提供了有效帮助。

  2. 支持——教师发起支持行为

  (1) 行为发起的时机。

  首先,当幼儿需要帮助时。由于幼儿的认知能力、活动水平有限,难免会遇到一些超出其认知范围的问题。此时,如果他们通过自行思考或者与其他小伙伴交流也无法解决,则需要教师的介入和指导,而幼儿往往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我们去问问老师吧”。其次,当幼儿无法自行解决问题时。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且主观性意识较强,当出现矛盾冲突、意见不统一等情况时,他们无法自主解决,既各抒己见,又固执坚持。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上前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最后,当幼儿机械地重复游戏时,教师要适时给予支持。幼儿重复性地使用同一种游戏方式,不利于他们积累经验,提高游戏能力。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对幼儿的密切观察,适时给予教育和引导,激发幼儿的游戏潜力。

  (2) 支持行为的策略。

  首先,游戏环境的支持。

  一是合适的环境,促进游戏生成。轻松、愉悦的环境和氛围是幼儿进行自主游戏的重要条件。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在为幼儿构建自主游戏的环境时,教师要考虑环境和材料是否能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是否合理、是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例如,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际年龄特征,创设了“温馨的一家”的情境,并投放了一些游戏材料,营造出家的温馨感觉,使幼儿既觉得熟悉,又感兴趣。除此之外,在自然环境的建构中,同样要考虑幼儿的实际年龄特点和心理接受能力,让环境既科学、合理,又新鲜、有趣。

  二是丰富的材料,推动游戏发展。游戏材料的投放对于幼儿自主游戏的推进也有重要影响,如材料的丰富性、材料的种类及材料与游戏的适配度等,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在游戏之前充分考量,并在游戏过程中及时调整与改进策略,游戏过后倾听幼儿的游戏感受,尊重其主体地位。例如,通过实践调查研究,发现很多幼儿对骑行活动钟爱有加。然而,在游戏进行了一段时间后,教师发现他们的状态越来越差。通过游戏过后的分享环节,教师了解了幼儿的想法,并总结了以下几点:骑行活动的游戏玩法单一,只看谁骑的速度快;车辆类型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骑行区面积较小,没有新鲜花样;小班幼儿骑行困难重重,他们腿部力量较弱,很多不会骑行,而中班和大班幼儿有熟练的骑行经验,也掌握了骑行技巧,对于骑行类自主游戏感觉单调。了解幼儿的想法后,教师可以给出以下解决方案:在骑行区增加标志性材料,如交通信号灯、商店、公园、修理厂、加油站等,丰富骑行区域的游戏层次,引入更多角色;在骑行区创设快递场景,并增加大小不同的快递物品,让幼儿扮演快递员,锻炼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在骑行区设置路障,增加挑战性,如模拟现实沙滩、斜坡、拱桥、障碍等复杂路况,为幼儿视觉、触觉带来全新感受和体验。教师还可以倾听幼儿的游戏想法,增加裁判员、记分板、各类玩偶等材料。经过调整,骑行区又焕然一新,多样的骑行方式和丰富的材料吸引着幼儿。他们可以单人骑,独自领略骑行区的周边环境,也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骑行大赛,还可以扮演交警、快递员和加油站服务人员,或在两人骑、三人骑等不同骑行活动中增加与其他小伙伴的交流,加强彼此间的情感联系。材料的增加与游戏形式的创新,让幼儿再度燃起了对骑行活动的参与欲望,重新找到了游戏的乐趣。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游戏调整过后,幼儿还是无法提高游戏兴趣,教师则要重新反思,考虑是否介入及如何介入。其次,教师自身的支持。

  教师以自身为媒介进行情感支持和认知支持,主要是语言与行为两个维度的支持。

  一是情感支持,如鼓励、肯定、关注、共情、安慰,这是语言维度上的支持;而微笑、抚摸、眼神、拥抱等是行为上的支持。例如,在游戏过程中,生1不小心撞到了生2,教师在观察生2的身体情况时,要对生1说:“没关系,老师知道你不是故意的。请你帮我把凳子搬过来,把纸巾拿过来,好吗?”

  二是认知支持。具体阐述为以下几点。

  回应式语言,指的是教师有变化地重复幼儿的语言。一方面,能够让幼儿清楚阐释自己的游戏行为;另一方面,教师也对幼儿进行了积极的情感回应。例如,幼儿说:“老师,你看我搭的飞机!”教师可以稍加变换地回应道:“哇,你的飞机是彩色的,上面还有一位驾驶员呢!”

  询问式语言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教师进行简单的询问,了解幼儿游戏的内容和目的,并未给予任何支持,这对帮助幼儿推进游戏进程、提高游戏水平发挥的作用较小。另一种是教师根据幼儿的游戏情况加以引导并给予支持。例如,幼儿通过放大镜观察树叶标本,发现树叶脉络十分神奇,但并未进行深入探究。此时,教师介入提出问题:“小朋友们,世界上有没有两片树叶的脉络是一模一样的呢?”通过质疑,继续促进幼儿深度思考与探究。

  提问式语言旨在鼓励幼儿思考与探索,自主解决问题。例如,很多幼儿在搭建积木时常常出现倒塌的情况,在发现这一问题之后,教师可以从提问切入:“为什么你们搭建的积木容易倒塌,有几个小朋友的积木却不会倒?”如果问题较难,教师可以启发幼儿通过对比、联想,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支架,如“重新排列一下顺序呢?”“为什么他的积木很牢固?”

  建议式语言,即教师通过语言暗示,为幼儿提供建议。例如,在角色扮演游戏中,每名幼儿都说自己需要什么,要去超市买什么。教师可以提醒他们:“我们做事情一定要有计划、有目的,这样才不会出错,不会有遗漏。”听到教师的话后,有幼儿尝试以绘画的形式记录自己的购买清单。

  角色式语言。教师是游戏活动的参与者,通过对话和表演助推游戏发展。例如,教师边玩边说:“小朋友们,你们好,我能和你们一起玩吗?能和你们做朋友吗?”利用新角色创建新剧情,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幼儿的游戏参与度和活跃度,助推游戏的发展。

  最后,幼儿自身的支持。

  幼儿自身的支持主要是幼儿以自身为媒介的支持。在教师语言、行为支持的基础上,鼓励幼儿分享经验或做行为示范。例如,有名幼儿独自进行游戏,教师可以发挥语言优势,说道:“这个玩具怎么玩?谁能帮帮我?”并鼓励他:“你一定是个非常善良、乐于助人的小朋友,能不能告诉我这个玩具怎么玩?”并号召其他小朋友参与进来。随着游戏参与人数的增加,形成了良好的游戏氛围,实现支持策略的目标。

  3. 退出——教师及时离开

  教师的退出主要在以下两个时间点。其一,教师错误评估了介入时机。当自身的介入和支持无法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或者幼儿陆续离开游戏,甚至终止游戏,并未对教师的支持做出任何回应,此时教师要退出游戏。其二,当教师的介入和支持激发了幼儿的游戏兴趣,并且他们表现较为积极主动、热情高涨时,教师要及时退出,避免过度干预。例如,当幼儿在角色扮演区进行自主游戏时,刚开始,幼儿热情高涨,都在大声介绍自己手中的产品。但经过了一段时间后,他们的热情消减,甚至不愿意参与,消极对待。见此状况,教师以“老爷爷”的角色登场,并对扮演“售货员”的幼儿说:“请问有没有好看的汽车模型?我想买一个送给我可爱的小孙子。”在挑选汽车模型时,老爷爷一不小心碰到了货架,模型散落一地,瞬间吸引了售货员的注意,而他们见状也纷纷主动前来并询问道:“老爷爷,您没事吧?没关系的,我们会把这些东西再放回去的。”在老爷爷的引导下,幼儿通力合作,收拾场地,摆放玩具,再次投入游戏,相互推销的声音又此起彼伏地响了起来。见状,老爷爷离场。当发现幼儿游戏热情下降时,教师适时介入,当游戏再次掀起一个小高潮时,悄然离场,将游戏主动权归还给幼儿。

  幼儿自主游戏的开展要将幼儿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与教育的目的性兼容起来,让幼儿在游戏中学知识、学本领。同样,教师要坚持以幼儿为本的教育本质,既不放任自流,又不包办代替,让每名幼儿在自主游戏的快乐、自由、自主氛围中主动学习、主动内化、主动发展,这是自主游戏的本质,也是幼儿教育的初衷。

  参考文献:

  [1] 韦嘉昕. 幼儿园自主游戏活动中学习品质的培养策略[J]. 现代交际,2021(9):229-231.

  [2] 余慧雅. 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实施的问题与策略[J]. 学苑教育,2018(3):68.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