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问题导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 来源:基础教育论坛
  • 关键字:高中地理,问题导学法,高效课堂
  • 发布时间:2024-06-14 14:48

  张丽娟(甘肃省庆阳第二中学)

  摘要:问题导学法既是一种以问题为媒介对学生的“学”进行有效“导”的重要教学手段,又是一种基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高中地理知识体量大、内容联系性强、教学整合度高,然而课时安排紧凑,运用问题导学法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难题。文章先解释问题导学法的概念,进而分析问题导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的意义,最后结合教学案例探讨问题导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策略,以期对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及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中地理;问题导学法;高效课堂

  问题导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围绕问题的有效设计推进课堂环节的开展,以问题体现教学目标并使目标具体化,通过具体而富有逻辑性的问题序列引导教学维度,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法,通过富有启发性、趣味性、层次性的问题设计,实现科学有序的“导”,进而推动高效自主的“学”。

  一、问题导学法的概念

  问题导学法,也称设问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方法,它要求教师将学习目标具化为若干个具有内在关联的问题,并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问题导学法使课堂聚焦于问题,以问题为中心,以问题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为主线,推动师生深度对话,有利于构建“教师真教,学生真学”的高效课堂。问题导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成效,取决于“导”的针对性、艺术性和实效性,即是否针对学生需求而“导”,是否激发学习兴趣而“导”,是否为课堂提质增效而“导”。因此,科学的问题设计是关键。

  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法的意义

  1. 实现课堂实效性

  高中地理知识抽象复杂,知识理解难度大,知识之间交叉联系。运用问题导学法可以让课堂更具实效性,主要体现在问题具体、清晰而导、真实而学三方面。

  (1) 问题具体。

  将目标具化为具有逻辑关联的若干问题,使问题成为“导”与“学”的主线,又可以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反馈“导”与“学”的效果。问题设计越具有针对性,教师的“导”就越扎实有效,学生的“学”就越真实高效。教师以问题为媒介,通过问题的科学设计及巧妙提出介入学生的思考探究过程,根据学生对问题的阶段性探究成果创新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的运用,使“学”易于检测反馈,让“教”更为灵动自然。

  (2) 清晰而导。

  课堂教学环节,通过“问题启疑—猜想导思—结论发现”让学生围绕问题而学,教师围绕问题而教,引导学生由问而思,发现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探寻地理现象背后的规律。当“学”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或课堂的生成与预设有所出入时,教师也可以通过问题的增减或调换来灵活导学。问题的序列化、层次性等特点使教师的“导”显得有条不紊,章法井然。(3) 真实而学。

  真实的问题,造就真实的学习。问题导学法的运用,让学生的“学”通过问题而真实发生。学生带着问题读教材,从问题出发查资料,根据问题展开合作探究。可以说,问题提供了真实路径、具体任务、及时反馈,使学生的学不再抽象、不再虚无。学生在疑难处能够从容应对,对问题抽丝剥茧,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直至得出正确结论,在简单处能够深度追问,对教材内容深度挖掘,对现有知识深度加工。

  2. 促进学生自主性

  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设计,富有艺术性的“导”,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欲,以问题的形式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1) 培养自主意识。

  问题导学法的运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他们不再满足于教师的讲授,而是能够尝试从问题出发独立思考,建立知识与问题的联系。因问题而导学,学生从问题中发现课堂的重点和难点,其学习的主动性增强。有时候,教师对某个问题的条件设置或过于宽泛,或过于局限,导致问题太简单或缺乏挑战性,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不能有效调动思维,无法产生探究兴趣。为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完善问题设计,以深度追问来优学、优思。

  (2) 提高自主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设计若干个趣味性、简洁性、层次性的问题,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串联起来,引导学生跟随问题深入地理现象,探究地理原理,整合与重构地理知识,从而形成完整、系统的认知架构。学生以问题为依据,自主查找课外资料,深入理解教材知识。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有更多的空间自主探索新知,及时联系旧知,优化知识结构。在运用归纳与总结、联系与比较等方法的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发展,自主意识得以培养,将会从心理上减轻对教师的过度依赖,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究问题。

  3. 提升教师专业性

  问题导学法的运用,要求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持续探索教学新思路,这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教师专业性的发展及专业素养的提升。

  (1) 教学创新。

  问题导学法促进了教师的课堂创新。首先,教师围绕“学”相机而教,随时发现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困惑与不足,并将其及时转化为问题设计的发力点。其次,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盲区或认知困惑不断优化思路,创新方法,在“问”上下功夫,在“导”上做文章,让学生以问题为线索深入教材内容。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深剖细研,使其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发问转变。

  (2) 优化备课。

  问题导学法的运用,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备课能力,在全面判断学情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要求和教材内容,制订相应的学习目标,将学习目标转化为具有逻辑关联的地理问题,通过科学性、序列化、多层次的问题链将“导”与“学”有效贯通起来,让学生由问题而思考探究,因问题而整合建构,真正做到以问促思、以问导学、以问优教。

  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法的策略

  1. 创设生活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问题、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在生活情境与地理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提炼出若干个有效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认知兴趣,培养问题意识。事实上,教师在备课环节已经从“教”与“学”的角度设计若干个驱动任务,甚至将驱动任务细化为问题或问题群落,即预设问题。然而,教师何时抛出问题,或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问题,足以体现“导”的艺术,也将最终影响问题导学法的运用成效。先呈现生活情境,后提出具体的地理问题,让学生从被动提问到自己发问,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问题意识。对此,生活情境的创设需要注意关联性、真实性和必要性。关联性,即创设的情境要与教学内容具有内在关联,要体现学生的真实生活;真实性,即创设的情境应该是活生生的真实案例,要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用结合”的思想;必要性,即从情境到问题,从问题到新课,是水到渠成的思考,而不是牵强附会的问题叠加。

  例如,在教学湘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以下统称“教材”) 必修第二册“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时,为让学生结合当地实际探究不同的区位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教师创设生活情境:切开一个兰州蜜瓜,让学生小块分食,说说兰州蜜瓜的香味、甜度等,谈谈自己所了解的兰州蜜瓜。教师从旁补充材料:兰州蜜瓜,又称兰州白兰瓜,口味甘甜盈香,备受人们喜爱,一度为兰州赢得“瓜果之城”的盛名,在国际市场上也颇具美誉度。为克服不利的自然条件,培育出美味的兰州蜜瓜,当地人在原有土地上增铺砂砾层,使兰州蜜瓜的产量大幅度增加,蜜瓜质量明显提高。这一生活情境,让学生不禁产生疑惑:为什么要在土地上铺设砂砾层?在土地上铺设砂砾层会提高兰州蜜瓜的品质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深入实际调查,铺设砂砾层最终改变的是哪个农业区位因素。在此基础上,教师以问启思,让学生思考:近年来,兰州蜜瓜驰名中外,远销世界各地,与它的哪一个农业区位因素密不可分,以此来思考区位因素的改变对农业生产及发展的影响。

  2. 立足学生需求,进行问题设计

  学生在学科基础、个人兴趣、生活体验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他们的课堂需求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需求的多元化,让学生从问题中获得学习地理的乐趣,产生探究的欲望,获得思考的灵感,甚至能够从课内的问题延伸至课外的拓展。第一,为求知的需求,设计知识性问题,让学生以问题为抓手解读教材,整合所学地理知识,从而把握重点,并突破难点;第二,为拓展的需求,设计开放性的探究问题,引导基础较好的学生贯通课内外,联系学与用,主动对问题进行深化与补充;第三,引导学生反向提问,鼓励学生质疑,实现问题拓展。

  例如,在教学教材必修第一册“海洋与人类”时,教师播放视频短片,让学生从中认识人类的另一个家园——海洋。生动的旁白解说,美丽的海岛画面,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然而,海洋并不总是如诗如画,人类在开发海洋的同时,对海洋的破坏触目惊心。在从海洋中索取丰富资源的同时,人类活动对海洋也产生了影响。学生被生动形象的视频所吸引,对海洋产生了探索兴趣,教师不妨提出问题:海洋为人类提供了哪些资源?说说海洋与你的生活的联系?你从超市买来的深海鱼类、荷兰的“填海造陆”等,分别属于哪些资源?迪拜棕榈岛,从昔日的“世界第八大奇迹”到今日的“城市废墟”,棕榈岛见证着人类对海洋的开发与利用,这座沉默的城市废墟依旧存在,它似乎在启发人类思考海洋问题的产生、危害及保护措施。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海洋?这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学生可以结合相关案例来分析,还可以上网搜集资料,得出相关结论:对海洋生物要捕养结合,保护海洋生物的种类与数量,不过度捕捞海洋生物,不竭泽而渔;海岸工程及围海造陆要科学论证,以确保海洋生态系统不受破坏;减少向海洋的工业排污;等等。

  3. 挖掘图表价值,促进问题探究

  地理图表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地理图表的判读与应用是高考命题的常见形式和重要内容。问题导学法的运用,应当利用好图表,以图入题,因图设问,让学生在问题中形成读图意识,提高读图能力。首先,精准快速解读图表,从中挖掘地理信息,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地理知识之间的因果联系,使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更加透彻,更能深入本质。其次,地理图表既可以横向对比,又可以纵向联读。借助图表将区域性地理知识与系统性地理知识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完善知识体系的同时,对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更加清晰。再次,地理图表蕴含着地理问题,也可以从中找到相关答案。独特的信息呈现方式既是对问题的延伸,又是对问题的解答,使其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问题产生浓厚的探索欲望。最后,教师不仅要善于利用情境化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核心问题呈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还要能够将图表融入核心问题中,以核心问题为统领设计相应的子问题序列,通过一系列富有逻辑性、建构性、探究性的子问题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深度挖掘图表信息,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对既有方案进行质疑、修正,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例如,在教学教材必修第一册“大气热力环流”时,教师从回顾“大气的受热过程”入手,让学生阅读中央气象台发布的“2022年7月21日至8月16日全国高温实况图”,从图中挖掘信息,比较同一纬度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接收太阳辐射和实际气温的差异。再借助对气温实况图与地形图的综合研读,使学生加深对“中国—四川盆地—重庆市”的尺度转换和区域认知,使学生对重庆市的气温和地形具备初步概念。随后引出2022年8月“重庆山火”这一事件,结合缙云山采取“以火攻火”的灭火方法提出问题探究:重庆山火,为何以火攻火?从学生的认知冲突处设疑,不仅激趣而且导思,将学生引入对“搭桥热力环流”的探究。受热不均后空气会形成环流,学生讨论受热不均后空气形成环流的原因,自主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小组内展示交流,加深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问题导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本质上是对课堂教学的优化与创新。但无论怎样设计问题,以问导学,都需要教师从“学”入手,立足“学”的实际设计问题,通过序列化、层次性、多维度的问题呈现“导”的思路,外化“学”的效果。教师通过层层深入而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推动学生的思维进阶,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推动课堂的高效构建。

  参考文献:

  [1] 蔡红艳. 高中地理教学中深度学习理念和问题式教学方法的融合策略探究[J]. 吉林教育,2023(15):59-61.

  [2] 孙婷婷. 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1,35(2):189-192.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