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医融合保障新模式在康复疗养中心糖尿病慢病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 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糖尿病,慢病管理,体医融合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7-07 10:23
陈静 练惠琴 杨萍 孔佳怡 林思朴 张君毅*
【摘要】 糖尿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运动能够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骨骼肌对葡萄糖的利用,明显改善血糖水平,成为糖尿病治疗的有效手段。为促进全民健康,健康中国提出“体医融合是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要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方面的积极作用”。体医融合倡导运动促进健康,是慢性病防治的一种新理念。康复疗养中心是全军治未病中心,在改革转型重塑之际,积极探索体医融合服务保障新模式,建立体医融合中心,对创新发展糖尿病慢病管理新理念,打造康复疗养中心品牌,全面提升卫勤保障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糖尿病;慢病管理;体医融合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4)08-636-03
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据统计,我国18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11.2%[1],60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高达20%[2] 。军人因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职业环境的影响,糖尿病患病率也逐渐增加。有规律的体育活动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石,是预防和管理糖尿病的关键性因素之一[3]。为促进全民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2016年《“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体医融合”[4]的概念。体医融合是指在疾病预防、临床康复及健康促进过程中,体医专业人员综合运用医学、体育等方面专业知识和方法来促进人体健康的手段和健康干预模式[5]。体医融合[6]把体育和医学有机结合起来,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集预防与治疗为一体的综合健康促进方式,目的是“建立完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
1 体医融合模式发展现状
目前体医融合模式在我国尚处于起始发展阶段,还未形成一整套规范化的流程,在上海、山东、北京等地区设有试点,全国还未普及。在国外,美国很早在“体医融合”运动促进健康服务方面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运动是良医”[7]观点。康复疗养中心目标定位集预防、康复、保健、训练、鉴定为一体,是全军治未病和软伤康复中心,在慢性病预防以及训练伤预防、康复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形势、新任务下,如何聚焦备战打仗、聚力改革重塑、实现康复疗养由“服务保障型”向“技术创新型”[8]转换和发展,是当前面临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体医融合提倡运动促进健康,是治病防病新模式。研究发现体医融合干预能够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血糖[9]。康复疗养中心具备将体育和医学两者有机结合的充分有力条件,因此,在康复疗养中心糖尿病慢病管理中探索体医融合服务保障新模式,建立体医融合中心,结合自身在预防、康复、保健等方面的优势和好的做法,对区域康复中心和代谢性疾病康复重点专科的发展建设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2 建立体医融合中心具备的条件
2.1 康复训练科专业运动和康复指导
康复训练科主要为特勤、空勤、保健以及专项疗养员进行体能训练运动指导以及运动康复治疗,并完善特勤疗养人员的训练标准。近几年,随着文职人员面向社会招聘,康复训练科目前配有专业的运动体能教员以及康复训练师。中心各院区都设有户外运动场地和室内运动场所,不断更新和引进了大量的运动器材和设备,为疗养员训练提供了更多运动方式和选择。运动体能教员针对不同疗养群体,制定不同的运动方案。在运动前进行运动评估和热身指导,运动中跟进,防止发生运动损伤,运动后进行拉伸指导。对于运动损伤或训练伤的疗养员,康复医师经过专业的评估后制定具体的康复方案。
2.2 营养师科学制定营养餐
根据《军人营养素供给量标准》和《军人食物定量标准》[10-11],营养师为空勤、特勤、高原官兵、执行特殊任务专项疗养员以及慢病专病等疗养员,制定相应的营养膳食方案,并在疗养期适时组织营养健康教育。对参加糖尿病慢病专病的疗养员,营养师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12],讲授食物交换份法、教会疗养员如何计算总热量、每餐如何定量分配。积极组织疗养员参加“健康临疗,营养先行”全民营养周活动,外请专家讲解营养健康教育课,为每位参加人员进行体脂检测,科学分析结果,提出合理营养膳食建议,极大丰富了广大疗养员的精神营养。
2.3 打造专业的健康教育团队
中心每年都会开展星级讲师评选活动,经过多年的培养和传帮带,目前建立了一支老、中、青、专业过硬的健康教育团队。星级讲师根据每批疗养员的年龄、疗养任务及特点,制定不同的健康讲座内容。中心定期组织医疗队下基层部队巡诊,在义诊的同时,为基层官兵讲授季节性疾病预防、战训伤防治以及慢病防治等健康教育内容,受到了基层广大官兵的好评。
2.4 建立完善的健康检测体系
中心为完善和规范军人健康检测标准,制定了体检1+X标准[13],1代表军人基本健康检测规范与标准,X代表特殊军人特殊健康检测规范与标准。根据特勤、空勤、保健、专病等不同疗养人群制定1+X的个性化体检方案,最终进行健康鉴定,如健康等级鉴定、心理恢复鉴定等。并根据体检结果实施精准、科学规范化的干预。随着部队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不断增加,结合官兵健康需求发展变化和未来联合作战对官兵作业能力的需求,科学拓展军队健康体检项目。从军队健康体检调研组调研情况来看[14],官兵迫切希望将体适能检测和心理测评项目纳入军队健康体检项目。中心将围绕部队军事体能项目考核需求、探索各军兵种实际作业及训练需求,制定相应的体适能检测项目。心理测评方面,由于配置的心理测评量表多年不变,参评官兵对于测评答案已熟练掌握,测评结果很难反映出官兵的真实心理状况。因此需要定期更新测评量表。
2.5 出院后定期进行随访
中心疾病随访科定期对出院的特勤、空勤、专项、专病、保健疗养员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疗养满意度调查、疗养保障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对反馈的问题及时进行论证和改正。疗养科室慢病管理组通过电话或微信交流平台定期对慢病疗养员进行随访,内容包括疗养员定期检查的各项指标,监督疗养员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定期运动,注意饮食,推送最新慢病相关知识,及时汇总相关数据,建立和完善慢病疗养员档案资料。
3 建立体医融合中心相关建议
3.1 培养体医复合型人才
中心康复训练科目前有3名专业的运动体能教员,而中心疗养科室较多,因此在慢病管理开展运动训练和指导方面,保障力量较为薄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可以就地取材,在中心内部由康复训练运动教员为各科室培养运动小教员,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与地方体育院校合作,从中心各疗养科室挑选1~2名年轻的医生赴当地体育院校进行运动处方师的技能培训。医疗卫生人员,是体医融合服务的关键人力资源,他们的优势是具备医学知识的储备,对这部分人员培训体育运动知识、及运动处方开设的相关知识,能够实现体医复合型人才的基本需求[15]。同时疗养科室积极与康复训练科开展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以科学的运动康复理论为指导,运用先进的康复诊疗技术,指导慢病疗养员科学训练,实现预防、训练、康复全面保障。
3.2 引进可穿戴运动智能监测设备
大多糖尿病患者有积极运动的意愿,但事实是他们很少活动或者不能按照指南推荐的体力活动水平[16],如何有效促进并维持糖尿病患者运动的依从性,是当前体医融合背景下医疗及运动工作者共同面对的难题[17]。研究发现运动中借助新设备的使用能够明显提高患者运动的依从性[18],如可穿戴智能监测设备运动手环的使用。科室下一步开展糖尿病慢病管理工作指导疗养员运动时,在运动前后进行血压、血糖等指标监测的基础上,运动中为疗养员佩戴运动手环进行运动心率的实时监测。通过心率监测既能确保达到运动靶心率,又可以防止运动强度过大出现心率过快,危及身体健康。同时提高了糖尿病疗养员的运动依从性。
3.3 探索军事营养保障模式
“平时促健康,战时保打赢”,良好的营养储备、合理的膳食营养对于平时维护和促进健康,面对极端自然环境、高技术战场、高强度体力和脑力应激条件下提高军人军事作业能力以及野战生存能力和抵御疾病能力至关重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军供给量标准有了很大提高,部队饮食保障水平明显提高,但因军人健康教育滞后、健康意识不强,加之我军的饮食保障没有区分战时和平时保障的差异,导致官兵身体健康出现一系列问题,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病发病率明显上升,因此,大力开展健康教育,把科学的营养指导作为维护官兵健康的一项重要举措。完成由过去简单的食物供给保障模式到全面维护和促进军人健康,提升战斗力标准、增强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多样化军事营养保障模式核心转变 [19]。
3.4 创新健康教育新模式
中心自 2020年开始组织医护人员参加全军健康管理师培训,大部分医护人员取得了健康管理师证书。在不断培训和更新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新健康教育模式,围绕慢病预防、战创伤的防治等部队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等,录制专业的健康教育讲座系列内容以及通俗易懂的科普微视频,推送至军事职业教育慕课学习平台、中心微信公众号或疗养员微信交流群,供全军官兵和疗养员学习。我们也可以走出去,深入到基层一线和练兵场,为基层部队广大官兵和社区老百姓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推行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增加防病治病能力。
3.5 运用信息技术科学随访
中心设置疾病随访科,定期对疗养人员进行电话随访。开展糖尿病慢病管理的科室通过微信交流群等方式,定期推送糖尿病最新理论知识、运动监督以及科学营养指导等内容。糖尿病疗养员可以线上和医护人员以及其他疗养员进行讨论交流,发现自身问题,不断进行改进。新冠疫情期间,疗养员因部队实行严格的封闭式管理,无法到医院就诊和康复疗养中心疗养的情况下,线上咨询和交流提供了一个安全方便的途径,通过线上指导,以及讨论交流,能够极大缓解疗养员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但目前的随访工作缺乏一套规范、系统的资料收集及统计流程,急需搭建专业的随访平台,建立高效的临床科研随访系统势在必行 [20]。通过运用物联网、可穿戴设备以及移动互联网终端、智能手机APP上报等手段,进行多样化、智能化、自动化的慢病随访数据的采集。极大的保证了中心临床、科研以及糖尿病慢病管理的精准性,也提升了中心的品牌形象。
4 参考文献
[1] 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上)[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1(8):668-695.
[2] WangL, GaoP, ZhangM, et al.Prevalence and ethnic pattern of diabetes and prediabetes in China in 2013[J].JAMA,2017,317(24):2515-2523.
[3] 李 昂 , 郭建军,张俊清,等. 把控体医融合背景下糖 尿 病 运 动 康 复 的 内 涵 和 方 向 [J].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9,9:573-576.
[4] 印 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 ,2016-10-26(001).
[5] 刘海平 , 汪洪波.“体医融合”促进全民健康的分析与思考 [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31(5)454-458.
[6] 孙子林 . 体医融合糖尿病运动管理之东南大学实践[C].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 ,2019:3.
[7] 王正珍 , 胡扬.第 61 届美国运动医学会年会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4(8):42-47.
[8] 胡冰冰 , 裴志刚.军队康复疗养中心转型重塑[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21,28(6):513-515.
[9] 王帅 .社区体医融合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及体适能影响研究 [C].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0.
[10] 郭 长 江,郭俊生,金宏,等.GJB 823B-2016《军人 营 养 素 供 给 量》的修订[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7,35(1):79.
[11] 金宏 , 郭长江,刘民航,等.军人食物定量[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2,30(3):157.
[12] 中 国 营 养 学 会 . 中 国 居 民 膳 食 指 南 (2016 ) [M].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1-338.
[13] 骆炜 . 着眼改革强军战略要求 探索创建现代军事疗养体系的思考 [J].中国疗养医学,2016(4):339-341.
[14] 殷小杰 , 王庆阳,沈朝辉,等.军队健康体检问题与对策建议 [J].人民军医,2020,63(3):249-251,261.
[15] 肖冰 . “体医融合”背景下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J]. 高教学刊,2021,21:158-161.
[16] MorratoEH,HillJO,WyattHR,et al.Physical activity in U.S. adults with diabetes and at risk for developing diabetes, 2003[J].Diabetes Care,2007,30(2):203-220.
[17] 李 昂 , 郭建军,张俊清,等.把控体医融合背景下糖 尿 病 运 动 康 复 的 内 涵 和 方 向 [J].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9,11(9):573-576.
[18] QiuSH,SunZL,CaiX,et al.Improving patients′adherence tophysical activity in diabetes mellitus: A review[J].Diabetes Metab J,2012,36(1):1-5.
[19] 糜漫天 , 蔡东联.军事营养医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5:1-2.
[20] 虞海平 , 戴卉,俞宙,等. 慢病随访系统的现状调研及借鉴 [J].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9,7:852-856.
[2024-01-10 收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