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推进的路径研究
- 来源:《广东教育》(职教)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劳动教育,路径研究,优势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7-08 12:06
文/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杜满聪杨娇伍晓敏
一、引言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政策的颁布将劳动教育重要性提上了新的高度。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中的一育,其重要性得到大部分高校的认可,尤其是高职院校办学培养目标与劳动教育高度贴合,在劳动教育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和独特优势。
目前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仍存在学生劳动价值观偏差、劳动能力与劳动技能弱化及保障机制缺失等问题,而思政教育的思想引导性能有效帮助大学生纠正错误的思想价值观念,与劳动教育融合协同育人的教育新思路能为后续高校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创新提供有力支撑,也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保证。
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具有相似的教育特征,因此,整合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各自优势,优化思政教育模式与劳动教育体系,能促使高职教育在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的联合推动下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二、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共同特征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多元化融合主要由于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存在一定共同特征,两者的融合可以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打开新的突破口。
(一)实践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科学的实践和实践的科学[1],其教育创新性体现在针对不同时代背景和不同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从而把实践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将课程理论体现在生活实践中,融合思政教育的时代性、实践性和引导性特征。劳动教育内容除了理论知识外,还包括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校内实训、创新创业和校外实习等内容,由以上教学内容可以得知者均不局限于理论知识教育,其育人效果最终仍然建立在学生知行合一的实践程度上,通过不断的实践、认知、再实践循环,从而帮助学生内化理论知识,因此说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同具有实践属性。
(二)时代性
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理论、内涵和方式,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充实、变化。
建国初期劳动教育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偏重于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社会对劳动价值观的培养关注度较少。
自1978年起,劳动教育逐渐从简单的生产劳动过渡到与德育、智育、体育相结合,将劳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中,关注到劳动态度、劳动价值观的培养问题。
现阶段,劳动教育的研究对象已经包括各个学历层级的学生,劳动教育研究的层次不断加深,逐渐从理论研究深入到实践研究,从内容研究深入到体系研究。
思政教育的时代性则体现在学生思想政治水平、思政教育大环境变化及思政教育方式的信息化等。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西方负面言论和思潮能迅速且大范围地影响广大青年学生,因此,思政教育也需要结合时代要求不断丰富自身内容及教育方式,体现出思政教育的时代特征,贴近实际。
(三)引导性
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两者均不是以简单的知识灌输作为主要教育方式,高校劳动教育主要是通过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良好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而思政教育主要是以引导学生提升思想觉悟、坚定政治信仰、塑造良好品格作为课程目标,两者均讲究在理论教学与实践育人过程中通过思政教育方式引导,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令学生主动践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体现出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引导特性。[2]
三、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特性思政教育通过对大学生思政和价值观方面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劳动教育则主要通过劳动知识理论和劳动实践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精湛的劳动技能,在劳动实践中增强对思政和劳动知识理论的理解。两者既相互关联,又自成一体,两者融合可以发挥各自学科优势,为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育人多元化提供助力。
(一)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互为内容和方法
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具有相同的课程教育内容。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均以立德树人作为培养目标,两者均强调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统一,将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劳动理论知识内化成学生个人素养,实现人格培养。思政教育课程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劳动法律、劳动道德、劳动品质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学说、劳动价值论等教学内容均是劳动教育应有之义[3],而在思政教育课程中增设劳动教育理论、认知和价值观的内容,有利于讲解透彻马克思主义劳动关系,拓宽思政教育的传播途径,还可以使知识传授和价值导向有机融合,使学生明白社会发展与劳动之间的关系。
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具有相同的实践育人方式。思政教育课程为学生的思想、行为提供方向,引导大学生明确职业方向、树立远大理想,鼓励学生通过实习劳动来体验劳动的艰辛与未来职业的工作内容,提高劳动技能,也让学生贯彻体验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内容,因此思政教育是推动劳动育人目标的重要方法,也是思政教育所不可或缺的一环。此外,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互为教育载体,日常的思政教育方式,如爱国卫生运动、勤工俭学、校内外实训实习同样也是劳动教育日常生活劳动、公益性服务劳动及技能性劳动的范畴。
(二)劳动教育增强思政教育实践性
思政教育及劳动教育均具有实践性特征,但思政教育具有一定抽象性和理论性,思政教师在思政教育过程中难以避免“照本宣科”的现象,难免令学生产生理论脱离实践的疑惑,最终使育人效果打折扣。得益于劳动教育丰富多样的劳动形态,思政教育可以利用劳动实践的方式纠正学生错误,有利于学生对思政教育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践行。例如针对学生思想品质上的问题,包括工作意识薄弱、思想态度不端等问题,通过实习劳动、劳模宣传、劳动考核评价等方式,将学生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实践劳动中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创新思维、思想品质及健全人格。
(三)思政教育有效推动劳动教育开展
劳动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创造力和工作动力,引导学生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尽自己的一份力。但目前在劳动教育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存在劳动教育开展形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低、劳动价值观引领不足等问题。相对于思政教育体系而言,劳动教育目前缺乏完善的教育体系。思政教育在树立价值观、提升个人劳动认知水平方面具有突出效果,是大学生思想价值引领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主渠道。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育人中可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劳动方面的理论融入劳动教育全过程,确保劳动教育的政治方向和价值观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充当劳动教育价值观管培养和劳动理论知识传授的推动引擎。
四、从单一到整合: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路径探析高职院校要想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的融合必不可少。劳动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和互融性,两者的培养目标均是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相互融合对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具有积极作用。
(一)创新思政劳动教育模式
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需要优先考虑两者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方面的融合,创新教育内容,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理想信念教育中,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劳动教育的艰辛与创造性,体会中国式的劳动幸福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会时曾指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因此,在劳动教育课和思政课上都可通过观察劳动教育视频,向学生们传授马克思主义的劳动理论,明白现有的世界是由劳动所创造的,体验劳动生产创造财富、发展社会的过程。教师需要向学生展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引导和鼓励学生辛勤劳动,明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这既能培养和传承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也能针对高校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存在一定偏差的问题,积极发挥思政教育的引导性优势,提升劳动教育在大学生活的政治渗透能力。
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均具有时代性特征,而专业学习和劳动教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统一性。[4]因此,在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中,需要根据专业特点、社会形式、行业发展及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深入挖掘与劳动教育的联结点,将具有专业特色和时代特性的劳动案例、劳动制度规范、实习或职业岗位劳动要求等作为思政教学的内容,厚植学生的爱岗敬业情怀,完善思政劳动教育模式。
(二)优化劳动实践体系
劳动育人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所指导的新时代实践类型,因此劳动教育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劳动理论知识一个完整且全面的体现,将不同的劳动实践形态如技术性劳动、公益性劳动、生活性劳动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使得个人劳动和集体劳动、校内劳动和校外劳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等多形态劳动体系整合成劳动实践体系,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劳动教育的指导作用。
劳动教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课程都存在着学生课程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难点,亟需通过优化实践育人体系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打心里更愿意接受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实践育人是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的结合点,能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思政与劳动教育理论知识后,通过课外实践验证课堂理论知识,也是培养学生公共服务意识和志存高远的重要方式。校外实践如社区志愿劳动,学生在校外劳动的过程中能贯彻和体会时事政策,对于课堂上所学的思政教育理论和劳动教育理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是学生了解未来劳动关系、岗位职责和职业发展的重要劳动实践,借助实习实训课程可为学生提供一个优秀的劳动实践平台,在实习实训中指导教师融入劳动价值观、职业道德、劳动法规法律、劳动安全、择业观等思政教育内容,从而促使学生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知识。
(三)优化劳动素养评价体系
劳动素养的评价体系需要依据过程性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分为劳动理论考核评价、劳动技能考核评价及劳动观念考核评价。劳动通识教育围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工匠精神、劳动安全、劳动法律法规等方面进行设计,依托易班平台开展劳动教育理论学习,讲解与学生职业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政策和劳动科学知识,学生通过劳动理论考试获得必修学分,系统根据学习情况进行成绩核算。此外,参加劳动理论选修课程及相关专题讲座均可以计入劳动理论成绩中。
劳动技能考核评价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实习实训中专业劳动技能及日常生活中的劳动技能水平,可由劳动课任课老师、实习指导老师、实习企业单位评价、校内实训员、辅导员、小组成员及学生本人作为评价主体,针对学生日常生活劳动及生产劳动,对不同项目进行主观评分,计算加权成绩后,及时反馈给学生并对学生做好思想教育,引导学生针对自身不足进行能力的锻炼与提高。
劳动观念考核主要是为了评价学生劳动价值观及劳动习惯,贯穿于劳动教育的全过程,是劳动素养的核心[5],也是劳动教育具有价值观引导与思政教育属性的体现。劳动课程通过以成长档案的形式如实反映学生劳动思想状况,学生通过劳动过程中个人行为表现的反思得到价值观的培养和劳动技能的提升,学生和老师则分别通过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反映学生们思想动态与价值观的变化,从而纳入劳动素养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中。
五、结语
参考思政教育“三全育人”理念,鼓励社会公益组织和家庭参与劳动教育,充分发挥校内实训教师、辅导员、行业劳模、企业指导老师及家庭等育人主体的作用,引导学生无论在生活劳动和校内外实践劳动,均需践行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将劳动习惯和劳动技巧教育融入思政活动中,增强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融合育人成效。
参考文献:
[1]刘博.高校思政课实践性教学改革创新的几点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7):3.
[2]石天玲.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19):3.
[3]魏艳春.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内在联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47):1.
[4]刘向兵,等.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论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101.
[5]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研究院2021年度科研课题“以实习实践为载体深化劳动教育改革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1AQT21042);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思政和党建研究专项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1SZ15)。]
责任编辑何丽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