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挲育人之道,浇灌德技之馨——浅析新时代中职语文课程思政的实践策略

  文/信宜市职业技术学校李书真

  在课程思政新理念的背景下,构建“语文+德育”的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团队,挖掘语文学科教材内容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与语文课程有机融合,运用“‘一重两利—一线三段’+‘读—讲—演’+互联网”相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是有效渗透语文课程思政的实践策略,是进一步提升中职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之一。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在于思政课程,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2021年,教育部进一步明确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因此,中职学校应该在每个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引入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根据每一门课程的特点挖掘它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与该门课程有机融合,促进德育课程与课程思政双方共赢,共筑“大思政”育人局面,落实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应该积极把课程思政贯彻落实并发扬光大。

  一、课程思政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一)贯彻落实课程标准要求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它对中职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调全面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教学中,在助力学生掌握基本技术技能的基础上,增强课程思政,目标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因此,课程思政与中职语文教学相融合,既是对中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有效贯彻落地,更是培养新时代优秀接班人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提升中职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多年来,国家一直注重指导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实践,国家统一新教材的改革紧扣我国现行教育方针,它的目的就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可动态调和、具有鲜明特色的中等职业教育优质课程体系,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社会主义优秀接班人。语文教学内容可体现在地理风貌、生活事理、道德伦理、哲学原理、理想追求、民族主义、思想方法、良好习惯和写作技能等方面,内容包罗万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教材内容的设计具有基础性与综合性相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彰显了职业教育特色。每一个模块都有典型内容,例如,基础模块——中国传统作品选读;职业模块——工匠精神作品研读等,能很好地培养中职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中职时期正是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健全人格的“拔节孕穗期”,中职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引导学生重视语文知识积累与感悟,提高品德修养与审美水平,塑造良好个性、健全人格,促进职业生涯规划发展。中职德育大纲也指出:文化课教学要根据课程特点,充分挖掘德育元素并有机融合。两个大纲都指明了中职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教育目标。可见,语文教学渗透课程思政在人才培养体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及重要地位。

  二、课程思政在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

  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认为,语文教学与德育是密不可分的,若二者相互融合渗透,能更好达到立德树人效果。只有充分发挥和利用语文课程思政得天独厚的优势,才能实现教育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但是,中职语文课程思政的实施还有待改进。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旧理念有待进一步转变

  由于高度专门化和技术化的倾向,中等职业学校对于“德技双馨”的理念,在一定程度还只停留在思想层面,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还残存“重技轻文”的思想观念,对语文这门公共基础课程的重视还存在一定的欠缺,部分师生认为中职语文教学处在“无足轻重”的地位,在教学中自然地对语文学科的课程思政不够重视,渗透落实不到位。

  (二)课程思政理念认识有待进一步更新

  部分教师不能准确挖掘教材的思政元素,不能把课程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相融合,在教学工作中课程思政也就无从下手。

  (三)相关的教育方针、新课标等有待进一步深入学习

  不少中职语文教师由于没有深入学习国家教育方针、中职语文新课程标准等,缺乏相关的渗透课程思政的理念指导,缺乏渗透课程思政的技能方法,渗透课程思政没有方向。

  因此,语文课程没有发挥良好载体的优势,没有从思想源头上推动学生的学习内动力,课堂气氛沉闷,教师没有教学幸福感,久而久之,课堂教学走着“学而不思”的模式,渗透课程思政被束之高阁,教学效果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相差甚远。

  三、中职语文教学有效渗透课程思政的实践策略(一)摒弃中等职业教育的旧理念,学习课程思政新理念,构建“语文+德育”的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团队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者要摒弃“重技轻文”的旧思想,坚守“德技双馨”的育人理念,并扎实贯彻于教学实践工作中,不断增强课程思政的思想意识,提高学习能力、教研教学能力,确立立德树人目标的新高度。这样,教育者就会潜心教学工作,不忘学习成长,紧扣国家教育方针充分发挥教育的引领作用。

  学校应大胆改革创新,成立德育教改委员会,让思政课教师和语文课教师进行“结对子”帮扶,组成“语文+德育”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团队。构建“语文负责人+德育共建人”互为促进、双方共赢的局面:一方面,语文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得以提升,促使语文课程思政完美渗透;另一方面,德育课程得以更广更深地落实。学校打造渗透课程思政的良好大环境,实现协同育人成效最大化。

  (二)精准挖掘本门学科教材内容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把它与语文课程有机融合

  《语文》新教材基础模块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的鉴赏,这些都能很好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模块主要安排了工匠精神等作品研读,能厚植学生的正确劳动观念和高尚的工匠精神,能有效培养中职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拓展模块编排了古代科技著述和中外经典文学作品选读,更加满足了学生继续学习和个性发展的需要。总的来说,能很好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紧抓课程思政的教育契机,在教学过程中,经由构建“语文负责人+德育共建人”的共赢模式,把思政元素与语文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点,结合现代社会的时代特征有机融合。它可以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爱国主义、工匠精神、生命意识等教育,培养学生对人类和自然都怀着关怀和慈悲之心,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升学生的思想内涵。这样,教育自然而然地起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效果。

  (三)运用“‘一重两利—一线三段’+‘读—讲—演’+互联网”相融合的协同育人教学模式

  教育者要渗透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现语文教学的重要地位,实现它的应有价值。最实际的方法是注重课堂打造,同时充分利用课前酝酿、课后拓展,通过信息化技术构建“一重两利—一线三段”教学模式,同时融合“读—讲—演”的教学方法。

  教师团队精准挖掘新教材蕴含的政治元素,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提前在UMU学习平台布置预习任务,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利用互联网搜索思政元素的相关素材,如:孝义故事、时事新闻等美文或视频,组内合作通过或读、或讲、或演的形式完成初步感悟。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UMU、希沃、班级优化大师等信息化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准教学过程中的课程思政触发点,紧抓契机,创造教学情景体验,给予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小组代表上台或读、或讲、或演,教师引导点拨,使思政元素由有形的知识点化为学生真切的体验感悟,融进学生的身心。这样,教育自然而然地起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般的效果。课后拓展环节,利用UMU平台、媒体网络、各级各层次活动比赛、社团活动等载体,通过或读或写、或讲或演、或听或看、或研或践等方式深化课程思政。在中职学校里,社团是特别好的载体,开展有效社团活动能把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渗透得更深、更广、更远。

  专业化的教学团队通过运用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即“‘一重两利—一线三段’+‘读—讲—演’+互联网”相融合的协同育人教学模式,让课程思政形成一条线,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让思政元素在学生心中酝酿、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它能更进一步培养提升中职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收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应根据中职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语文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在职业学校所处的地位,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全国统一新教材特有的品质及其深厚底蕴,精准挖掘其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结合中职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广泛性与综合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提炼以上有效渗透语文课程思政的实践策略。总之,有效渗透语文课程思政是进一步提升中职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之一,它也可以呈现中职语文课程教学的独特风采。

  责任编辑陈春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