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文化融入幼儿舞蹈律动教学研究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古诗词,文化,研究
  • 发布时间:2024-07-29 17:29

  段雅茹

  中国古诗词的文字精练、内涵深邃、情感真挚,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精髓,凝聚着中华文化独特的理念、志趣、气度、神韵,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时代活力,是文化创新创造的宝贵资源。幼儿舞蹈律动教学旨在让幼儿的肢体动作跟随节奏的变化而变化,进而在多感官的体验中形成对音乐理解、舞蹈学习的整体把握,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与协调性,促进幼儿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发展。而中国古诗词文化内涵丰富,将古诗词文化融入幼儿舞蹈律动教学,有助于丰富舞蹈律动教学内涵,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提高幼儿艺术素养,同时增强幼儿文化自信。当前的幼儿舞蹈律动教学中,教师在融入中国古诗词文化时,因教学理念亟待更新、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对评价的重视不足等因素,影响幼儿舞蹈律动教学目标的实现。文章通过分析中国古诗词文化融入幼儿舞蹈律动教学的策略,在提高幼儿基本音乐素养、推动幼儿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 中国古诗词文化融入幼儿舞蹈律动教学的意义

  1.1 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幼儿舞蹈律动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幼儿身体的灵活性以及肢体的协调性,而这需要幼儿主动让身体动起来。幼儿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和阶段,传统单一的舞蹈律动教学模式,易导致课堂枯燥,抑制幼儿天性,并增加幼儿对舞蹈旋律或节奏的掌握难度。在幼儿舞蹈律动教学中融入中国古诗词文化,既能通过新颖性、趣味性的教学模式,激发幼儿对舞蹈律动教学内容的好奇心,吸引幼儿注意力,确保幼儿可以专注地根据教师讲解节奏来完成对古诗词文化的理解,帮助幼儿从古诗词的节奏中了解舞蹈律动知识,又能打破传统舞蹈律动教学的枯燥性,迎合幼儿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促使幼儿不自觉地跟随教师动作而挥舞手臂,有助于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幼儿律动质量。

  1.2 培养幼儿舞蹈节奏感

  中国古诗词文化具有语言精练、意境优美、韵律和谐、寓意深远的特点,尤其是具有清新、明快、凝练、华丽等语言风格特点,而教师常以唱读的方式,调动幼儿感官,帮助幼儿准确快速地记忆古诗词。幼儿舞蹈律动教学的关键在于帮助幼儿掌握舞蹈的旋律和音乐的节奏,确保幼儿可以根据节奏变化而准确地舞动,但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有待提升,易跟不上节奏,影响舞蹈整体效果。中国古诗词文化融入幼儿舞蹈律动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古诗词在语言风格上的特点,利用古诗词中的韵律和节奏感去迎合幼儿语言发展规律,可以通过朗朗上口的唱读形式以及严谨的句读规律,更好地帮助幼儿把握舞蹈旋律与音乐节奏,准确跟上每个节拍,并通过灵动的肢体动作表达出舞蹈的内涵以及自身内心的情感世界。

  1.3 提高幼儿艺术素养

  舞蹈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其表现形式多样,能够体现出舞蹈丰厚的文化底蕴,在塑造幼儿形体、陶冶幼儿情操、增强幼儿自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幼儿对舞蹈的认知较为浅显,尤其是重复的肢体训练会增加幼儿的消极情绪,这就要求教师在舞蹈律动教学中更加强调课程的趣味性与科学性。中国古诗词文化融入幼儿舞蹈律动教学,既能利用古诗词篇幅较短、节奏鲜明的特点,提高舞蹈律动教学的科学性,帮助教师合理把握教学时长,确保训练时长在幼儿身体承受范围之内,进一步提高幼儿舞蹈律动教学质量,又能通过内涵丰富、意境深远的古诗词而充实舞蹈律动教学内容,打破幼儿对舞蹈律动教学的刻板印象,促使幼儿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进行肢体训练,潜移默化地提高幼儿艺术素养。

  1.4 增强幼儿文化自信

  中国古诗词文化可以利用简单、凝练的语言表达出丰满、优美、深邃的意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语言形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塑造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的重要载体。中国古诗词文化融入幼儿舞蹈律动教学,采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模式,带领幼儿熟悉时而婉约、时而豪放的舞蹈旋律,不仅可以引导幼儿在舞动过程中感受到舞蹈蕴含的艺术价值,促使幼儿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还可以帮助幼儿在舞蹈韵律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更好地理解古诗词文化,尤其是利用古诗词昂扬明朗的情感基调以及充盈着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可以积极影响幼儿价值观念与行为品质的养成,有助于增强幼儿文化自信,陶冶幼儿情操,同时帮助幼儿构建更加系统的知识框架体系。

  2 中国古诗词文化融入幼儿舞蹈律动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理念亟待更新

  幼儿正处于听觉肢体动作、精细动作、运动平衡能力协调发展的突增期,适当的肢体训练有助于发展幼儿身体的平衡和协调能力。当前在幼儿舞蹈律动教学中融入中国古诗词文化时,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亟待更新,尚未明确幼儿的主体地位,忽视幼儿身体承受能力,设计的舞蹈动作较为复杂,而幼儿肢体协调、平衡能力有待增强,易增加幼儿掌握舞蹈动作、旋律节奏的难度,甚至降低幼儿自信,增加幼儿对舞蹈律动教学的抵触心理。另外,部分教师的跨学科意识较为薄弱,尚未明确中国古诗词文化融入幼儿舞蹈教学的优势,在幼儿舞蹈教学过程中,不重视中国古诗词文化的融入深度与广度,导致舞蹈律动教学与中国古诗词文化的融合较为生硬,这会影响幼儿体验效果,易降低幼儿课堂学习积极性。

  2.2 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中国古诗词文化融入幼儿舞蹈律动教学的目的是发挥古诗词节奏鲜明、意境深远的优势,迎合幼儿的语言发展规律与身心发展规律,促使幼儿积极配合教师进行肢体训练,准确掌握舞蹈旋律,而这要求教师突出强调幼儿主体地位,优化创新舞蹈律动教学模式。当前在幼儿舞蹈律动教学中融入中国古诗词文化时,部分教师对中国古诗词文化的理解较为浅显,采用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仅仅根据古诗词的浅表层含义而开展舞蹈律动教学,尚未融入古诗词中的意象、意境以及情感,而幼儿自身已掌握的知识储备又较为薄弱,只能被动地按照教师示范的动作僵硬地进行律动,这不仅会增加幼儿掌握舞蹈旋律和节奏的难度,还会影响幼儿肢体协调能力与平衡能力的发展,难以提升幼儿艺术素养与综合能力。

  2.3 对评价的重视不足

  幼儿正处于养成良好行为规范的关键时期,具有可塑性较强、安全意识较为薄弱等特点,很难自主分辨自身行为与动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而教师无法及时发现并纠正幼儿的不规范行为,会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注意力放在幼儿身上。当前,在中国古诗词文化融入幼儿舞蹈律动教学时,部分教师尚未转变滞后教育理念,对评价的重视不足,不仅忽视幼儿在肢体训练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无法把握幼儿对古诗词文化内涵、舞蹈旋律和节奏的掌握程度,导致教学内容偏离教学目标,还忽视指正与引导幼儿的不规范行为,在幼儿自我认知有待提升的背景下,易混淆对音乐旋律、舞蹈动作、情感内涵的认知,易降低舞蹈律动教学质量,同时影响幼儿艺术素养的提升。

  3 中国古诗词文化融入幼儿舞蹈律动教学的策略

  3.1 转变教学理念,拓展舞蹈律动教学内容

  舞蹈律动教学以培养幼儿节奏感为主要目的,旨在帮助幼儿掌握节奏,可以根据节奏的变化而灵活展示不同的肢体动作,提高舞蹈表演的流畅性与美观性。在素质教育理念下,为促使幼儿形成基本的舞蹈素养,教师要积极转变滞后教学理念,树立跨学科意识,根据中国古诗词文化节奏鲜明、内涵丰富、意境深远的特点,明确中国古诗词文化融入幼儿舞蹈教学的重要性,并结合幼儿舞蹈律动教学目标,深挖中国古诗词中的意象、意境与情感内涵,以拓展舞蹈律动教学内容,让舞蹈音乐更具魅力,同时使幼儿潜移默化地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以《咏鹅》为例,《咏鹅》具有听觉与视觉、静态与动态、声音与色彩融合渗透的特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象,生动描绘了鹅的神情与姿态。为吸引幼儿注意力,教师可以结合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念,结合古诗《咏鹅》中的“曲项”“白毛”“红掌”等意象,鼓励幼儿思考日常生活中鹅的形象,并引导幼儿围绕古诗《咏鹅》中描写鹅的声响美、线条美、色彩美、动态美等视角,在脑海中回忆鹅在水中自由自在嬉戏的场景。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呈现具有趣味性、动态性的动画与视频,帮助幼儿感知鹅的体态样貌与个性特征,使幼儿在视频观看中形成更加形象具体的认知,以唤醒幼儿已有认知,使幼儿体会到古诗的韵味,通过生活资源、数字资源的综合应用降低幼儿对新知的理解难度。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指引幼儿通过模仿鹅的体态进行律动,利用手部抬放位置前后高低的动作变化活灵活现地显示鹅的形神情态,帮助幼儿掌握歌曲旋律在高低音方面的区别,并在唱到“向天歌”时,要求幼儿抬头看向天花板,以降低幼儿对舞蹈律动的理解难度,加深幼儿对古诗词文化的理解。

  3.2 应用先进技术,营造良好舞蹈教学氛围

  中国古诗词与舞蹈都是为了表达美、表达情感,而中国古诗词文化融入幼儿舞蹈律动教学,能够进一步丰富舞蹈律动教学内涵,提高舞蹈律动教学的新颖性与趣味性,激发幼儿主动学习舞蹈的积极性。为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音乐旋律与舞蹈动作,能够在准确的时机灵活地变换不同的肢体动作,教师要立足“互联网+教育”背景,树立数字化思维,在舞蹈律动教学中融入中国古诗词文化时,科学地应用先进技术,动态展示古诗词中提到的意象或描述的意境,同时播放具有明显差异的音乐旋律,以营造良好的舞蹈教学氛围,加强幼儿对音乐节奏的把握。

  以《悯农》为例,《悯农》反映了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通过硕果累累与颗粒无收景象的对比,以及农民辛勤劳动的生活表达了对农民深刻的同情,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在帮助幼儿理解古诗词文化精神内涵上具有显著价值。为更好地发挥古诗词文化在幼儿舞蹈律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要选择节奏鲜明的音乐与简单的肢体动作,结合《悯农》中的“锄禾”“汗滴”等意象,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农民伯伯正在耕种的视频,引导幼儿通过模仿农民伯伯拿着锄头锄地的动作律动身体,并纠正幼儿上肢动作摆动幅度过大或过小的不规范行为,之后结合音乐节奏的转变而调整肢体动作,引导幼儿模仿农民伯伯站起身用手擦汗的动作,以增强舞蹈律动教学的新颖性,同时让古诗词的律动与音乐旋律融为一体,使幼儿在身体律动中得到身体协调与灵活能力的发展,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珍惜粮食的美好品质,真正发挥中国古诗词文化在幼儿舞蹈律动教学中的优势,增强幼儿节奏感与旋律感。

  3.3 迎合幼儿兴趣,创新舞蹈律动教学模式

  舞蹈律动教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幼儿的积极配合与主动参与。因此,为提高幼儿参与舞蹈律动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在明确将中国古诗词文化融入幼儿舞蹈律动教学的基础上,要辩证地把握自身引导职能与幼儿主体地位,迎合幼儿兴趣爱好,优化创新中国古诗词文化融入舞蹈律动教学的模式,以带给幼儿新奇的感官体验,吸引幼儿注意力,促使幼儿积极配合教师完成肢体训练,以提升幼儿肢体协调能力与平衡能力,同时加深幼儿对音乐旋律、舞蹈动作的掌握程度,进而提高幼儿舞蹈律动教学质效,保证舞蹈的整体表演效果。

  以《静夜思》为例,《静夜思》描绘了主人翁李白在秋日夜晚抬头望月而思念家乡的情景,其中满含着思乡之情,其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有较强的节奏感与韵律感,体现了“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意境。为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教师要结合幼儿极易因多种因素影响而出现走神的身心发展规律,树立生活化、游戏化舞蹈律动的教学理念,促进舞蹈律动教学与幼儿生活实际、已有经验、兴趣爱好的有效联结,增强舞蹈律动教学的吸引力与感染力。第一,教师要设置古诗词阅读任务,引导幼儿联系生活实际分析主人公的思想情感,激活幼儿的思维与情感,使幼儿能够带着情感进行舞蹈律动,提升幼儿在舞蹈律动中的沉浸感与参与感;第二,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播放《静夜思》的古诗诵读音频,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诵读来调动幼儿所有感官,激活幼儿舞蹈律动的内在动能;第三,教师要迎合幼儿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鼓励幼儿以组为单位,根据自身对古诗《静夜思》情感色彩的理解,运用彩带与抬头、转身等动作创编舞蹈,以充分调动幼儿能动性;第四,教师要发挥自身引导职能,将舞蹈动作与音乐相结合,引导幼儿根据音乐节奏完成舞蹈律动,并以游戏形式组织舞蹈比赛活动,使幼儿在小组合作与竞争中进行舞蹈律动,帮助幼儿逐步掌握舞蹈动作技巧,增强幼儿节奏感。

  3.4 尊重幼儿需求,满足幼儿个体差异需求

  中国古诗词文化博大精深、风格各异。不同幼儿个体在性格、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差异较大,对音乐的理解以及舞蹈动作的展现也具有一定差异。为确保所有幼儿都能在舞蹈律动教学中有所收获,在幼儿舞蹈律动教学中融入中国古诗词文化时,教师要明确中国古诗词可以分为咏史诗、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等多种类型,且不同古诗词的情感基调与格式韵律存在一定差异,进而尊重幼儿主体地位,根据不同幼儿的性格特点而合理融入不同体裁风格的古诗词,以充分调动所有幼儿参与舞蹈律动训练的能动性,满足幼儿个体差异需求。

  以《春晓》为例,《春晓》通过抓住诗人清晨醒来的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绚丽的春日清晨图景,蕴含着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其中蕴含着诗人丰富的主观感受,具有平易浅近、言浅意浓、景真情真的特征。为充分调动所有幼儿的表现积极性,教师要尊重幼儿主体地位,明确部分幼儿的理解能力较强,身体素质较高,适合开展大幅度的肢体训练;而部分幼儿的身体素质较弱,不适合进行较大强度的肢体训练,进而选择动静结合的模式。在创编“春眠不觉晓”的肢体动作时选择幅度较小的律动,而针对“处处闻啼鸟”的情境,可以选择幅度较大、灵动性较高的律动,进而将活动量较大的律动与活动量较小的律动相结合,以充分考虑不同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避免因肢体训练时间过长、难度过高而导致幼儿出现肌肉拉伤等现象。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幼儿基于自身生活经验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使幼儿在舞蹈律动中能够充分感悟古诗词文化的意境美、韵律美与内涵美,帮助幼儿生成个性化、多元化的律动体验,促进舞蹈律动教学的提质增效。

  3.5 “家园社”相协同,组织综合性舞蹈实践

  实践是幼儿获取知识与经验的主要渠道。教师在组织舞蹈律动教学中要积极组织开放性舞蹈实践活动,依托“家、园、社”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实现家庭、幼儿园、社区资源的综合应用,促进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教育活动的有效整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帮助幼儿获取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促进幼儿知识、情感、态度、技能以及能力的全面发展。

  在“家园社”协同育人中,教师可以围绕《画》组织综合性歌舞表演实践活动,《画》具有节奏分明、平仄清晰、朗朗上口的特点,具有较强的画面感与动态性,是组织歌舞表演活动的良好载体。第一,教师要清晰认知幼儿园的主导地位,主动围绕舞蹈律动教学设置活动主题,使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开展绘画创作、舞蹈创编、歌曲演唱等趣味活动,为歌舞表演活动的组织实施奠定基础;第二,教师要构建线上家校联系沟通渠道,借助微信群、QQ群等平台与家长进行即时性、针对性的沟通交流,使家长能够参与到舞蹈动作创编、舞蹈律动指导等工作中,为社区性歌曲表演的组织实施提供支持;第三,教师要充分挖掘应用家庭与社区资源,充分利用社区场地、人力等资源,为幼儿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使幼儿能够用较强的竞争心与表现欲进行歌舞表演,提升舞蹈律动教学的趣味性,推动协同育人新格局的构建。

  3.6 重视教学评价,提高舞蹈律动教学质量

  评价是“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一环,既能帮助教师掌握幼儿舞蹈律动水平,为后期教学指明方向,又能帮助幼儿辩证认知自我,促使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核心素养理念下,为增强幼儿艺术素养与文化自信,教师在舞蹈律动教学中融入中国古诗词文化时,要树立现代化教育理念,明确教学评价的重要性,并积极开展教学评价,以发挥评价促教学效能,帮助教师全面掌握幼儿学情,把握舞蹈律动教学情况,促进教师结合中国古诗词文化融入舞蹈律动教学,动态调整舞蹈律动教学结构,以提高幼儿舞蹈律动教学质效。

  第一,教师要结合幼儿舞蹈律动教学目标,合理设置动作协调性、节奏准确度、思维活跃度、情感表达度等评价指标,使教师能够通过幼儿在知识、情感、态度、技能与能力上的表现评析幼儿身心发展状况,以客观把握中国古诗词文化融入幼儿舞蹈律动教学的开展质量,并使教师参照评价结果不断提升舞蹈律动教学的适宜性与有效性;第二,教师要重视过程性评价,促进各方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采用生生互评的方式,要求幼儿以组为单位,根据音乐的旋律完成舞蹈律动表演,由其他组幼儿观察和点评,以全面调动所有幼儿的能动性,帮助幼儿更好地认知自我,促使幼儿取长补短,提高幼儿舞蹈律动流畅度与美观度,同时塑造幼儿的形体与气质;第三,教师要促进个性化、多元化评价的实现,切实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幼儿,综合采用观察、谈话、作品分析等形式增强幼儿舞蹈律动动能与信心,为幼儿提供针对性、适宜性的帮助与指导,促进幼儿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4 结语

  中国古诗词文化融入幼儿舞蹈律动教学,有助于丰富舞蹈律动教学内涵,加深幼儿对音乐旋律、舞蹈节奏、情感内涵的理解,进一步陶冶幼儿情操、增强幼儿艺术素养、提高幼儿文化自信。素质教育理念下,为实现幼儿舞蹈律动教学目标,推动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明确中国古诗词文化融入幼儿舞蹈律动教学的重要性,并深入研读中国古诗词文化,根据古诗词中的意象、意境与情感,合理拓宽舞蹈律动教学内容,以丰富舞蹈律动教学内涵。另外,为调动幼儿律动的积极性,教师既要迎合幼儿兴趣,应用先进技术,创新中国古诗词文化融入舞蹈律动的教学模式,又要重视教学评价,并根据不同幼儿个体的性格差异而合理进行恰当的律动,以满足幼儿个体差异需求,提高舞蹈律动教学质效,提高幼儿节奏感,增强幼儿自信,提升幼儿艺术素养。

  本文系2021年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影响幼儿教师创新与科研胜任力构建的调查研究”,课题编号:160137;2023年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幼儿园户外体智能活动游戏化课程探索与研究”,课题编号:20210328。

  (作者单位:石家庄市裕华区第四幼儿园)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