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物多样性丰富度逐步上升

  • 来源:民生周刊
  • 关键字:生物,多样性,保护
  • 发布时间:2024-08-09 16:10

  《民生周刊》记者最近从国

  家林业和草原局新闻发布会获悉,我国高度重视大熊猫等旗舰物种保护,通过实施濒危物种拯救工程、栖息地保护建设等举措,不断强化野生动物等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野生动物保护是建设生态文明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野生动物保护,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有力促进了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呈现总体恢复增长和栖息环境不断优化的良好发展态势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多样,野生动物种类丰富,陆生脊椎动物3 0 0 0余种,已定名昆虫13万种。

  国家林草局动植物司司长王维胜介绍,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编制印发了一系列保护规划、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例如,修订完善野生动物保护法,调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为了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我国建立了由2 7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的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连续多年开展“清风行动”“网盾行动”,从加强野外巡护、清理市场及餐馆、净化网络、严格口岸监管及运输寄递查验等多个环节,全链条打击违法乱捕滥猎滥食、经营利用、走私野生动物及制品行为。

  “我们还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发布第一批7 8 9 处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和1 1 4 0 处候鸟迁徙通道重要栖息地,有效保护了9 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重点野生动物种群。”王维胜说。

  此外,我国整合设立大熊猫、东北虎豹、亚洲象、穿山甲、海南长臂猿等一批旗舰物种保护研究中心,组织实施4 8种重点濒危野生动物拯救保护工程,积极改造恢复野生动物栖息地和生态廊道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空前加大。

  王维胜表示,在持续努力下,我国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呈现总体恢复增长和栖息环境不断优化的良好发展态势。

  “随着野生动物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和生态环境稳步向好,很多区域以往消失的野生动物重新出现,还有很多区域不断发现新分布野生动物种类,表明生物多样性丰富度逐步上升。”王维胜说。

  我国野生动物监测技术不断完善,争取早日实现对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全面监测

  中科院院士魏辅文介绍,为调查掌握野生动物资源本底状况,我国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全面开展了科学考察。

  1 9 8 9 年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实施后,我国先后安排了一系列区域性本底调查和专项物种等野生动物调查,还于19 9 5年启动了全国首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于2 0 0 8 年发布了《中国重点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报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启动实施了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同步开展了2 8 9 个区域常规调查、鸟类同步调查、专项物种调查。

  “通过这一系列调查,我国共记录到3 0 0 0 余种陆生脊椎野生动物,除极少数物种外,绝大多数物种的主要分布区域和威胁因素已基本掌握;较为精准地掌握了2 0 0 多种陆生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发现了部分新种、新的分布记录。”魏辅文说。

  鸟类是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重要指示生物,“环境好不好,就看鸟多少”。据2 0 2 4 年全国9 0 8个水鸟集群越冬区同步监测结果,共记录到越冬水鸟17 2 种,总数量达5 0 5万只,为迄今为止全国范围内越冬水鸟同步调查监测数量的最高纪录。

  “ 但必须认识到,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调查本身就是生态学上的一个难点。”魏辅文说,由于动物种类繁多、生物学特性各不相同,种群数量调查还面临技术上的困难。目前正研发、推广资源卫星、无人机、分子生物学、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统一规范监测技术标准,搭建陆生野生动物监测体系,争取早日实现对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全面监测。

  大熊猫饲养繁育等领域科研水平显著提升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物种,被誉为“ 国宝”,野生大熊猫仅分布于四川、陕西、甘肃的邛崃、岷山、秦岭等地。“我国对加强大熊猫保护十

  分重视。”魏辅文说,我国建立了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大熊猫自然保护地体系,约7 2 % 的大熊猫野外种群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内得到保护。此外,我国还建立了自然保护区,整合设立了大熊猫国家保护研究中心,打造世界一流的大熊猫等濒危物种科研平台。

  目前,我国先后与2 0 个国家2 6 个机构开展了大熊猫合作交流。魏辅文表示,通过国际合作,我国在大熊猫饲养繁育、疾病防治、野外放归等领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有人认为,保护大熊猫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大熊猫回到野外自由生活;也有人认为,大熊猫人工繁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刘定震对此表示,野生动物就应该生活在野外,而且不仅限于大熊猫。但是,迁地保护作为就地保护的辅助手段,也是必须的、必要的。

  “这是因为它们在人工环境下生存太久,需要在特定的年龄段接受特定的野化训练,并评估合格后,才可以放归。否则,其命运是可想而知的。”刘定震说,对此,专家采用系统、科学的培训手段,选择野化训练合格、具备一定的野外生存能力的大熊猫放归到面临灭绝风险的小种群,以期尽快复壮这些小种群。

  据介绍,2 0 1 2 年以来,国家林草局已经组织专家开展了大量工作,分别在大小相岭、岷山山系成功放归圈养繁育大熊猫10只,其中7只成功融入有灭绝风险的小相岭山系野生种群,1只成功融入大相岭山系野生种群,2只成功融入岷山山系野生种群。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秘书长斯萍介绍,今年我国还将与美国、澳大利亚、奥地利开启新一轮大熊猫国际合作,同时已经完成了“福宝”等7只大熊猫的接返工作。按照中外大熊猫合作协议规定,今年还将有序接返协议到期和幼仔到龄的1 0 余只大熊猫。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