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处处景点展现风光 一个个村子因路而旺

  • 来源:民生周刊
  • 关键字:景点,风光,村子
  • 发布时间:2024-08-09 16:18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朱浩铨 李杨诗宇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脍炙人口的沂蒙山小调,从山东省费县的青山深处走出,唱响祖国大江南北,也令无数人对这片红色沃土上的“好风光”心驰神往。

  地处沂蒙山区腹地的费县,风光虽好,过去也曾受限于交通不便,美景与美食如“ 明珠蒙尘”。

  近年来,费县以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为契机,全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截至2 0 2 3年底,费县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19 8 . 4 5公里,农村公路列养率10 0%,优良路率9 5 . 3%,实现农村公路全覆盖,立体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初步形成。

  一条条“四好农村路”通村畅乡,成为民生路、产业路、致富路和红色旅游路。

  建一条好路,是几代人的梦想

  “上世纪8 0 年代,俺们村成立了一个‘愚公队’,专门开荒山种果树,俺爹就是其中一员。”费县薛庄镇马头崖村板栗种植大户黄华回忆道。今年6 3 岁的黄华,自小受父亲“愚公精神”的影响,追随父亲脚步,在山上种了近4 0年的板栗。

  马头崖村属山区地貌,村民生活艰苦,在黄华的印象里,父亲为了开荒,一年有3 0 0多天都在山上度过。

  “俺爹常说开荒不易。一把镐头、一张锨,徒手爬上没有路的山,就是为了能给下一代的孩子们留点什么。”

  开荒难是因为没有路,路难走才更需要去开荒。这一点,黄华深有体会。

  曾经,山路陡峭,独轮车也无法通行,要把板栗运下山,只能靠人肩挑手拎,来回两三个小时,才挑五六十公斤。在马头崖村人眼中,路,不仅是未来生存的希望,更是几代人的梦想。

  近年来,费县借助国家交通扶贫政策和农村公路建设机遇,推进偏远山区农村公路建设。2 0 18年至2 0 2 0年,费县实施三年集中攻坚行动,投资10. 52亿元,完成路网提档升级工程3 01.7公里,有效解决了偏远山区群众出行难问题。

  转眼4 0 年过去,昔日的“愚公队”再也不用徒手上山开荒,黄华也不用挑着担子辗转于山路之间。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柏油路穿村而过,山间翻新的水泥路如毛细血管,与村里的主干道紧紧相连。

  从“走得了”到“走得好”

  “现在骑着电动三轮车,直接就能到栗子树下,一趟能拉五六百斤,10 分钟就从山顶下来了。”黄华感叹道。

  村里的路越修越宽,栗农的销路也越来越广。黄华将剥好的栗子一箱箱打包封好,整齐码放到收购商的厢货车中。“现在小货车都能开上山了,俺们再也不用挑着担子到山下叫卖了。”黄华从村里承包了1 3亩地,用于种植板栗,一年产量能达到7 0 0 0多斤,收入3万余元。

  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使费县的板栗、沂蒙的大樱桃等土特产在市场上备受青睐,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农产品的销售驶上了“快车道”。

  在费县大田庄乡黄土庄村的果品交易市场,清晨采摘的白金蟠桃、油杏,不到中午就能装箱发出。

  “水果是最放不得的,现在路好了,当天就能发走。”费县人大代表、大田庄乡黄土庄村党支部书记丰炳福说。

  黄土庄村作为山区村,果树种植是村民主要的收入来源,道路通不通、水果运输顺不顺,是所有人最关心的大事。

  “多亏有了这条路。”丰炳福感叹,“以前的果,种得出,运不走,久而久之,大家都不敢种了。”村民守着资源,却过着缺钱的日子。

  “要想富,还是得先修路。”丰炳福不禁回忆起上世纪9 0年代修路时的场景,“村民们知道县里、乡里要组织修公路了,都铆足了劲,家家户户有石头的出石头,有泥巴的出泥巴。”那时的沂蒙山区,修路还没有大型机械,“不论是乡里的领导还是办事员,都扛着水泥袋参与建路”。

  一条好路三分建,七分养。近年来,费县通过道路修建提质升级,着力构建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实现了农村群众从“走得了”到“走得好”的转变。

  截至2 0 2 3年底,费县共有乡镇邮政快递网点17个,覆盖率10 0%;村级邮政快递服务站点、快递超市3 8 2个,覆盖率10 0%,实现快递日收发件达18万件以上。

  货车满载新鲜瓜果,驶出山村,奔向远方;山林间,果树错落层叠,正待下一季的丰收。

  费县大田庄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王俊山介绍,通过果品交易,激活村土地资源,今年大田庄乡所有行政村村集体收入都将突破30万元。“从土山路到水泥路,从扁担挑到货车运,公路实现了乡亲们致富的愿望,也联通了乡村的明天。”

  “原来俺们村也是一只潜力股”

  满载瓜果的货车驶出村庄,顺着向阳路前行。这条长达2 6公里的农村公路,将费县北部山区乡镇紧紧相连,也将这片土地上的红色故事串珠成链。

  公路两旁,红色标语如同向导,指向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等众多红色文化景点。向阳路的建成通车,让沿途村庄居民迎来了红色旅游发展的新热潮。

  “ 一到节假日,人多的,车都得排队进村。”静心民宿经营者李伟,是土生土长的费县大田庄乡周家庄村人。退伍后回乡创业,2 019年他看准红色旅游商机,将自家依山而建的老宅进行改造,开了村里最早的一家民宿,游客纷至沓来,每年收入达10万元。

  在其影响带动下,村民沿着山路陆续开起多家民宿,李伟也当选了村党支部书记,成了村里发展的“领头雁”。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

  在“兵支书”李伟带领下,如今的周家庄村,几乎家家经营农家乐,户户发展民宿,大伙儿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看着村里的路越修越好,人气越来越旺,早就想返乡创业的郝培玲抓住机遇,去年将自家闲置在河边的老宅打造成精品民宿。“一直觉得村里的绿色财富值得发掘,现在大路修到家门口,这个想法终于能实现了。”

  今年4月,沿着河边农村公路而建的“河畔小院民宿”正式开业。开业两个月就收益5万多元,远超出郝培玲的预期。

  “现在暑假到了,村里的民宿被研学、团建的团队都订满了。如果不是通了农村公路,都不知道村子的产业潜力这么大。”李伟说。

  “费县农村路的规划与建设,一直与红色文化教育、红色旅游资源相结合,与乡村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费县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任广宏介绍。2 0 2 1—2 0 2 3年,费县结合红色文化旅游路,建设改造了长达8 5 . 6公里的红色文化旅游廊道,依托“大青山胜利突围战遗址”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研学游线路,促进了红色文化旅游项目快速发展。

  如今,向阳路成为当地的“网红”农村公路,游客打卡、自媒体直播、研学队伍一拨接着一拨。山村里的农家乐应运而生,羊汤喷香,经济实惠。

  四通八达的费县农村公路,已化作经济的脉络,一处处景点因路而美,一座座村子因路而兴,一户户百姓因路而富。

  沂蒙山的“ 好风光”,风姿尽显,喜迎四方来客,尽展美好前景。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